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经过国民党政府对四川农业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基本保障了战时川省军民衣食所需,为战时工业和支援外贸提供了原材料,为保证抗战的进行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3-02
抗日战争时期,在“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原则指导下,国民党政府曾—度积极地致力于川省农业的开发和建设,四川人民为支援抗战而竭勤耕作,遂使四川农业在战时获得一定发展,为保证抗战的进行作出了贡献。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领域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战时川省农业获得一定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四川农业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再加上四川人民的竭勤耕作,战时川省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四川省的耕地面积在战时有所扩大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大力督垦荒地,减少非必要作物的种植面积等措施,战时川省的耕地面积有所扩大。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的统计表明:战前川省耕地面积为96,272,000亩。到战后1946年,川省耕地面积已达151,437,000亩。比战前耕地面积增加了55,165,000亩。
(二)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战时有所增加
由于国民党政府战时大量督垦荒地及土地利用的有限改良,使川省土地面积在战时有所增加,因此也促进了四川主要农产品的增长。
战时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稳定,就总的趋势而言,国民党致力于发展四川农业的最初两年,即1938年和1939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最佳,前者创30年代以来最高记录。嗣后开始1940年和1941年连续减产,1942年稍有回升,1943年再度跌落,以后两年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就各种作物的产量而言,四川粮食总产量较前增加的年份仍居5/8,占时八年粮食总产的平均水平较前增加了12.38%,粮食产量确实有所增加。
棉花是抗战期间四川重点发展的农作物,生产量虽不稳定,但均较战前有所增加,并且多数年份增长的幅度较大。据统计,战时八年的棉花平均年产量为1112千市担,较战前七年的年平均量增长了近1倍。
猪鬃、蚕丝和桐油也是抗战期间四川重点发展的换汇农怍物,战时川省地区猪鬃产量高于战前水平。据统计,猪鬃1937年出口量为9123.52市担,抗战期间每年总数为20000市担。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通过改良蚕种来重振川丝生产,战时八年间四川改良蚕产量达32848吨,改良丝产量为43755关担,蚕丝产量远远超过1936年。
四川是中国桐油产量最高地区,抗战时期,鉴于桐油在工业、军需出口换汇方面的重要性,国民党政府在壁山万县设桐油场,利用田边地角,山坡岭脊、道路两旁扩大桐油种植面积,广泛推广收效快的米桐种植,因而战时桐油产量有所增加,据估计,战时川省桐油产量最高时可达到100万担左右。
(三)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这是战时四川农业经济发展的又一表现
1、战时川省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由于战争刺激了市场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四川省农民所得物价指数来看,从1937年到1940年,油料作物上涨了5.8倍,工艺作物上涨了7.6倍,畜产品上涨了6.3倍。经济作物价格的增涨,促使农民扩大其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整个耕地面积中的比率因而有所提高。从1938年到1940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由10.5%上升到15%,黄豆,绿豆种植面积由5.1%上升到7.5%,花生种植面积由0.4%上升到1.9%,芝麻种植面积由0.1%上升到1.2%,棉花种植面积由1.9%上升到4.7%。
2、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还表现为农业生产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对生产作物的选择部分地依市场需要而决定,如桐油跌价则导致农民砍桐树以植其它作物,粮食价格上涨则导致农民纷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受经济利益比较法则的驱使,农民更愿意生产对自己有利的农作物。农民商品经济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3、四川农村手纺织业受市场因素的刺激和国民政府的提倡,也有了较快发展。由于四川棉质较差,不宜机纺,只宜手纺,为了弥补动力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国民党政府大力提倡手纺织业。据估计,1941年到1943年四川棉花用于民间纺织的占50%以上。
战时川省农村手纺织业的发展与以前不同,在国民党政府农本局推广手纺织业的区域内,许多纺织户的加工原料领自农本局,加工后交农本局,以纱易花,领取加工报酬。这种农村家庭手纺织业者,实质上以雇佣工人的身份在从事生产,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为支援抗战的进行作出了贡献
战时四川农业的发展,为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一方面基本保障了战时川省军民衣食所需,另一方面又为战时工业和支援外贸提供了原材料。
抗战时期川省生产的粮食不但可以维持本地区人口的需要,还可为军队和内迁工厂,机关等提供充足的粮食。
作者简介:马泽霖,男,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浅析1956年之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3-02
抗日战争时期,在“以农立国”“以工建国”的原则指导下,国民党政府曾—度积极地致力于川省农业的开发和建设,四川人民为支援抗战而竭勤耕作,遂使四川农业在战时获得一定发展,为保证抗战的进行作出了贡献。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内史学界对这一领域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这一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战时川省农业获得一定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四川农业进行了开发和建设,再加上四川人民的竭勤耕作,战时川省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四川省的耕地面积在战时有所扩大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大力督垦荒地,减少非必要作物的种植面积等措施,战时川省的耕地面积有所扩大。据国民政府主计处的统计表明:战前川省耕地面积为96,272,000亩。到战后1946年,川省耕地面积已达151,437,000亩。比战前耕地面积增加了55,165,000亩。
(二)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在战时有所增加
由于国民党政府战时大量督垦荒地及土地利用的有限改良,使川省土地面积在战时有所增加,因此也促进了四川主要农产品的增长。
战时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不稳定,就总的趋势而言,国民党致力于发展四川农业的最初两年,即1938年和1939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最佳,前者创30年代以来最高记录。嗣后开始1940年和1941年连续减产,1942年稍有回升,1943年再度跌落,以后两年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就各种作物的产量而言,四川粮食总产量较前增加的年份仍居5/8,占时八年粮食总产的平均水平较前增加了12.38%,粮食产量确实有所增加。
棉花是抗战期间四川重点发展的农作物,生产量虽不稳定,但均较战前有所增加,并且多数年份增长的幅度较大。据统计,战时八年的棉花平均年产量为1112千市担,较战前七年的年平均量增长了近1倍。
猪鬃、蚕丝和桐油也是抗战期间四川重点发展的换汇农怍物,战时川省地区猪鬃产量高于战前水平。据统计,猪鬃1937年出口量为9123.52市担,抗战期间每年总数为20000市担。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通过改良蚕种来重振川丝生产,战时八年间四川改良蚕产量达32848吨,改良丝产量为43755关担,蚕丝产量远远超过1936年。
四川是中国桐油产量最高地区,抗战时期,鉴于桐油在工业、军需出口换汇方面的重要性,国民党政府在壁山万县设桐油场,利用田边地角,山坡岭脊、道路两旁扩大桐油种植面积,广泛推广收效快的米桐种植,因而战时桐油产量有所增加,据估计,战时川省桐油产量最高时可达到100万担左右。
(三)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这是战时四川农业经济发展的又一表现
1、战时川省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由于战争刺激了市场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从四川省农民所得物价指数来看,从1937年到1940年,油料作物上涨了5.8倍,工艺作物上涨了7.6倍,畜产品上涨了6.3倍。经济作物价格的增涨,促使农民扩大其种植面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整个耕地面积中的比率因而有所提高。从1938年到1940年,四川省油菜种植面积由10.5%上升到15%,黄豆,绿豆种植面积由5.1%上升到7.5%,花生种植面积由0.4%上升到1.9%,芝麻种植面积由0.1%上升到1.2%,棉花种植面积由1.9%上升到4.7%。
2、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还表现为农业生产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加,市场情况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对生产作物的选择部分地依市场需要而决定,如桐油跌价则导致农民砍桐树以植其它作物,粮食价格上涨则导致农民纷纷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受经济利益比较法则的驱使,农民更愿意生产对自己有利的农作物。农民商品经济意识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3、四川农村手纺织业受市场因素的刺激和国民政府的提倡,也有了较快发展。由于四川棉质较差,不宜机纺,只宜手纺,为了弥补动力纺织工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国民党政府大力提倡手纺织业。据估计,1941年到1943年四川棉花用于民间纺织的占50%以上。
战时川省农村手纺织业的发展与以前不同,在国民党政府农本局推广手纺织业的区域内,许多纺织户的加工原料领自农本局,加工后交农本局,以纱易花,领取加工报酬。这种农村家庭手纺织业者,实质上以雇佣工人的身份在从事生产,反映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为支援抗战的进行作出了贡献
战时四川农业的发展,为支援抗战作出了贡献,一方面基本保障了战时川省军民衣食所需,另一方面又为战时工业和支援外贸提供了原材料。
抗战时期川省生产的粮食不但可以维持本地区人口的需要,还可为军队和内迁工厂,机关等提供充足的粮食。
作者简介:马泽霖,男,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浅析1956年之前毛泽东反腐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