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实验;准备;导入
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验
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探究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我曾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故事导入。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生动的情节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困在大山深处,吃菜用的食盐就成了紧张物资,我们的小英雄潘冬子就把自己的棉袄浸在盐水中,然后混过了敌人的检查,把食盐顺利地带上了山!那么你知道小英雄潘冬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终他是怎样把棉袄中的食盐给弄出来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实验探究下好吗?”精彩的故事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學习的主题上来: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生的探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魔术导入。在科学课学习中尝试着表演一个魔术,能改变以往实验教学的呆板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促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采用大胆设想、仔细求证、严格推理等方法去解开魔术的奥秘。例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取了根不透明的空心管,一头密封,一头开口。开口的一端灌满细盐,再用薄纸把开口处封好。然后在一只烧杯里装大半杯清水,往里面放入一枚鸡蛋,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入杯底。这时取出魔棒,并且说:“我这根魔棒有吸力,能把鸡蛋从杯底吸上来。”此时,把魔棒伸进烧杯,不停地搅拌,鸡蛋渐渐向上浮起,最后竟浮在水面再也不沉下去了。这个神奇的魔术,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实验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用与“人的大脑”相似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可以设置这样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形象化,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
三、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探究活动就该结束了。但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探究的活动并不能以下课铃而结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继续探究。如“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
(2)空间拓展。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利用上课的时间走出教室还有可能,走出校园并不现实,即使走出去,次数也不会多。针对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如“在星空中”要对星座进行划分,要去观察星星、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办法去观察,只能通过模拟实验,但是这样效果一定不是非常好。假如晚上在家,几个小孩能够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去观测星空,将学校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样能够使感性认识更加丰富,更好地掌握星空方面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学)
关键词:实验;准备;导入
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验
成功的导入除了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探究动机,还具有启迪思维、承上启下的作用。实验教学也不例外,我曾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故事导入。小学生们都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生动的情节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你的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分离盐和水的方法》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红军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困在大山深处,吃菜用的食盐就成了紧张物资,我们的小英雄潘冬子就把自己的棉袄浸在盐水中,然后混过了敌人的检查,把食盐顺利地带上了山!那么你知道小英雄潘冬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最终他是怎样把棉袄中的食盐给弄出来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实验探究下好吗?”精彩的故事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學习的主题上来: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生的探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魔术导入。在科学课学习中尝试着表演一个魔术,能改变以往实验教学的呆板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促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采用大胆设想、仔细求证、严格推理等方法去解开魔术的奥秘。例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取了根不透明的空心管,一头密封,一头开口。开口的一端灌满细盐,再用薄纸把开口处封好。然后在一只烧杯里装大半杯清水,往里面放入一枚鸡蛋,学生会清楚地看到鸡蛋沉入杯底。这时取出魔棒,并且说:“我这根魔棒有吸力,能把鸡蛋从杯底吸上来。”此时,把魔棒伸进烧杯,不停地搅拌,鸡蛋渐渐向上浮起,最后竟浮在水面再也不沉下去了。这个神奇的魔术,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实验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要为课的目标服务。环节需要用什么方式呈现,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同时也要预设学生的课堂反应,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脑》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我用与“人的大脑”相似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可以设置这样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形象化,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
三、补充延伸,拓展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获取知识的地点不能仅仅是课堂。大自然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大舞台。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1)时间拓展。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下课铃响了,本节课的课堂探究活动就该结束了。但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探究的活动并不能以下课铃而结束,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继续探究。如“种子萌发”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但是“种子的萌发”从浸种到生根、发芽、长叶,整个活动过程至少要十几天的时间。课堂教学和活动过程之间在时间上形成了一个突出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课内课外结合,把一部分的活动向课前课后拓展。只有通过引领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做到亲身经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
(2)空间拓展。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就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科学课的有些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去,有些教学内容还要学生走出校园,到田野、公园、工厂里去,以求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利用上课的时间走出教室还有可能,走出校园并不现实,即使走出去,次数也不会多。针对这些教学内容,我们更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几个人一小组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如“在星空中”要对星座进行划分,要去观察星星、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我们没有办法去观察,只能通过模拟实验,但是这样效果一定不是非常好。假如晚上在家,几个小孩能够在父母的陪同下一起去观测星空,将学校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样能够使感性认识更加丰富,更好地掌握星空方面的知识。
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得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