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选取我院输血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划分为常规组(实施前)与实验组(实施后)。应用回顾性分析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输血病历,并根据病历当中的不同部分、输血环节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总结并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科室管理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对于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義(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数据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历质量,强化医护服务规范性、科学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输血科,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197.3: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238-02
输血属于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操作,随着近些年临床医疗体系的持续性改进,临床工作对于输血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输血治疗期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输血质量下降,为输血科的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对此,为了持续性改进输血科管理质量水平,本文简要分析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选取我院输血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划分为常规组(实施前)与实验组(实施后),在两组中随机选择25名医护人员与25名患者作为调查案例,医护人员中医生、护士分别15、10名,患者年龄均在30岁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别(42.5±5.6)岁、(45.1±4.9)岁。两组医护人员、患者基础资料差异不突出,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入选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参与输血科临床医护操作;医护人员具备1年以上输血科工作经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丢失;对研究不认可;患者存在明显精神或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输血病历,并根据病历当中的不同部分、输血环节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①明确质量改进内容。按照输血病历的质量控制需求,做好输血医嘱、护理记录、输血记录、资料筛查、输血会诊以及合理输血等多环节的相关问题,同时将临床用血管理作为重点环节,做好科学、合理的用血,制定单次大量输血审批制度,严格落实输血适应症,杜绝随意、人性等现象的发生;②完善制度。根据临床中和输血相关的规定文件,结合医院的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制度的改进与修订,适应新时期对于输血管理的高要求;③成立管理委员会。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之下,构建临床用血的管理委员会,其中涉及到ICU、输血科、外科以及消化科等重要科室相关主任、中级职称以上的医护人员;④落实质量改进计划。定期开展分层组织培训并实行考核管理,针对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做好目标以及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明确具体分工并达成管理的共识。定期实行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按照评价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查,针对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在发现问题时进行记录,并纳入到下个月的质量改进项目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循环。制定整改措施之后针对每一次检查的共性问题以及所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原因的分析,在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措施之后在医院内进行公布,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依据或目标。
1.3观察指标总结并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科室管理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以对输血管理工作的评价为主,总分100分,分数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达到60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不良事件方面分别在选取1000次输血服务威力,以无申请资格出现率、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率、输血目的不规范发生率为主。
1.4统计学方法研究应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实行数据对比分析,在数据资料录入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进行分组记录,并应用连续性或离散型的变量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定性的数据不需要分类变量。数据检验期间所有均数采用T值进行检验,百分制数据采用x2值进行检验,在数据对比差异中P值<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对于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数据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借助本次研究,认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对于输血科管理工作而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输血病历的管理质量水平,临床中因为输血病历的输血流程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到的人员也比较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时都会导致整体的缺陷或差错。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之后可以借助制度、流程的途径预防问题的发生风险,持续提升输血病历的管理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推动输血病历质量的规范性管理,对于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安全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将输血质量直接纳入到质量管理项目中,从而促使病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对于临床医护质量有着显著的知道作用,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服务综合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对于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问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数据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借助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科的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历资料的缺陷风险,提高科室医护服务的人性化、规范性,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科室管理的满意度,对于医院长远发展具备显著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历质量,强化医护服务规范性、科学性,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输血科,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
[中图分类号]R197.3: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6-0238-02
输血属于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操作,随着近些年临床医疗体系的持续性改进,临床工作对于输血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输血治疗期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输血质量下降,为输血科的管理工作持续开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对此,为了持续性改进输血科管理质量水平,本文简要分析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选取我院输血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前后划分为常规组(实施前)与实验组(实施后),在两组中随机选择25名医护人员与25名患者作为调查案例,医护人员中医生、护士分别15、10名,患者年龄均在30岁到50岁之间,平均年龄分别(42.5±5.6)岁、(45.1±4.9)岁。两组医护人员、患者基础资料差异不突出,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入选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参与输血科临床医护操作;医护人员具备1年以上输血科工作经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丢失;对研究不认可;患者存在明显精神或脏器功能障碍。
1.2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方式统计两组患者的输血病历,并根据病历当中的不同部分、输血环节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措施如下:①明确质量改进内容。按照输血病历的质量控制需求,做好输血医嘱、护理记录、输血记录、资料筛查、输血会诊以及合理输血等多环节的相关问题,同时将临床用血管理作为重点环节,做好科学、合理的用血,制定单次大量输血审批制度,严格落实输血适应症,杜绝随意、人性等现象的发生;②完善制度。根据临床中和输血相关的规定文件,结合医院的规章制度做好管理制度的改进与修订,适应新时期对于输血管理的高要求;③成立管理委员会。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之下,构建临床用血的管理委员会,其中涉及到ICU、输血科、外科以及消化科等重要科室相关主任、中级职称以上的医护人员;④落实质量改进计划。定期开展分层组织培训并实行考核管理,针对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成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做好目标以及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明确具体分工并达成管理的共识。定期实行临床输血病历质量检查,按照评价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查,针对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在发现问题时进行记录,并纳入到下个月的质量改进项目中,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管理循环。制定整改措施之后针对每一次检查的共性问题以及所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原因的分析,在提出针对性的调整改进措施之后在医院内进行公布,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主要依据或目标。
1.3观察指标总结并对比两组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科室管理的满意度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以对输血管理工作的评价为主,总分100分,分数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达到60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不良事件方面分别在选取1000次输血服务威力,以无申请资格出现率、计量单位使用错误率、输血目的不规范发生率为主。
1.4统计学方法研究应用SPSSl9.0统计学软件实行数据对比分析,在数据资料录入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式进行分组记录,并应用连续性或离散型的变量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定性的数据不需要分类变量。数据检验期间所有均数采用T值进行检验,百分制数据采用x2值进行检验,在数据对比差异中P值<0.05时代表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实验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对于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数据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借助本次研究,认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对于输血科管理工作而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输血病历的管理质量水平,临床中因为输血病历的输血流程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到的人员也比较多,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时都会导致整体的缺陷或差错。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实施之后可以借助制度、流程的途径预防问题的发生风险,持续提升输血病历的管理质量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推动输血病历质量的规范性管理,对于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安全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将输血质量直接纳入到质量管理项目中,从而促使病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之后对于临床医护质量有着显著的知道作用,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服务综合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对于科室管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问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对于常规组而言有明显数据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借助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输血科的服务质量,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历资料的缺陷风险,提高科室医护服务的人性化、规范性,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患者对于科室管理的满意度,对于医院长远发展具备显著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输血科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历质量,强化医护服务规范性、科学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