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蔺相如

来源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蔺相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人物。城璧交易,渑池盟会,秦国恃强凌弱。蔺相如以他超人的胆识,与霸气十足的秦王针锋相对,他大智大勇,凛然难犯,屡挫秦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君主的尊严。赵王封他上卿之职,位在廉颇之上,因而又引出一段“负荆请罪”的典故,既为历史再添精彩一页,又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无限的启示。
   在邯郸市的西北角,有一条宽不过五米的小街,小街的中段有一条横插进去的小巷,叫回车巷,小巷的入口处,有一块被岁月磨蚀得模模糊糊的石碑,石碑上记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故事很小,小得就像回车巷那么不起眼。但这个小小的故事,揭示的却是国家大义,是永远值得我们赞美和推崇的一种“官吏”精神。
   公元前8世纪,楚国珠宝专家卞和,找到一块其中蕴藏着罕世珍宝的石头,献给楚厉王,楚厉王不识货,认为是卞和欺骗他,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宝,楚武王也认为卞和诈骗,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右脚。砍掉双脚的卞和,怀抱宝石,在荆山脚下日夜啼哭。新继位的楚文王派人询问,并让工匠把石头剖开,发现其中果然藏着一块宝玉,故取名“和氏璧”。
   公元前283年,罕世珍寶和氏璧传到了赵王赵何的手里。秦王嬴稷想得到和氏璧,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与赵王交换。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阴谋。嬴稷想得到和氏璧是真,而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是假。对此,赵何也看得清清楚楚。但赵何为难,不同意吧,失礼在先,况且秦国是当时的强国,经常无端发起对别国的攻击,如让秦国抓住这个理由发起对赵国的掠夺,赵国将背着失礼的罪名,不仅难以找到同情者,而且战火不可避免;同意吧,十五座城池明摆着是一个骗人的筹码,和氏璧将一去不返,白白断送。文武臣僚经过一番谋划,认为赵国不应先行失礼,而应把和氏璧送去,但如果秦国不用十五座城池交换,那么和氏璧就要带回来。
   谁能担当如此重任?赵国的宦官缪贤推荐了他手下的一个小人物——蔺相如。蔺相如果然不负重望,怀抱宝玉,只身前往。在秦王领着臣僚嫔妃欣赏和氏璧时,蔺相如看出秦王的真实意图,设法从秦王手里拿到和氏璧,高高举过头顶,当面揭穿秦王的阴谋,并表示如果秦王强夺,他将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秦王抵赖不过,只好将蔺相如放回,完璧归赵。蔺相如这次携璧入秦,创造了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个典范,既为赵国挽回了礼仪上的面子,又没有激起秦、赵两国间的剑拔弩张,还带回了和氏璧。由于蔺相如充分显示了其外交上的高超才华,赵王破格任命他为上卿。
   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引出了一串曲曲折折的故事,树起了我国史典上一面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光辉旗帜。在这面旗帜下,站立着蔺相如、廉颇两位世代称颂的历史老人。他们告诉我们这样的“官吏”精神:一个人是否为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因为为官,在排座站位上必然有先有后,但无论是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排在最末一位的,无论是站在第一排的,还是站在最末一排的,在维护国家利益上都处于同一位置,都属于第一位、第一排。
  (选自《石家庄日报》)
  【赏析】
   千百年来蔺相如为什么仍受到后人的敬重?这是因为他给我们国人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这面旗帜到现在还有积极的意义。而要获得承担这种责任与使命的勇气和力量,就需要自觉做到做官即为民,万事民为先,把对人民的感情融入血脉,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为人做官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