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丁字桥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ove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春市南湖游泳区的丁字桥已经消失若干年了,40多年过去了,每到这里,望着一波湖水,心中对丁字桥的怀恋总会油然而生,那抹不去的记忆已经深深刻在脑海里了。
  1966年,一场堪称史无前例的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
  1967年,我们这些无课可上,又无派别的初中生们整日无所事事,去南湖游泳就成了我们的消遣。
  时值盛夏,长春市对外开放的游泳池人满为患,能够解暑又能游泳的南湖就成了一个天然大浴场,而丁字桥就是我们这些初识水性人的最好去处。
  丁字桥建在南湖游泳区的东北侧,是一座木质建成的是桥非桥的建筑。其长不过百米,宽约10 米。横向桥头大约50米左右,桥的横头高约3米,下面水深2米左右。入水处到桥顶端是一个斜坡,越往前行水越深,浅水处水深都在胸部左右,这里的水下是沙泥底,水底无杂物,平坦光滑,正是学习游泳的好地方。每到夏季,这里的人最多,也最热闹。不管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会不会水的都愿在这里嬉戏。
  丁字桥桥面用木板铺成,刨得很光滑的木板被水沁润后,走在上面感觉松松的、滑滑的。桥桩是用四棱四脚的木方立起,粗约20公分,水下部分高于水上。每相隔几米,都钉有足够一人上下的木梯,从水下一直伸到水上,游累了,想歇息一下,借着水的浮力,蹬着木梯毫不费力的一窜,就可以稳稳的坐到桥面上。丁字桥基础非常牢固,许多人在上面哪怕是跑动,也丝毫不会有晃动的感觉。桥的横头上,每隔3米立有跳台,跳台是用钢管焊成的,高的高出桥面2—3米,低的1米左右,梯子蹬两边焊有扶手,上面有一尺见方的跳板。
   陈晓平、褚岳生、隋广泛、王振宽、赵敏基我们几个同学第一次到南湖,是在1967年的8月里。当时我们之间只有褚岳生一个人水性不错,其他人都是旱鸭子,赵敏基还是第一次下水,当时还怕得要命,褚岳生责无旁贷的担当起教练来。我们五个人家都住在车站附近,那时长春有轨电车还是主要交通工具,从长春火车站到南湖要坐1路有轨电车,车票只要4分钱,车程要30多分钟。每天我们相约8点钟在车站集合,然后坐上有轨电车到自由大路下车,再走上十几分钟就到了。
  游泳就需要有游泳裤,那时,大部分人家中都不富裕,没有人能买起游泳裤,每个人几乎都是求人用红领巾或买上一尺红布缝成的,做法很简单,剪两块三角布,用缝纫机一轧,在旁边留个口,穿上一条鞋带就成了。唯独赵敏基的游泳裤最为特殊,因为他家里不让他去游泳,没法要钱买红布,亏得他当过红卫兵,就把几个红卫兵袖标连接起来做了一条裤衩,在南湖,只有他的裤衩最显眼,屁股后红卫兵那几个字让人哭笑不得。
  那种裤衩穿脱很方便,根本不用到换衣室,在裤子里只要套进一条腿去,在另一边开口处一系,就可以脱下裤子了。脱下来的衣服我们也不送寄存处,每每下水的时候都有一个人在湖岸看着大伙的衣服,然后接着再换人轮流守护。
  第一天到南湖,有人提议,穿着游泳裤在岸边留一张影以作纪念,现在这张照片,我们都珍藏着。
  刚下水的时候,几个旱鸭子只能下到水齐胸的地方,深处是不敢去的。褚岳生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从学游泳的第一个步骤开始教,让大家吸一口气蹲在水里,浮起时用力摆双臂,蹬两腿,一口气没了,再站起来接着吸气,反复的这样练习。褚岳生认真的教,大家认真的学,累了就到桥面上休息,休息时还在讨论心得,互相嘲笑谁谁的泳姿难看。学了两天,大家都有进步,有的竟能一口气游出几米远,只是还不会换气。有一天,陈晓平从家里拿来一只篮球,是胶粒的,打满气抱在怀里就沉不下去,可以练习蹬腿动作,大家轮番的使用,真的解决问题。一周后,几个人竟能游出几十米远了。但是,仍然没有人敢到深水区去,仍然是围着丁字桥转,累了,就扶着桥桩休息一下,再累了,就上到桥面,是躺是坐真是随意。
  一日,在下过几天雨后,我们耐不住寂寞,不等天晴,又来到南湖。未到跟前,我们感觉南湖的水已经涨了很多,以前换衣服的地方积满了水,平静的水面白汪汪一片,丁字桥不见了踪影。没有了丁字桥,几个人兴致也没有了,由此,我们真正感到了丁字桥对我们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半个月后,我们几个人的水性大有提高,已经不屑于在丁字桥周围游了,慢慢的游向深水区,又过几日,我们之中有的人已敢借助浮标横渡南湖了。
  水性越发好了之后,我们又回到了丁字桥,但这时我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我们,这里已经成为我们跳水的地方。富有刺激性的一跳,不管动作优雅与否,只要敢跳下去就是勇敢者。我们不顾一切的往下跳,双手合拢在头前,腰一躬,吸一口气,腿一发力就下去了。一开始,由于掌握的方法不当,横着下去的时候居多,肚皮拍在水上打得生疼,上来时一看个个都是肚皮红红的。熟能生巧,通过不断的练习,技艺在一步步的增长,慢慢的再往下跳,进入水中也不会打肚皮了,姿势也越来越好看了。
  随着游泳技术的提高,我们告别了丁字桥,横渡南湖已不在话下,随即转移到南湖水最深的地方—南湖大桥下了,因为那里能摸到大蛤蜊。那里一般人是不敢下的,水深达到九米,要一分多钟才能完成入水、出水、摸到蛤蜊的过程,摸到蛤蜊后小的塞到裤头里,大的要双手搂着利用腿的蹬踏往上游,这就要费些时间,肺活量不大的人根本不敢到这里捞蛤蜊。
  一到夏天,南湖成了我们的好去处,丁字桥为我们学会游泳做出了贡献,今日想起来,丁字桥虽然不见了,但对丁字桥的怀恋仍是那样悠长,那样难以割舍。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在中老年期间,最令人向往的是有强壮和健康的体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的免疫功能都将发生变化,对疾病的抵抗力逐步下降。肥胖是最令中老年人烦恼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它的并发症。在肥胖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患者的寿命也因此缩短。因此,中老年人及时防治肥胖
期刊
小镇能给你更多的冒险,惊奇和美景,同样还有他的历史和民俗,因为一些景致仍然保持着它数百年前的原貌,而从来没有被人为破坏过,找个这样的去处待上几日吧,让灵魂安顿下来,让心灵平静下来。    中世纪的教堂,曲径通幽的街道,一望无际的葡萄园,还有远处终年积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没有汽车轰鸣而过,打扰你的宁静。每一个温馨的早晨,睡到自然醒,然后悠闲地品尝现烤的面包、柔软的芝士和新鲜的橙汁,这种经历不正是现代
期刊
空气污浊环境  不仅指垃圾堆、臭水沟、化粪池等肮脏不洁的场所,也包括人群聚集的影剧院、歌舞厅、会场、商场内等场所。  人声嘈杂的环境   在固定空间里,单位面积内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们的谈话声、吵闹声汇合在一起构成很大的噪声。老年人若久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白天无声的环境   噪音有害健康,但如果环境过于安静,尤其是白天,周围一点声响都没有,容易使人产生不
期刊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任港街道城港社区吴艺林老人百岁生日那天别提多高兴了!那天一早,城港社区的干部们便带着鲜花水果来慰问吴老,他们还带着笔记本电脑,将上海世博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给老人看。在网上逛近一个小时的世博会,老人开心极了,她专注的神态及慈祥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吴老太生于上世纪初,上过私塾,是南通刺绣工艺美术师,经她亲手制做的高级丝绒制品曾出口前苏联等国家。退休之后,老人还很热心社会公
期刊
日前,“永远的辉煌”——第十二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中央直属单位共59支合唱团相聚南湖,放声高歌。  “永远的辉煌”——中国老年合唱节是由文化部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99年,在李岚清同志的倡导下,国务院决定以“永远的辉煌”为主题,每年举办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它也是文化部保留的唯一一个文化品牌活动。迄今为止,文化部与北京、山东、广东、河北、海南、
期刊
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全国高健委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书画赛颁奖仪式暨优秀作品展,日前在西安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会议并讲话。  据悉,此次书画交流活动共征集作品529幅。其中书法284幅;国画211幅;篆刻33幅。经由著名书画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等多方面的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200件。其中金奖
期刊
凌晨6点,彭水县连湖镇樱桃村文昌沟,10岁的朱鸿磊醒了。  他麻利地将穿了近一周的衣服套上,赶紧来到一墙之隔的厨房生火做饭,借着灶膛里的火光温习一下功课。饭好后,他叫醒了患病的爷爷。朱鸿磊的动作必须要快,因为上学还有近5公里的山路要走。  清晨6点,朱鸿磊在一阵急促的门板敲击声中惊醒了。他知道,这是爷爷在叫他起床了。  他揉了揉眼睛,屋内漆黑一片。拉亮电灯,一只灰色的松鼠嗖的一声,从没有玻璃的窗户
期刊
46年,16790天,这是人生的大半辈子,可对北流市扶新镇茂化小学猫脚分校教师何金礼来说,经历过这些日日夜夜后,他与他爱的学校相伴相守得还不够。如今已退休三年的他,每天仍在临时充当教室的自己家里努力教学,将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他的学生。    民宅传来读书声  教师原是退休人    位于两广交界处大山上的猫脚自然村,一栋低矮的民居里,传来了整齐的读书声。屋内摆着十多张破旧的课桌椅,墙壁上倚放着一块
期刊
近日,在浙江省萧山老年大学学画近20年的80岁老人汪国芬收罗自己多年的作品,再经修整创作,出了一本画集。  汪国芬自1955年调入萧山,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开始学画,二十年过去了,时值80周岁之际,收集20年来书画佳作,集成名为《一得集》的画册。该画册封页是丰收的葡萄,封二左下是摘自老子《道德经》的名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
期刊
“她丈夫去世16年了,她一直伺候婆婆从没甩过脸子,真是难得!”67岁的辛克芳照料瘫痪的婆婆代桂娥20多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而辛克芳的老街坊介绍,辛克芳与瘫痪在床的婆婆同床13年,晚上拉着老人的手入睡,为婆婆按摩活动筋骨,婆婆耳背就练就大嗓门给婆婆唱歌听,这一对老人既是婆媳又是朋友,周围邻居都交口称赞。  照顾瘫痪婆婆20多年  辛克芳40岁那年,其公公不幸患上脑血栓偏瘫了,虽然辛克芳耐心照料,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