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缘不好,勇将殒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sdv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治四年(1865年),蒙古勇将僧格林沁在与捻军的交战中大败,所部七千余人被歼,自己也被捻军斩杀。长久以来,人们将僧格林沁之死归因为轻骑冒进、部队疲劳行军。其实,还有一些深层的原因。
  一是官军内部各个派系的隔阂太深。僧格林沁是亲王,统领的是满蒙军队的精锐,以正统官军自居,一直看不起湘军、淮军这些地方团练性质的编外军队。他还借口团练大臣杜某打仗怯懦却经常扰民,弹劾了他。因此,满蒙军队与汉军之间存在严重的心理隔阂。
  但随着僧格林沁的心腹战将接连战死,自己身边得力战将逐渐稀少。为了补充僧格林沁的军力,清廷调来湘军、淮军的著名将领。不过,因为过去的隔阂,这些将领大多持观望态度,不肯真正出力。僧格林沁也不愿意用他们。如此,僧格林沁的实力大受影响。
  二是失掉了民心。带兵之初,僧格林沁军纪严明,严禁军队扰民。可是,僧格林沁的军队多是北方人,长时间离家远征,高度紧张的战斗,使部队损失严重。于是,为了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僧格林沁也不得不放松对部队的管理,导致军队四处扰民。在进入湖北后,僧格林沁之部众淫掠残暴,大肆掠夺壮丁、妇女。更可气的是,地方士绅想要求见反映相关情况,还必须向僧格林沁身边人行贿。而当地百姓到辕门哭诉,僧格林沁竟皱着眉头说:“北方的军队离家时间太长,你们应该迁走躲避。”
  从此,僧格林沁大失民心。当时甚至有民谣称:“不怕蚂蚱吃,不怕黄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本来部队就是客兵,人生地疏,很多时候要依靠当地百姓提供补给、传递消息、了解地形。失去民心后,僧格林沁的军队丧失了地方的众多支持。其后期败多胜少,这是重要的原因。
  三是失去了将领的拥戴。僧格林沁为人质朴,愿意与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与普通士兵吃一样粗陋的食物,士兵都休息了,自己再休息。这些自然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官兵而言,用生命做赌注,升官发财是更实际的要求。
  当时大多数的清军将领在战斗后经常夸大吹嘘属下的功劳,以使他们获得更高的官职,更丰厚的賞赐。僧格林沁凡事都从国家的角度考虑,大力杜绝这种现象。
  在自己的军队中,他禁止额外的保举赏赐。僧格林沁本身比较勇敢,经常轻骑突进,官兵跟随他,冒着比别的军人更大的生命危险。现如今,更辛苦的行军,却获得比别人更少的赏赐,天长日久,属下自然暗生埋怨,战斗力受到影响。
  此外,僧格林沁还经常上奏,告其他官员的黑状。他认为这些官员施恩麾下的将领,以致保举的官员太多太滥。地方官吏治废弛,州县捏造灾害,私下仍征收赋税,却导致军饷不足。
  蒙城解围时,安徽巡抚喬松年向朝廷列出一张嘉奖名单。乔松年虽然官职比僧格林沁低,但并不是僧格林沁的下属。僧格林沁却管得太宽,对乔松年的名单进行了认真的复查,发现其中有很多冒功邀功的情况。于是乔松年被清廷降三级留任。这让周边的清军和地方官对僧格林沁日益不满。
  终于,人困马乏之时,突然遭遇劲敌,僧格林沁带领轻骑兵率先冲入敌阵,而其他将领还未接战,便纷纷作鸟兽散。附近的各支清军在救援上也有意行动迟缓,如此一来,僧格林沁必死无疑。
其他文献
《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独门武功是打太极。但他绝对想不到,这门绝世神功后来居然成了一种圆滑油腻处事方式的代名词——打太极。你去办事,对方跟你说:这个事可以办,不过还要再等等……态度含糊拖拉,话里有话,让老实人死都不明白自己怎么死的。  张三丰如果看到后人这样“打太极”,一定很悲哀,因为他是个完全“不打太极”的人,做人做事爽爽快快、是非分明。  首先在感情上。  自打十几岁在少林寺见到
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自古以來,总有些人作起来没完没了,一不小心把命作没了。  每条路都走到黑  《宋名士略考》中记载了一段墓志铭,说是有个叫杨一笑的道士,整天疯疯癫癫的。他刚开始学文,连续考了三年都没考上功名;随后又去学武,考试时没射中靶子却射中了旁边敲鼓的小吏,被赶出考场;后来他又跑去学医,终于有了点成绩,结果过分自信,乱研发方子,某次试药时把自己吃死了。  不过关于这个墓志铭的出处有点争议,有
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洲约有30%-60%的人死亡,由此,艺术和文学领域兴起了一个恐怖的主题:死亡舞,或者叫死神之舞。  死神之舞的热度在中世纪后期达到了顶峰。早期的死亡舞作品将题材重点放在向社会传达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的艺术创作则更加严肃地描绘了死亡,并将死神塑造成独立的角色。  到了19世纪,艺术家对尸体本身不再感兴趣,而是将“死神”当作一个角
对于陈桥兵变的正面意义,后人津津乐道的不是赵匡胤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而是他约束手下、市不易肆,没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由此开创了一个文明与理性的新时代。  也许有人嗤之以鼻——这不是他应该做的吗,怎能称为最大的政绩?要知道,那是个只信强权的时代,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中饱私囊再正常不過,甚至可以说是士兵作战的唯一动力。陈桥兵变10年前,号称“一代明主”的郭威发动政变后就曾下令:攻陷开封后,士兵可以肆意
《晋书》载,后汉第二任皇帝刘聪十分荒唐,立了三个皇后。一天,一颗流星从牵牛星划过紫微星,落在了平阳的地上。难道是陨石?不,是一块巨大的肉,而且臭味传到了十里之外,旁边还有不绝的哭声。刘聪怕了,让大臣们有话直说。于是陈元达说:“皇上啊,上天大概是觉得你对后宫之事处理不当。”刘聪说:“你骗人,我不听。”  后来其中一个皇后生了一条蛇和一只老虎,伤人后就跑掉了,最后人们在平阳的那块巨肉旁边找到了它们。皇
九尾狐出自《山海经》,那时的它还是一只“吃了能保平安”的普通小狐狸。而且,九尾狐在中国曾风光无限,它一出现就意味着天下太平。  白居易將妲己比作狐妖后,九尾孤身败名裂,从护国祥瑞变成祸国妖孽。  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九尾狐兜兜转转去了日本,进化成比克大魔王。  在日本,关于九尾狐最著名的传说是:它改名为玉藻前是鸟羽天皇的宠姬,最后因兴风作浪被阴阳师安倍晴明铲除。
网上曾有个热门话题:有趣的高晓松和无趣的吴彦祖,你选谁?网友们纷纷夸赞高晓松,并选择吴彦祖。就连高晓松本人也保持队形:“八年前曾经在香港和吴彦祖单独喝茶,我们两人从头至尾面面相觑,仿佛互相在照镜子,完全找不到话题,但要问我选择谁,我也会选吴彦祖。”  但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兼具“好看”和“有趣”的人更是可遇不可求。近百年前,有一个帅气的年轻人,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回国后创造
唐朝的酂國公窦轨曾怂恿家奴到公厨里偷拿饮料,结果被发现了。窦轨懊悔万分,决定痛改前非,诚恳认错,第一步就是杀掉这位家奴来向大家谢罪。这个可怜虫一路大喊冤枉,被拖到了刑场,监斩官觉得这么点事不忍下狠手,迟迟未动刀。窦轨见这俩人磨磨唧唧,索性全砍了。  唐朝宰相吃饭时,百官不得谒见。唐顺宗时,一天宰相们正在吃饭,皇帝的亲信王叔文来找宰相韦执谊,韦执谊放下筷子,吭哧吭哧就跑出去了,几个老哥们儿也停下筷子
《红楼梦》中,鸳鸯极得贾母的喜爱:既是贾母的生活秘书,还是贾母的办公室主任,不仅清楚贾母衣食起居的各种习惯,还掌握着贾母的小金库。但事实上,贾母对鸳鸯不是真正的“喜爱”,只是“离不开”她罢了。  在封建时代,一般女性的出路都是相夫教子。對大家族里的丫鬟来说更是如此。比起一辈子当奴才,一个“好主子”能给身边丫鬟的最大好处就是趁自己一口气还在,把丫鬟许一个好人家。然而贾母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念头,更没有对
《三国演义》中有个常被忽视的细节,那就是袁绍、何进谋杀太监。汉灵帝死后把皇位传给大儿子刘辩,还留下两件法宝: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何进身为皇后的哥哥、刘辩的舅舅,是外戚,而十常侍是太监。  百年来,皇帝、外戚、太监组成的铁甲战车统治着帝国。虽然马车的两个轮子也常争宠,想证明自己最给力,但输的轮子总被换成新的轮子,保证马车稳定前行。现在何进想彻底废掉另一只轮子,袁绍举双手赞成。结果何进没杀掉太监,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