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还要承担着对“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我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里明确指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须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技术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同时新课程也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如何在信息技术这样特殊的课堂里,真正的关注学生,本文就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并实践着,如何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笔者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节课上完,有的学生能迅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种任务,并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而有些学生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学生水平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师有没有影响学生的因素存在,也是肯定存在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就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的考虑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首要条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带着个人情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任凭着主观的意志和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然而这些评价信息往往只局限于“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做”的表面言语,而无法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课堂上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好题目”要多讲、精讲,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在长远看来,却压抑了学生的潜力发展,有害无益。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会影响乃至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方向。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影响了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习目标的引导者。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学生水平的也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一元化的教学目标是无法满足、引领学生多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节课上,必须通过全面的思考、精心的设置、科学的实施、巧妙的拓展,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获得成功的权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这样才能真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时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使其任务具有差异性和拓展性。
由于现在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能够过早的接触到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多,水平也逐步提高,而教学书上的内容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感觉“吃不饱”,这些在完成任务后会无事可干,不及时处理好的话成为课堂上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变不利为有利?我采取:1、让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别人答疑解惑;2、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质得以发现,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本学期,我们学校就通过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数是以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为主,学生有很多独立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学的差异性要比其他学科要来得多,我们要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取得成功,充满自信。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安全与防护中,可以设计层次不同的两个任务:一个是针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防护?如何防护?并做一些防护的操作。对于操作能力差点的学生,只要能知道为何要防护就可以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分层的任务设计,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程改革中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基于现实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这样理勰。即在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教学可能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演示、讨论、操作、评价等,但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时间段中,全体学生还是使用相同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把教学方式多样化定位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学习方式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进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方式多样化对缩小学生之间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有长短腿的学生,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机会。
例如:在一些计算机课堂里,我们常见到教师以主人的身份,毫无顾虑的将教师屏幕一次次向学生广播的时候,学生则常会发出“不鸣之音”,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心理。其实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主体,需要尊重。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那会使你的课堂更加平等,学生的主体性被真正的得到关注。
四、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成的部分,课堂上没有评价的活动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在新课程中提倡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时要遵循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人交流协作的态度、学习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亮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过中,教师应充分展示语言的艺术,用多种充满赞赏的话语随时给予学生激励,如“你真会动脑筋”、“这位同学想法很好”等等;另外,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对于学生反馈的评价信息,教师应积极吸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制作封面和封底》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对作品发表评论,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作品的内涵并自评,以及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点评,进而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审美观。
总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教育的主要思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把握住好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在信息技术这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通过它来指导我们课堂的教学实践,开辟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天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彭兴顺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3]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作为一名具有多年教学经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着并实践着,如何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笔者认为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教学方法多样化,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节课上完,有的学生能迅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种任务,并熟练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技能,而有些学生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学生水平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师有没有影响学生的因素存在,也是肯定存在的,因此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就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的考虑到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首要条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带着个人情感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任凭着主观的意志和情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然而这些评价信息往往只局限于“为什么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做”的表面言语,而无法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课堂上会“浪费”不少时间,所以“好题目”要多讲、精讲,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在长远看来,却压抑了学生的潜力发展,有害无益。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会影响乃至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方向。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影响了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明确课堂上学习目标的引导者。由于各种因素,我们学生水平的也各不同,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存在着较多的不同。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有所不同,一元化的教学目标是无法满足、引领学生多个不同的学习目标。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每节课上,必须通过全面的思考、精心的设置、科学的实施、巧妙的拓展,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真正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课堂。
二、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渴望获得成功的权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着热切的期待,这样才能真情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在教学设计学习任务时关注到所有的学生,使其任务具有差异性和拓展性。
由于现在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能够过早的接触到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很多,水平也逐步提高,而教学书上的内容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感觉“吃不饱”,这些在完成任务后会无事可干,不及时处理好的话成为课堂上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变不利为有利?我采取:1、让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别人答疑解惑;2、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质得以发现,能力得到培养,素质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本学期,我们学校就通过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提高了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多数是以学生独立动手操作为主,学生有很多独立活动的空间,因此教学的差异性要比其他学科要来得多,我们要时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取得成功,充满自信。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安全与防护中,可以设计层次不同的两个任务:一个是针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防护?如何防护?并做一些防护的操作。对于操作能力差点的学生,只要能知道为何要防护就可以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分层的任务设计,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而且也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程改革中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基于现实中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教学方式多样化可以这样理勰。即在一节信息技术课上,教学可能会采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演示、讨论、操作、评价等,但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时间段中,全体学生还是使用相同的学习方式。当然也可以把教学方式多样化定位在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学习方式的运用也是多样化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进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教学方式多样化对缩小学生之间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者有长短腿的学生,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机会。
例如:在一些计算机课堂里,我们常见到教师以主人的身份,毫无顾虑的将教师屏幕一次次向学生广播的时候,学生则常会发出“不鸣之音”,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心理。其实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的学习主体,没有意识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主体,需要尊重。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那会使你的课堂更加平等,学生的主体性被真正的得到关注。
四、评价方式和谐化,关注学生的“价值观”。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成的部分,课堂上没有评价的活动将失去其真正的意义。在新课程中提倡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教学评价时要遵循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人交流协作的态度、学习的方式方法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应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每一个学生,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亮点,挖掘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也非常重要,在课堂教学过中,教师应充分展示语言的艺术,用多种充满赞赏的话语随时给予学生激励,如“你真会动脑筋”、“这位同学想法很好”等等;另外,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对于学生反馈的评价信息,教师应积极吸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制作封面和封底》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对作品发表评论,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作品的内涵并自评,以及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点评,进而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审美观。
总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是新课程教育的主要思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把握住好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地为学生的学习着想;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充分把握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优化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在信息技术这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且通过它来指导我们课堂的教学实践,开辟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天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彭兴顺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
[3]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