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2年10月“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 峰会”上,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1947.31%的成长速度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冠军”:三年多时间总资产从1000万元增长到近10亿元,年销售额由4365万元增长到21亿元。追踪寻源,蒙牛的成功就在于其独到的经营方略。
蒙牛刚一诞生,就在呼和浩特市主要的商业街道上,以漂亮醒目的路牌广告吸引人们的目光:"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这一借助名牌宣传的目标加重了人们对它的期望。接着总经理在紧缺的资金份额中,挤出300万元砸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上,他说:“我们卖产品,首先应该卖品牌”。蒙牛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刚创立时,蒙牛并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生产线,全是租别人的。通过虚拟联合,蒙牛投入品牌、管理、技术、配方,与区内外8家乳品企业合作,当年就实现销售额4365万元。当时,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直到1999年底,蒙牛才建起了自己的工厂——由“虚”转“实”。
品牌宣传必须依托产品质量。蒙牛有一句话:“说一千,道一万,产品不做主,什么都不算”。质量是奶制品的灵魂和核心。蒙牛奉行“产品等于人品”的质量理念,追求“出厂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蒙牛产品通过多项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英国本土NQA质量保证审核;通过ISO9001、ISO9002、ISO14001认证。2002年蒙牛还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武汉市场的批发商初次接触蒙牛时,对产品价格颇有微词——嫌贵。但在品尝产品后,却感觉口味就是不一样,于是接受了蒙牛。据调查,湖南市场卖得最好的产品是出厂价格较高的蒙牛。目前,蒙牛产品已经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蒙牛成功还表现在对市场资源的巧妙利用上。公司销售政策中有重要的一条:先付钱,后发货。但也根据市场容量和经销商的信用表现,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有的授信额度为一百万元,有的授信额度达一两千万元。在授信额度内,经销商可以先取货后付款。
另外,蒙牛还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9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总价值达5亿多元,均由社会投资完成。对人员的利用,就更为巧妙了。笔者每次去蒙牛公司,见到最多的是陌生的新面孔,这一方面说明蒙牛事业在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蒙牛“赛马不相马”,不断有新人被启用,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蒙牛从一开始就不以“价格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而是尽量以高品位的产品质量参与竞争。因为奶制品市场运作的实践证明,如果以价格作为竞争的手段,会使企业的路越走越窄。这一点在部分省市的一些奶制品厂家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降低价格,从某种角度就意味着使厂家降低产品品质,尽量以各种代用品来蒙混顾客,这样,经销商喜欢降低价格,因为他们有利可图了。但是消费者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因为吃到嘴里的产品不是货真价实,也因此舍弃这个品牌。企业的发展讲究持续性,不能为暂时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发展。在湖南市场,卖到2元乃至更贵的蒙牛冰淇淋"搭挡"在2000年卖疯了,而以前,零售价5角或1元的各厂家产品唱的是主角。所以说,市场需要优良的产品,让消费者体验生活的乐趣。
为了使产品质量“跳出来”,蒙牛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着眼“净”,在国内第一个建起了奶车桑拿浴车间,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及蒸汽和开水清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二是着眼“稠”,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草原牛奶闻更香、饮更浓。一“净”一“稠”,蒙牛虽然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百年蒙牛”,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利”,而在乎塑造长胜品牌之“势”。
蒙牛公司成功了,蒙牛人也成长了。蒙牛公司特别建立一条“成长大道",它长3000米、宽28米。"成长大道"两旁有65个灯箱,蒙牛公司2002年度评出的65名劳模的头像及他们的简要事迹都在灯箱中予以展现。这也反映了蒙牛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以及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理念。总裁牛根生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功臣”,“第八届内蒙古优秀企业家”,“第四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呼和浩特市功臣民营企业家”,“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等。
蒙牛刚一诞生,就在呼和浩特市主要的商业街道上,以漂亮醒目的路牌广告吸引人们的目光:"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这一借助名牌宣传的目标加重了人们对它的期望。接着总经理在紧缺的资金份额中,挤出300万元砸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上,他说:“我们卖产品,首先应该卖品牌”。蒙牛是“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刚创立时,蒙牛并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生产线,全是租别人的。通过虚拟联合,蒙牛投入品牌、管理、技术、配方,与区内外8家乳品企业合作,当年就实现销售额4365万元。当时,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直到1999年底,蒙牛才建起了自己的工厂——由“虚”转“实”。
品牌宣传必须依托产品质量。蒙牛有一句话:“说一千,道一万,产品不做主,什么都不算”。质量是奶制品的灵魂和核心。蒙牛奉行“产品等于人品”的质量理念,追求“出厂合格率100%”的质量目标。经过坚韧不拔的努力,蒙牛产品通过多项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英国本土NQA质量保证审核;通过ISO9001、ISO9002、ISO14001认证。2002年蒙牛还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武汉市场的批发商初次接触蒙牛时,对产品价格颇有微词——嫌贵。但在品尝产品后,却感觉口味就是不一样,于是接受了蒙牛。据调查,湖南市场卖得最好的产品是出厂价格较高的蒙牛。目前,蒙牛产品已经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蒙牛成功还表现在对市场资源的巧妙利用上。公司销售政策中有重要的一条:先付钱,后发货。但也根据市场容量和经销商的信用表现,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有的授信额度为一百万元,有的授信额度达一两千万元。在授信额度内,经销商可以先取货后付款。
另外,蒙牛还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9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总价值达5亿多元,均由社会投资完成。对人员的利用,就更为巧妙了。笔者每次去蒙牛公司,见到最多的是陌生的新面孔,这一方面说明蒙牛事业在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蒙牛“赛马不相马”,不断有新人被启用,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蒙牛从一开始就不以“价格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而是尽量以高品位的产品质量参与竞争。因为奶制品市场运作的实践证明,如果以价格作为竞争的手段,会使企业的路越走越窄。这一点在部分省市的一些奶制品厂家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降低价格,从某种角度就意味着使厂家降低产品品质,尽量以各种代用品来蒙混顾客,这样,经销商喜欢降低价格,因为他们有利可图了。但是消费者的利益却受到了损害,因为吃到嘴里的产品不是货真价实,也因此舍弃这个品牌。企业的发展讲究持续性,不能为暂时的利益放弃长远的发展。在湖南市场,卖到2元乃至更贵的蒙牛冰淇淋"搭挡"在2000年卖疯了,而以前,零售价5角或1元的各厂家产品唱的是主角。所以说,市场需要优良的产品,让消费者体验生活的乐趣。
为了使产品质量“跳出来”,蒙牛高屋建瓴,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着眼“净”,在国内第一个建起了奶车桑拿浴车间,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及蒸汽和开水清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陈奶残留污染新奶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二是着眼“稠”,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草原牛奶闻更香、饮更浓。一“净”一“稠”,蒙牛虽然增加了成本、减少了利润,却赢得了巨大的市场。“百年蒙牛”,不在乎一时一事之“利”,而在乎塑造长胜品牌之“势”。
蒙牛公司成功了,蒙牛人也成长了。蒙牛公司特别建立一条“成长大道",它长3000米、宽28米。"成长大道"两旁有65个灯箱,蒙牛公司2002年度评出的65名劳模的头像及他们的简要事迹都在灯箱中予以展现。这也反映了蒙牛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品德、重视人的智慧、承认人的价值,以及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同分享的理念。总裁牛根生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功臣”,“第八届内蒙古优秀企业家”,“第四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呼和浩特市功臣民营企业家”,“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