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域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生产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产品而形成的一个地域经济标志,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固本强基的作用。发展和壮大湖北县域经济实力,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相比仍显不足,发展速度迟缓,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的“瓶颈”。在农村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地方财力紧张、招商引资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成为了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如何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现有76个县(市、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8%;總人口497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4%;2005年共完成生产总值3390.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2.3%;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88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25.6%。其中前20个县(市、区)的经济实力雄厚,2005年创造的GDP为1536.4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的4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0.85亿元,占全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42.6%;GDP增长速度为12.34%,工业增加值增长18.97%,财政收入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6%;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6.3%,工业化率为34.6%,城镇化率为31.5%。与此同时,全省仍有近20个县(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县均为24.8亿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均为7565万元,仅占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0%,严重入不敷出。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差距在拉大。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的,这是因为目前发展县域工业仍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湖北省目前县域工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宜昌、荆门、黄石、随州等城市的周边,由于发展基础和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工业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农业来看,农业在大多数县都属于主体产业,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通过采取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粮棉生产大县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湖北县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但反映湖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却较低,说明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规模不大,财力明显不足,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强化外界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金融服务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削弱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湖北是农业大省,却非农业强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到目前为止,湖北县域经济主体仍是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点是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自有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水平低,生存周期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导致一方面银行单笔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无疑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最后就是湖北县域范围内担保制度不太健全,社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目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状况恶化,再加上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的制度、法规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造成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健运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置银行债权于不顾,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想方设法逃废金融债务,大量占压银行信贷资金,严重干扰了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侵蚀了县域经济中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随着银行管理工作的加强,金融信用约束越来越强,金融债权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种失信行为必然导致银行减少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其结果是贷款供给下降,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中小企业自己。
3.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限制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追求安全,增强自我经营与约束能力,近年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对市场空间和业务定位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是精简机构,撤销了大量的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二是上收了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造成县级支行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贴现审查)调查权和收贷权,对县域经济支持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没有审批权,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三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给基层信贷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又未有与之相匹配的奖励措施,这种责、权、利不相称的信贷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基层银行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上述的这些改革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和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有其积极意义,但对县域经济发展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三、推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健全湖北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为了尽快净化湖北县域经济的信用环境,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信心。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具备长远的目光,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收息,落实金融债权,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权行为,实现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加快由人民银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列入逃债“黑名单”的企业实施严厉打击,同时对遵守信用、遵纪守法的企业在投资政策、工商税收倾斜、金融机构结算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鼓励,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最后,应进一步强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担保机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从而保证大量有市场发展前景而又苦于缺乏抵押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宝贵金融资源。
2.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金融服务的吸引力
由于湖北是农业大省,要想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改变湖北的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地位。为此,湖北县域经济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推进现有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和引导那些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和强强联合,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大力发展
现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层次结构。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功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的完善应体现在减少管理层次,适当扩大县支行信贷权限,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提供贷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湖北省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持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除了继续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政策性金融业务,还应抓住国家准备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转型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和扩大对湖北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商业性贷款;支持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继续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外,还要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设立专门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银行;发展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成立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域民营企业上市,推进股权融资;需要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化解银行风险,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甚至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支持小企业的做法,支持建立专门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相比仍显不足,发展速度迟缓,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金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与壮大的“瓶颈”。在农村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地方财力紧张、招商引资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就成为了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因此,如何加大银行贷款支持力度,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北省现有76个县(市、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8%;總人口4971.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4%;2005年共完成生产总值3390.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52.3%;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88亿元,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25.6%。其中前20个县(市、区)的经济实力雄厚,2005年创造的GDP为1536.4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的45%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40.85亿元,占全省县域一般预算收入的42.6%;GDP增长速度为12.34%,工业增加值增长18.97%,财政收入增长23.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36%;非农产业比重达到76.3%,工业化率为34.6%,城镇化率为31.5%。与此同时,全省仍有近20个县(市、区)国民生产总值县均为24.8亿元,仅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县均为7565万元,仅占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60%,严重入不敷出。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差距在拉大。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县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的,这是因为目前发展县域工业仍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湖北省目前县域工业比较发达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最为活跃的武汉、宜昌、荆门、黄石、随州等城市的周边,由于发展基础和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县域工业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从农业来看,农业在大多数县都属于主体产业,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通过采取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在粮棉生产大县中,已有一半以上的县财政收入超过亿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湖北县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但反映湖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却较低,说明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规模不大,财力明显不足,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强化外界的金融支持力度。
二、金融服务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削弱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湖北是农业大省,却非农业强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到目前为止,湖北县域经济主体仍是大量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典型特点是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自有资金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水平低,生存周期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这些特点导致一方面银行单笔贷款成本高,风险大,银行提供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现实,也给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等造成困难,无疑也阻碍了金融自身的发展;最后就是湖北县域范围内担保制度不太健全,社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担保服务和信用服务,这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难度。
2.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目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状况恶化,再加上作为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的制度、法规还基本上是一片空白,造成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影响金融业稳健运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置银行债权于不顾,故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本息,想方设法逃废金融债务,大量占压银行信贷资金,严重干扰了银行的正常信贷活动,侵蚀了县域经济中信用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随着银行管理工作的加强,金融信用约束越来越强,金融债权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这种失信行为必然导致银行减少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其结果是贷款供给下降,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中小企业自己。
3.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完善限制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追求安全,增强自我经营与约束能力,近年来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对市场空间和业务定位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是精简机构,撤销了大量的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二是上收了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造成县级支行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贴现审查)调查权和收贷权,对县域经济支持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没有审批权,减少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数量;三是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给基层信贷人员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又未有与之相匹配的奖励措施,这种责、权、利不相称的信贷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基层银行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上述的这些改革对提高银行自身效益和应对加入世贸的挑战有其积极意义,但对县域经济发展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三、推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1.建立健全湖北县域信用体系建设
为了尽快净化湖北县域经济的信用环境,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信心。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具备长远的目光,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机构依法收贷收息,落实金融债权,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权行为,实现县域资金的良性循环;其次应加快由人民银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完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对列入逃债“黑名单”的企业实施严厉打击,同时对遵守信用、遵纪守法的企业在投资政策、工商税收倾斜、金融机构结算和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鼓励,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最后,应进一步强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担保机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从而保证大量有市场发展前景而又苦于缺乏抵押品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获得生产所必需的宝贵金融资源。
2.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金融服务的吸引力
由于湖北是农业大省,要想大力提升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改变湖北的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地位。为此,湖北县域经济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大力推进现有县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扶持和引导那些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低成本扩张和强强联合,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活力。
3.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大力发展
现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金融+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多层次结构。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功能,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体制的完善应体现在减少管理层次,适当扩大县支行信贷权限,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提供贷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县域金融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湖北省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支持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银行,除了继续按照国务院要求做好政策性金融业务,还应抓住国家准备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转型改革的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和扩大对湖北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商业性贷款;支持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继续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外,还要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设立专门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银行;发展非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成立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基金;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域民营企业上市,推进股权融资;需要建立政策性保险公司,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化解银行风险,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三农"贷款投入;甚至可以借鉴英、美等国家支持小企业的做法,支持建立专门支持农业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从而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上化解金融风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