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诗之差异看《文选》、《玉台新脉》的文学批评意义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和《玉台新脉》都产生于梁代的50多年间,均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两个选本在诗歌选录上却表现出冰炭难容的差异,从种差异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古代选家怎样用选本来表现自己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文学审美观,并进行影响后代文学发展方向的独特的文学批评方式的特征,从而使我们对选本这种直到现在仍沿用不衰的文学批评形式有较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其他文献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丁戊奇荒”的灾情之重、灾况之惨、民生之困举世罕见,但耐人寻味的是如此巨灾之后并没有引发大的社会动乱,衍生出相应的农民运动。究其原因,主要同当时人口问题、农民民族意识的萌发、士绅作用、吏治变化以及农民国有的天命现等有密切的联系,即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当前西部大开发热潮中,人们普遍关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事实上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根本的还是农村的差距,西部经济的落后关键是农业和农村的落后。因此,农业依然是西部开发的重点产业和基础产业,西部农业的发展必须预以高度重视。
1950年初,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首中苏同盟关系的正式建立。中苏同盟是战后雅尔塔格局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中苏两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综合考虑。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列60年代的彻底破裂,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严重事件,也是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中苏两国及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至深至远。本文从中苏两党关系的脆弱性、国家利益的矛盾及意识形态的分歧等角度分析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进行现代阐释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要的地位。要使这种阐释具有科学性又有成效,就不能不首先研究方法问题。本文针对具体的话语阐释问题,提出了一套现代阐释的方法,即概念原始法,义理梳理法,深化阐释法、异同比较法。
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左胸壁肿物1 a"于2010年12月14日入院。患者于1 a前无意中发现左胸壁约杏仁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感。查体:左侧胸壁可触及一大小约4 cm×3 cm肿物,表面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何以能在我国生根发芽、繁荣昌盛呢?这实际上是与佛教文化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密不可分的。正是由于这种微妙相通性,中华文化才能完全领悟承传佛教文化,为佛教文化的弘扬光大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这里仅就佛学与作为中华文化之杰出代表的易学之间的相通之处,略作探讨。
社会发展的人本追求,内含着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则:普遍受益原则。所谓普遍受益原则,是社会发展要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实惠或利益,并且这种利益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或增加的行为规范与目标要求。普遍受益范畴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社会主义中国,倡导社会发展的普遍受益原则,实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有着必然的根据和重要的意义。当然,在渐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受益原则的有效推行,还必须注意发展经济、不断扩大和增加受益源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研究江泽民同志新时期的发展农业思想,不仅具有国内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意义。文章认为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要“五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等是江泽民同志新时期发展农业思想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