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不仅教学的效果得以提高,而且实现学生认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知识到体系的建构和跃升。当然,问题式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要点和步骤熟记于心并灵活加以运用,而且要考虑问题式教学方法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5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简洁直接的“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在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的责任重大。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识体系外,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桥梁”,只有搭建好这一“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进到大学生头脑中去,才能成为他们世界观的一部分。
一、问题式教学方法引进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要求的信仰式教学,即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知情意的合一,从而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问题式教学方法①教学效果显著,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贯彻了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使信念式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
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外界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大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十分关注,如果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以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分析的切入点,一定会引起大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关注度。
其次,贯彻了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从“05方案”②实行以来,教育部一直倡导在高效思政课教学贯彻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问题式教学方法完全契合引导式的教学理念。该方法以问题为引导,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贯彻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检验的全过程。
再次,使信念式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在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必须把传授式的教学转变为信念式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①
最后,问题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知情意的整合能力。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意愿,而且训练了大学生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整合,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
二、问题式教学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实践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即:设置问题→课堂分析讨论和教师点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的回归。
设置问题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提出问题阶段。问题的选择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前提。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这些问题常常是大学生思想的活跃点,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例如,2014年5月1日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一高层居民楼突发火灾,扑救过程中,两名“90后”消防员钱凌云和刘杰受轰燃和热气浪推力影响,从13楼坠落,送医抢救无效英勇牺牲。据悉,因为在之前的消防练兵竞赛中表现出色,钱凌云被上海徐汇消防支队关港中队奖励在五一节安排两天休假。他原本的计划是陪着妹妹去买一部手机,可考虑到任务繁重,他主动提出放弃休假。没有想到,这次他和刘杰出任务,竟再也没有回来。另一名牺牲消防员刘杰祖籍安徽寿县,是家中独子。他曾告诉指导员,他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降火魔、保平安的侠客……”在这一事件中,是什么原因促使钱凌云和刘杰为了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分析这一问题是在课堂分析讨论和教师点评阶段这一环节进行的。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冲动,有的同学认为是责任意识,有的同学认为是献身精神,等等。在同学们充分展开讨论后,教师要适时点评。教师通过反问、归纳、总结等方法,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使同学们认识到价值观才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判断系统,才是人的行为的主导因素。正因为钱凌云和刘杰把爱岗敬业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才使他们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
通过教师点评,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层面深化到理性认识层面,这时,教师就要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理论的讲解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每一个人的关系;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教师通过层层分析和理论引导,最终使学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问题的回归是问题式教学方法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问题的回归,使同学们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有用、确实管用,而且举一反三地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为在今后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深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条件分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其进行知识的讲解,更要对学生情感进行营造和把握,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和情感认同。因此,如何使问题式教学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达到知情意的合一,对教师的授课能力、理论修养、教学经验、人格魅力等提出了挑战。
第一,对教师的授课能力的考验。问题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把握、讲解、点拨等能力要求很高,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能力不到位,问题式教学方法就很难运用。
第二,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包括对理论的整体把握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理论洞察能力等。思政课教师只有底蕴深厚,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讲透。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第三,教师的点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是关键。教师只有在恰当的时候,一语点破理解的要点、知识的要点和逻辑的要点,学生才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走出来,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四,对跃升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有二次跃升,即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从知识的领悟跃升到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二次跃迁,环环紧扣,处处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机智提出挑战。在关键环节的跃迁中,教师点拨的时机一定要恰当,方法一定要巧妙,这样才能使跃升水到渠成。
第五,对事实问题的回应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把自己置于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风口浪尖”,教师的授课综合素质受到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技巧,机智的反应能力,幽默的化解能力,很可能被学生尖锐的问题弄得言语失当,甚至尴尬万分,反倒弄巧成拙,丧失了教学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53-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简洁直接的“三个倡导”24字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在高校,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的责任重大。为了完成这一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识体系外,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桥梁”,只有搭建好这一“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课堂,进到大学生头脑中去,才能成为他们世界观的一部分。
一、问题式教学方法引进的必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要求的信仰式教学,即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知情意的合一,从而学思结合、知行合一,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深刻感受到,问题式教学方法①教学效果显著,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贯彻了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使信念式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
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外界信息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媒体向大学生传播。大学生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十分关注,如果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以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分析的切入点,一定会引起大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关注度。
其次,贯彻了引导式的教学理念。从“05方案”②实行以来,教育部一直倡导在高效思政课教学贯彻引导式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问题式教学方法完全契合引导式的教学理念。该方法以问题为引导,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贯彻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检验的全过程。
再次,使信念式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在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必须把传授式的教学转变为信念式的教学。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主动地建构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①
最后,问题式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知情意的整合能力。对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思考的意愿,而且训练了大学生理性的思考能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整合,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
二、问题式教学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实践
在我们的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式教学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即:设置问题→课堂分析讨论和教师点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问题的回归。
设置问题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提出问题阶段。问题的选择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前提。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这些问题常常是大学生思想的活跃点,最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例如,2014年5月1日上海市徐汇区龙吴路一高层居民楼突发火灾,扑救过程中,两名“90后”消防员钱凌云和刘杰受轰燃和热气浪推力影响,从13楼坠落,送医抢救无效英勇牺牲。据悉,因为在之前的消防练兵竞赛中表现出色,钱凌云被上海徐汇消防支队关港中队奖励在五一节安排两天休假。他原本的计划是陪着妹妹去买一部手机,可考虑到任务繁重,他主动提出放弃休假。没有想到,这次他和刘杰出任务,竟再也没有回来。另一名牺牲消防员刘杰祖籍安徽寿县,是家中独子。他曾告诉指导员,他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降火魔、保平安的侠客……”在这一事件中,是什么原因促使钱凌云和刘杰为了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分析这一问题是在课堂分析讨论和教师点评阶段这一环节进行的。在课堂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冲动,有的同学认为是责任意识,有的同学认为是献身精神,等等。在同学们充分展开讨论后,教师要适时点评。教师通过反问、归纳、总结等方法,把同学们的思路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使同学们认识到价值观才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判断系统,才是人的行为的主导因素。正因为钱凌云和刘杰把爱岗敬业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才使他们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
通过教师点评,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层面深化到理性认识层面,这时,教师就要进入到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理论的讲解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每一个人的关系;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系;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关系。教师通过层层分析和理论引导,最终使学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 问题的回归是问题式教学方法最后一个环节。通过问题的回归,使同学们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有用、确实管用,而且举一反三地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心入脑,为在今后的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深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三、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条件分析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其进行知识的讲解,更要对学生情感进行营造和把握,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和情感认同。因此,如何使问题式教学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达到知情意的合一,对教师的授课能力、理论修养、教学经验、人格魅力等提出了挑战。
第一,对教师的授课能力的考验。问题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把握、讲解、点拨等能力要求很高,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或能力不到位,问题式教学方法就很难运用。
第二,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包括对理论的整体把握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理论洞察能力等。思政课教师只有底蕴深厚,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讲透。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
第三,教师的点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的适时点拨是关键。教师只有在恰当的时候,一语点破理解的要点、知识的要点和逻辑的要点,学生才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走出来,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四,对跃升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有二次跃升,即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从知识的领悟跃升到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二次跃迁,环环紧扣,处处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机智提出挑战。在关键环节的跃迁中,教师点拨的时机一定要恰当,方法一定要巧妙,这样才能使跃升水到渠成。
第五,对事实问题的回应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把自己置于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的“风口浪尖”,教师的授课综合素质受到考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技巧,机智的反应能力,幽默的化解能力,很可能被学生尖锐的问题弄得言语失当,甚至尴尬万分,反倒弄巧成拙,丧失了教学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