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纹、血迹、枪弹比对……都是电视影集中最引人入胜的素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真能靠这些证据将罪犯绳之以法吗?
科学抑或臆测?
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一份报告指称,目前法界所认可的各种犯罪迹证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无论鉴证人员采证的标准,还是证据本身的价值,都需要进一步推敲。自此以后,从血迹喷溅形态到弹道分析等犯罪现场证据,在法庭上都遭到质疑。
2010年2月,当美国波士顿一位地方法院法官按照惯常程序,要求辩方律师就子弹鉴定、笔迹分析等长期以来为检方所倚重的证据进行答辩时,却出乎意料地遭到辩方律师强烈质疑,质疑的对象甚至包括以往法庭中最基本的证据——指纹。
《CSI犯罪现场》的
副作用
虽然鉴证科学有时不见得可靠,可是经过《CSI犯罪现场》等影集长期熏陶的陪审团成员对之青睐有加。如今检察官更热衷于进行血液、精液,或者其他物证的鉴定,以投陪审团所好。另一方面,通过传唤“反证证人”来证明犯罪现场缺乏“微量迹证”的做法,也已成为法庭上常见的通例。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只会使审判变得冗长不已,成本大幅增加,而鉴证实验室也会忙碌不堪。
无能与伪造
2010年旧金山的鉴证实验室发生证据被盗的丑闻,因而关门大吉。在此之前,关于人为错误和伪造证据的报道早已对美国底特律、休斯顿、内布拉斯加州、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州以及西维吉尼亚州等地的鉴证单位造成不小的震撼。一个名为“清白计划”的民间司法团体指出,自1989年以来,在261宗依靠DNA检测技术证明无罪的案件里,有半数以上的错判都是因为使用了“未经认可,或不恰当的刑事鉴证技术”。
隐私权争议
自从DNA检测技术普遍运用以来(也就是将犯罪现场证据与嫌犯的DNA做此对),主张隐私权保护的人士就开始发出警告,担心此后所有人都可能被视为嫌疑犯。随着电脑软件技术不断更新,如今的侦察员不仅可以确认与犯罪现场证据完全吻合的DNA序列,还能找出与其基因排序相近的样本。这么一来,只要在资料库搜索一下,就会出现一大堆嫌疑犯,因为罪犯的所有亲人彼此DNA序列相似,自然也都会变成警方注意的对象。
鉴证科学的未来走向
个体细菌识别
或许有一天,细菌也将和DNA一样成为某人接触过某对象的可靠证据。2010年3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从电脑键盘上收集来的细菌,找到了电脑的使用者。他们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细菌组合都有特定的基因特征。细菌识别因而具备了科学研究价值,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可靠的证据。
形态分析法
以前认为儿童要到相当年龄,面部才会出现成年后的形态特征,现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形态特征其实更早就出现了,这项研究成果可帮助鉴证专家辨认18岁以下儿童遗骸的身份。这种称之为几何形态测量法的新技术,能利用电脑模型软体来辨识颅颜的形态特征。过去,这项工作只有卡尺可用。
照片DNA
非营利组织“美国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每周都要分析多达25万张的儿童色情图片。“照片DNA”的新技术出现后,电脑鉴证专家可以明确认出不同图片之间的相似处。相似点积少成多,最终可以获得某种相当于数码签名的资讯,借此辨识出由同一个人制作的图片。即便是经过影像处理的图片,依然逃不过这项甄别技术的法眼。如此一来,网络服务供应商就可运用照片DNA技术找出儿童色情网站,并及时撤除;同时,执法部门也能用它来追踪从事儿童色情的不法之徒。
文身比对
美国18~25岁的年轻人中,大约有36%身上至少有一处文身,罪犯和帮派成员刺青的比例更高。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计量生物学家已经利用复杂的数学算法开发出一套能够辨认文身图案的软件,即使监视摄影机拍到的影像略嫌模糊也无碍。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辨别色彩、质地和形状,比起传统依靠关键字或标签搜索资料库的方法,新技术无疑更加有效。
蜜蜂探长
蜜蜂的嗅觉非常灵敏,据说其精确程度比起任何一种嗅探犬都不逊色。过去,每只蜜蜂侦探都必须个别训练,如今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旅馆”的设备,可以一次训练大批的蜜蜂,帮助人类辨别特定的气味,例如炸弹和毒品。训练有素的蜜蜂闻到相关气味时,会伸出小小的舌头来示警。
众说纷纭
“刑事鉴识证据同样无法免于人为操纵的风险。”
——美国马萨诸塞州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
“人类使用指纹作为证据的历史已超过百年。未来百年当中,指纹将继续发挥同样的作用。”
——中奥克拉荷马大学鉴证科学研究所主任、前联邦调查局维吉尼亚州鉴证实验室主任德怀特·亚当斯博士
“借由DNA鉴定而平反的案件显示出司法系统是多么漏洞百出,但同时也揭示了拔乱反正的途径。”
——民间司法改革团体“清白计划”联合负责人彼得·纽费尔德
科学抑或臆测?
200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一份报告指称,目前法界所认可的各种犯罪迹证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无论鉴证人员采证的标准,还是证据本身的价值,都需要进一步推敲。自此以后,从血迹喷溅形态到弹道分析等犯罪现场证据,在法庭上都遭到质疑。
2010年2月,当美国波士顿一位地方法院法官按照惯常程序,要求辩方律师就子弹鉴定、笔迹分析等长期以来为检方所倚重的证据进行答辩时,却出乎意料地遭到辩方律师强烈质疑,质疑的对象甚至包括以往法庭中最基本的证据——指纹。
《CSI犯罪现场》的
副作用
虽然鉴证科学有时不见得可靠,可是经过《CSI犯罪现场》等影集长期熏陶的陪审团成员对之青睐有加。如今检察官更热衷于进行血液、精液,或者其他物证的鉴定,以投陪审团所好。另一方面,通过传唤“反证证人”来证明犯罪现场缺乏“微量迹证”的做法,也已成为法庭上常见的通例。有人认为,这样一来只会使审判变得冗长不已,成本大幅增加,而鉴证实验室也会忙碌不堪。
无能与伪造
2010年旧金山的鉴证实验室发生证据被盗的丑闻,因而关门大吉。在此之前,关于人为错误和伪造证据的报道早已对美国底特律、休斯顿、内布拉斯加州、北卡罗来纳州、纽约州以及西维吉尼亚州等地的鉴证单位造成不小的震撼。一个名为“清白计划”的民间司法团体指出,自1989年以来,在261宗依靠DNA检测技术证明无罪的案件里,有半数以上的错判都是因为使用了“未经认可,或不恰当的刑事鉴证技术”。
隐私权争议
自从DNA检测技术普遍运用以来(也就是将犯罪现场证据与嫌犯的DNA做此对),主张隐私权保护的人士就开始发出警告,担心此后所有人都可能被视为嫌疑犯。随着电脑软件技术不断更新,如今的侦察员不仅可以确认与犯罪现场证据完全吻合的DNA序列,还能找出与其基因排序相近的样本。这么一来,只要在资料库搜索一下,就会出现一大堆嫌疑犯,因为罪犯的所有亲人彼此DNA序列相似,自然也都会变成警方注意的对象。
鉴证科学的未来走向
个体细菌识别
或许有一天,细菌也将和DNA一样成为某人接触过某对象的可靠证据。2010年3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利用从电脑键盘上收集来的细菌,找到了电脑的使用者。他们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细菌组合都有特定的基因特征。细菌识别因而具备了科学研究价值,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可靠的证据。
形态分析法
以前认为儿童要到相当年龄,面部才会出现成年后的形态特征,现在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形态特征其实更早就出现了,这项研究成果可帮助鉴证专家辨认18岁以下儿童遗骸的身份。这种称之为几何形态测量法的新技术,能利用电脑模型软体来辨识颅颜的形态特征。过去,这项工作只有卡尺可用。
照片DNA
非营利组织“美国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援助中心”每周都要分析多达25万张的儿童色情图片。“照片DNA”的新技术出现后,电脑鉴证专家可以明确认出不同图片之间的相似处。相似点积少成多,最终可以获得某种相当于数码签名的资讯,借此辨识出由同一个人制作的图片。即便是经过影像处理的图片,依然逃不过这项甄别技术的法眼。如此一来,网络服务供应商就可运用照片DNA技术找出儿童色情网站,并及时撤除;同时,执法部门也能用它来追踪从事儿童色情的不法之徒。
文身比对
美国18~25岁的年轻人中,大约有36%身上至少有一处文身,罪犯和帮派成员刺青的比例更高。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计量生物学家已经利用复杂的数学算法开发出一套能够辨认文身图案的软件,即使监视摄影机拍到的影像略嫌模糊也无碍。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辨别色彩、质地和形状,比起传统依靠关键字或标签搜索资料库的方法,新技术无疑更加有效。
蜜蜂探长
蜜蜂的嗅觉非常灵敏,据说其精确程度比起任何一种嗅探犬都不逊色。过去,每只蜜蜂侦探都必须个别训练,如今英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名为“旅馆”的设备,可以一次训练大批的蜜蜂,帮助人类辨别特定的气味,例如炸弹和毒品。训练有素的蜜蜂闻到相关气味时,会伸出小小的舌头来示警。
众说纷纭
“刑事鉴识证据同样无法免于人为操纵的风险。”
——美国马萨诸塞州法官安东宁·斯卡利亚
“人类使用指纹作为证据的历史已超过百年。未来百年当中,指纹将继续发挥同样的作用。”
——中奥克拉荷马大学鉴证科学研究所主任、前联邦调查局维吉尼亚州鉴证实验室主任德怀特·亚当斯博士
“借由DNA鉴定而平反的案件显示出司法系统是多么漏洞百出,但同时也揭示了拔乱反正的途径。”
——民间司法改革团体“清白计划”联合负责人彼得·纽费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