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农业》一章为例,从内容的选择、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个方面对比分析1995年版和2009年版两个时期的高中地理教材,归纳出两个版本教材编写的内容差异,从中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并基于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变化启示,提出中学地理教师教学中应注重生活联系,学习有用地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能力;利用多版本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1995年版 2009年版 高中地理 教材 农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037-03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选择——精简内容,注重实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也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从新旧教材内容选择对比来看,199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大纲中关于《农业》这一章的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比较多(4 个教学内容要点、4 个基本训练要求),而 2003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则减少了(2 条内容标准、2 条活动建议)。这能减轻高中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旧版的地理课程大纲中的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都比较偏旧,例如教学内容要点中的“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以及基本训练要求中的“利用我国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粮食产量的数字,画出统计图,表明其增长情况”更多地从国情、国际等思想政治教育来编写,这些内容比较陈旧,实用性不强。2003 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从学生的应知应能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要求,内容有:“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变化明显看出,教师在组织本节课教学时,要求以实例为载体,在具有探究意义的情景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区域农业地域认知的探究基础上,还明显地体现出对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由于 2003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 1990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大纲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 2009 年版(新版)与 1995 年版(旧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新旧版本的地理教材中,知识点的数量上就有很大差异,旧版本的地理教材内容多,整章内容分为四节,每节内容又涵盖了很多小节内容,教材内容罗列式出现、面面俱到,同时直接给出解释和结论,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记忆性内容多,缺少程序性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地理知识的空间狭窄,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也就很容易造成教师用“教教材”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式。而新版本的地理教材简化了知识点,不会直接像清单一样罗列出来,而是留有很多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理解、领悟、探究學习内容。地理来源于生活,旧版本的地理教材过多地从概念、原理、规律来描述课本知识,很少联系到生活,而新版本地理教材提供了许多典型的生活生产案例,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第一节内容中的案例1中的活动题:“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就很好地结合乡土,联系生活,在真实情景中学会用综合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乡土区域认知,最终树立农业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一)编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1995 年版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知识点太多,主要是分要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介绍,面面俱到,重难点不突出,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2009 年版教材能够用多种形式把内容组织起来,从易到难,学生就能容易地学到地理知识。例如,2009 年版教材中第一节内容讲到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通过活动的设计,有选择地分析若干区位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影响(以水稻为例)、地形因素影响(以千烟洲为例)、政策/市场因素影响(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化为例)。三个案例作为活动的载体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又如第二节内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的编排上把学生熟悉的“季风水田农业”安排在前面,把商品谷物农业安排在后面;第三节内容把中国内蒙古、新疆也有的“大牧场放牧业”安排在前面,把“乳畜业”安排在后面。这样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由细到粗,由近及远,力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栏目增多,转变学习方式。1995年版教材设置的栏目非常少,课本内容几乎就是叙述性课文—问题—练习的方式编排。2009 年版教材内栏目有活动、案例、读图思考、阅读、问题研究多个栏目,内容的组织更符合学生认知。例如,农业中第一节内容的组织顺序为正文—活动—正文—案例 1 —活动—正文—案例 2 —活动,正文、活动、案例相互交替出现,并且与图像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经统计,2009 年版教材中的活动达到了 7 个,有 4 个是附在案例的后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 2 个是以探究活动的方式出现,有 1 个是在正文的后面。这些多样的活动形式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多样的课程素材选择,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栏目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案例丰富,突出能力培养。2009年版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丰富的案例,这也是与旧版本教材最大的区别。课文中的案例基本上与活动搭配,形成完整的学习单元。活动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农业这一章内容中呈现了 4 个典型的案例,分别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农业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镶嵌于三节内容中,很有代表性。案例是一种真实的情景,主要是给出一段材料,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和分析能力需要有较高的要求。案例的插入恰恰使课文更具有探究性和活动性,与基础知识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其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在案例后面的“活动”栏目设置了思考题,这些思考题的设计比较灵活开放,并没有固定和现成的答案,给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较大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趋于合理
(一)文字呈现更加科学准确。1995年版教材文字的呈现比较单调乏味,正文基本上采用宋体,小字部分为楷体,段落也比较长,文字的排版比较密密麻麻,缺少层次感。2009 年版教材文字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正文、活动、案例文字的大小、色彩有别,章标题用的是黑色字体,节标题用的是白色字体,各栏目标题用的是绿色字体等。这样的文字呈现很有层次感,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刺激,还可以很好地区别教材内容的重要程度。在内容的表述上,1995 年版教材并没有提到农业区位因素,而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改革三个方面详细表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9年版教材则用了“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准确表达,既重视了核心概念的构建,将教材内容变薄,又能体现一种知识的逻辑联系,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
(二)图表呈现更加丰富有内涵。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承载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无图不成地理课。1995 年版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主要使用的是大量的文字,比较少使用图表,使用的图也不清晰,大多单调地使用分布图。这样的呈现方式需要比较多的文字篇幅来表述教材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降低学习的效率。2009 年版教材中图片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教材的编排插入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图片,让内容的呈现更加可视化,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可以达到以图代文、以图补文、以图释文等作用,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2009 年版教材在描述影响农业的因素时,只用到“图 3.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来概括,这样的呈现方式减少了大量文字赘述,学生也能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知识来对图进行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而旧版教材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述则会降低阅读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此外,2009 年版教材使用图像的密度也非常大,类型多样,仅地图和景观图加起来就有 15 幅,各种图的功能各有不同,既可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问题与练习的呈现更具启发性。1995 年版教材中的练习都是放在了每节内容的最后,这样很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稍微不注意就会陷入传统备课以及授课的境地。此外,1995 年版教材中问题的设置在原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这只是一种查字典式的练习,并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也不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2009 年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把练习(活动)穿插在了课文中,练习的答案一般不会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读析地理图表以及利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方式来习得结果。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具启发性,教材提供的活动给了教师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的活动进行活动的探究,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地理新教材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生活联系,学习有用地理。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明显注重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需要学生发现并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农业》这一章内容属于人文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很多知识点都能联系到现实生活。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与乡土农业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乡土的认识,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例如,在课文的最后安排了问题研究模块——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教材中呈现出了三段不同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与自己家乡比较符合的材料并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搜集其他与自己家乡的材料进行分析。以南宁市横县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横县茉莉花生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茉莉花之乡—— 横县”的区位因素。再者,带领同学去室外体验农业园区的乐趣,比如去参观材料中提到的鲜果采摘园或者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真实体验的户外课程,学生走进实地探究,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同时与农业时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到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体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关心且能感触到的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能力。教材是经过许多专家共同努力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比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2009 年版教材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案例”“活动”多栏目的设置以及图片的呈现都有着深刻的意图和含义。高中地理課程标准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2009 年版教材多栏目的设置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给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探究带来了可能。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和探究能力。再者,2009 年版教材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呈现不仅仅只停留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上,还应适度挖掘图片素材中的探究元素。例如,教材中案例 2 中“图 3.9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第二节内容中“图 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这些图片的呈现可以辅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和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形成和分布。多样图像的灵活运用增加了教材的信息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中获取地理信息,挖掘图片背后隐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三)利用多版本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教材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体制下,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几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从四个版本中精选、补充更加典型、有代表性的素材来进行教学。例如同样是讲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鲁教版教材配有一幅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生态模式图,而人教版教材就没有,教师就可以借用这幅图来辅助讲解或者辅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又如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明确规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教材课文内容没有很明显地体现这一内容标准,而中图版和鲁教版教材专门有一小节内容论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中图版教材讲述了森林的砍伐对环境破坏和草原的开垦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灌溉技术的运用造成的土壤盐碱化都能很好地说明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拓展,既能够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又能更好地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03
[3]李家清,陈 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廖 宝,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廖伟业,女,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江月阳)
【关键词】1995年版 2009年版 高中地理 教材 农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B-0037-03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选择——精简内容,注重实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也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从新旧教材内容选择对比来看,1990 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大纲中关于《农业》这一章的教学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比较多(4 个教学内容要点、4 个基本训练要求),而 2003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活动建议则减少了(2 条内容标准、2 条活动建议)。这能减轻高中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旧版的地理课程大纲中的内容要点和基本训练要求都比较偏旧,例如教学内容要点中的“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以及基本训练要求中的“利用我国本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粮食产量的数字,画出统计图,表明其增长情况”更多地从国情、国际等思想政治教育来编写,这些内容比较陈旧,实用性不强。2003 年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则从学生的应知应能提出了具体的学业标准要求,内容有:“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变化明显看出,教师在组织本节课教学时,要求以实例为载体,在具有探究意义的情景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区域农业地域认知的探究基础上,还明显地体现出对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
由于 2003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 1990 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大纲存在明显的差别,所以 2009 年版(新版)与 1995 年版(旧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新旧版本的地理教材中,知识点的数量上就有很大差异,旧版本的地理教材内容多,整章内容分为四节,每节内容又涵盖了很多小节内容,教材内容罗列式出现、面面俱到,同时直接给出解释和结论,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记忆性内容多,缺少程序性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地理知识的空间狭窄,不利于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也就很容易造成教师用“教教材”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方式。而新版本的地理教材简化了知识点,不会直接像清单一样罗列出来,而是留有很多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理解、领悟、探究學习内容。地理来源于生活,旧版本的地理教材过多地从概念、原理、规律来描述课本知识,很少联系到生活,而新版本地理教材提供了许多典型的生活生产案例,这些案例都来源于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第一节内容中的案例1中的活动题:“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就很好地结合乡土,联系生活,在真实情景中学会用综合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对乡土区域认知,最终树立农业生产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内容的组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一)编排合理,符合认知规律。1995 年版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知识点太多,主要是分要素(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介绍,面面俱到,重难点不突出,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这样的内容组织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和理解。2009 年版教材能够用多种形式把内容组织起来,从易到难,学生就能容易地学到地理知识。例如,2009 年版教材中第一节内容讲到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通过活动的设计,有选择地分析若干区位因素的影响:气候因素影响(以水稻为例)、地形因素影响(以千烟洲为例)、政策/市场因素影响(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化为例)。三个案例作为活动的载体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呈现。又如第二节内容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内容的编排上把学生熟悉的“季风水田农业”安排在前面,把商品谷物农业安排在后面;第三节内容把中国内蒙古、新疆也有的“大牧场放牧业”安排在前面,把“乳畜业”安排在后面。这样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由细到粗,由近及远,力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栏目增多,转变学习方式。1995年版教材设置的栏目非常少,课本内容几乎就是叙述性课文—问题—练习的方式编排。2009 年版教材内栏目有活动、案例、读图思考、阅读、问题研究多个栏目,内容的组织更符合学生认知。例如,农业中第一节内容的组织顺序为正文—活动—正文—案例 1 —活动—正文—案例 2 —活动,正文、活动、案例相互交替出现,并且与图像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经统计,2009 年版教材中的活动达到了 7 个,有 4 个是附在案例的后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 2 个是以探究活动的方式出现,有 1 个是在正文的后面。这些多样的活动形式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多样的课程素材选择,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栏目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案例丰富,突出能力培养。2009年版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丰富的案例,这也是与旧版本教材最大的区别。课文中的案例基本上与活动搭配,形成完整的学习单元。活动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农业这一章内容中呈现了 4 个典型的案例,分别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农业的商品谷物农业”“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镶嵌于三节内容中,很有代表性。案例是一种真实的情景,主要是给出一段材料,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解释,对于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和分析能力需要有较高的要求。案例的插入恰恰使课文更具有探究性和活动性,与基础知识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其分析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在案例后面的“活动”栏目设置了思考题,这些思考题的设计比较灵活开放,并没有固定和现成的答案,给学生的思维训练提供较大空间。 三、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趋于合理
(一)文字呈现更加科学准确。1995年版教材文字的呈现比较单调乏味,正文基本上采用宋体,小字部分为楷体,段落也比较长,文字的排版比较密密麻麻,缺少层次感。2009 年版教材文字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正文、活动、案例文字的大小、色彩有别,章标题用的是黑色字体,节标题用的是白色字体,各栏目标题用的是绿色字体等。这样的文字呈现很有层次感,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刺激,还可以很好地区别教材内容的重要程度。在内容的表述上,1995 年版教材并没有提到农业区位因素,而是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技术改革三个方面详细表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09年版教材则用了“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准确表达,既重视了核心概念的构建,将教材内容变薄,又能体现一种知识的逻辑联系,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区域性特征。
(二)图表呈现更加丰富有内涵。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承载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无图不成地理课。1995 年版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主要使用的是大量的文字,比较少使用图表,使用的图也不清晰,大多单调地使用分布图。这样的呈现方式需要比较多的文字篇幅来表述教材内容,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降低学习的效率。2009 年版教材中图片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教材的编排插入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图片,让内容的呈现更加可视化,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可以达到以图代文、以图补文、以图释文等作用,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2009 年版教材在描述影响农业的因素时,只用到“图 3.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来概括,这样的呈现方式减少了大量文字赘述,学生也能根据前面学习的地理知识来对图进行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而旧版教材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来描述则会降低阅读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此外,2009 年版教材使用图像的密度也非常大,类型多样,仅地图和景观图加起来就有 15 幅,各种图的功能各有不同,既可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又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问题与练习的呈现更具启发性。1995 年版教材中的练习都是放在了每节内容的最后,这样很不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进行课前教学设计时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稍微不注意就会陷入传统备课以及授课的境地。此外,1995 年版教材中问题的设置在原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这只是一种查字典式的练习,并不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也不能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2009 年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把练习(活动)穿插在了课文中,练习的答案一般不会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读析地理图表以及利用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方式来习得结果。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具启发性,教材提供的活动给了教师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的活动进行活动的探究,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地理新教材的变化对教学的启示
(一)注重生活联系,学习有用地理。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新教材都明显注重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需要学生发现并探究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农业》这一章内容属于人文地理中的教学内容,很多知识点都能联系到现实生活。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收集与乡土农业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乡土的认识,加深学生热爱家乡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例如,在课文的最后安排了问题研究模块—— 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教材中呈现出了三段不同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与自己家乡比较符合的材料并在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也可以搜集其他与自己家乡的材料进行分析。以南宁市横县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横县茉莉花生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茉莉花之乡—— 横县”的区位因素。再者,带领同学去室外体验农业园区的乐趣,比如去参观材料中提到的鲜果采摘园或者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真实体验的户外课程,学生走进实地探究,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实际,同时与农业时事相结合,引导学生学到具有生活性、实用性的地理知识,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体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关心且能感触到的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能力。教材是经过许多专家共同努力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比较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2009 年版教材中的“阅读”“读图思考”“案例”“活动”多栏目的设置以及图片的呈现都有着深刻的意图和含义。高中地理課程标准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2009 年版教材多栏目的设置正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给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探究带来了可能。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和探究能力。再者,2009 年版教材呈现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呈现不仅仅只停留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上,还应适度挖掘图片素材中的探究元素。例如,教材中案例 2 中“图 3.9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和分布”,第二节内容中“图 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这些图片的呈现可以辅助学生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和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形成和分布。多样图像的灵活运用增加了教材的信息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中获取地理信息,挖掘图片背后隐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三)利用多版本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教材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体制下,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几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从四个版本中精选、补充更加典型、有代表性的素材来进行教学。例如同样是讲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鲁教版教材配有一幅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生态模式图,而人教版教材就没有,教师就可以借用这幅图来辅助讲解或者辅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又如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明确规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教版教材课文内容没有很明显地体现这一内容标准,而中图版和鲁教版教材专门有一小节内容论述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中图版教材讲述了森林的砍伐对环境破坏和草原的开垦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灌溉技术的运用造成的土壤盐碱化都能很好地说明农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内容来拓展,既能够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地理教学,又能更好地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社,2003
[3]李家清,陈 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廖 宝,男,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廖伟业,女,广西横县人,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