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到一年“两会”时。2010年1月19日是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隆重召开的日子。盛会当前,吉林大地沐浴着冬日暖暖的阳光,那些工作在各自岗位上的人大代表,即将把春天的喜气带到会场。
在辽源市东辽河畔的七一村,准备在省人代会上提交代表建议的村党支部书记朱炳义代表谈兴正浓:“村村通工程是我们农民致富的捷径。过去,说到奔小康,我们总感觉‘腿短’,跟不上形势,现在不一样啦,我们也有致富的‘高速公路’。” 在这份题为《我省项目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建议中,朱炳义提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让农民的土地等财产增值,在项目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农民的利益。同时,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在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上强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致富奔小康。
朱炳义是连选连任两届的省人大代表。早在2005年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就与孙光瑞等19位辽源代表团的代表一道,联名向大会提交了第133号《关于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动和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建议》。这份沉甸甸的建议饱含着朱炳义等人大代表的高度责任心和为此付出的汗水。经过调查和总结,朱炳义认为,“九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了畜牧业的发展,牧业生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牧业经济占农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差、冷藏体系不配套、投入机制、兽医管理体制和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建成的疫病检测实验室因经费不足、补贴不到位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形势非常严峻。有些地方的动物疫病还时有发生,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当时国外频发的疯牛病及亚洲和我国少数地区爆发的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情,不仅冲击了当地整个经济,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面对国内外动物疫情的严峻形势,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朱炳义同时分析指出,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看,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基地和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三个支柱产业,如果不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必然会阻碍辽源市乃至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现实选择。以辽源市为例,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而牧业发展必须以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作为前提和保障,一旦发生疫情,将严重制约牧业的发展和减少农民收入。此外,从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角度看,人类的卫生健康与动物疫病的防控密不可分。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关系极大。“作为省人大代表,我热切盼望省政府能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此,朱炳义结合吉林省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实际,提出“要健全和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和防疫体系,制定疫病的净化和扑灭应急预案及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建设、要扶持市级建立兽药饲料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要健全和稳定动物防疫队伍等六项建议。
这一份重量级的代表建议一经朱炳义等数十位人大代表提出,立刻引起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作为133号代表建议的承办、落实部门,省牧业局、省计委、省财政厅相继对朱炳义等代表提出的建议作了书面答复:“……我省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已经7年,但是对于动物疫病所存在的一些新特点,动物防疫工作还有很多不适应性,仅凭几年的无疫区建设,完全控制住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不可能的。从国际国内动物防疫水平的至高点来审视,对照国家的建设标准,我省无疫区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对于今后我省无疫区建设任务,政府部门承诺要做好坚持标准、提高水平、规范管理、加快运行等四项工作,确保下一步无疫区建设高质量运行。同时,要尽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目前已对禽流感和口蹄疫预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各地正在落实预案中的有关内容,并完善细化本地区的预案。朱炳义等代表对政府部门给予的书面答复十分满意。
蝶随风舞天地宽,人逢盛世好作为。作为连选连任的省人大代表,朱炳义每年都给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建言献策选题,并进行深入调研。由于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往往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在农村摸爬滚打,朱炳义关注的重点仍是农业与农村工作。在2009年初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听到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把抓好稳粮食、增收入、强基础、保安全、建制度、重民生等6个重点作为吉林省2009年农村改革发展中最现实、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时,朱炳义激动万分:“省里这回可把工作抓到点子上啦!”
作为辽源市人民用手中的选票选出的人大代表,该怎样发挥代表作用,不负选民重托呢?说话向来心直口快的朱炳义大声说:“人大代表就是一面旗帜,插到哪里就要带红一片。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引导农民创富,多上项目,多抓钱。”
据朱炳义介绍,他所在的七一村人多地少。如何让农民不为地少而愁?朱炳义认为,首先应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最初,朱炳义和其他村班子成员的想法很简单,但也很有效:带动有地的农民充分提高土地的高附加值。他用了几个“变”来说明这个提高,苞米地变菜地,菜地变冷棚,冷棚变温室,温室再变可以四季生产的温室。通过这几个“变”,农民生产的东西多了,卖的产品多了,腰包自然就会鼓起来。而且,这其中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以往农民一年种完苞米就闲着了,没事就打麻将。现在在自家地上建立了四季生产温室,规模大的还得雇人忙活,哪有时间打麻将。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己也开始琢磨创富之道。有地的富起来了,没有地的村民怎么办?朱炳义说:带动他们从事二、三产业,搞运输,开饭店。
七一村地处辽源市区边缘,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他们发展二、三产业带来了很大便利,随着城市的扩张,七一村也在逐步地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委会积极为无地村民提供各种创业条件。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已达2.2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和小康村。街道干净整洁,房屋整齐划一,人居环境优雅,到处洋溢着新农村的清新气息。
谈到在带领村民创富道路上的困难,朱炳义感慨地说,上项目难度特别大,通过考察认证,项目投入实施后,管理又成了一个问题。“关键在于人,许多农民的观念陈旧,魄力不够,管理上不去。”朱炳义说,“后期,我们开始尝试股份制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寻求更多的合作途径,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七一村村民生活幸福,人人享受着电费补贴、子女上大学补贴、五保户补贴等各种福利性补贴。由于朱炳义及其一班人的努力,七一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次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朱炳义本人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百名创业之星。
在辽源市东辽河畔的七一村,准备在省人代会上提交代表建议的村党支部书记朱炳义代表谈兴正浓:“村村通工程是我们农民致富的捷径。过去,说到奔小康,我们总感觉‘腿短’,跟不上形势,现在不一样啦,我们也有致富的‘高速公路’。” 在这份题为《我省项目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的建议中,朱炳义提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让农民的土地等财产增值,在项目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农民的利益。同时,他还建议政府部门在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上强化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致富奔小康。
朱炳义是连选连任两届的省人大代表。早在2005年的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他就与孙光瑞等19位辽源代表团的代表一道,联名向大会提交了第133号《关于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动和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建议》。这份沉甸甸的建议饱含着朱炳义等人大代表的高度责任心和为此付出的汗水。经过调查和总结,朱炳义认为,“九五”以来,我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了畜牧业的发展,牧业生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牧业经济占农村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基础设施差、冷藏体系不配套、投入机制、兽医管理体制和基层防疫体系不健全,建成的疫病检测实验室因经费不足、补贴不到位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形势非常严峻。有些地方的动物疫病还时有发生,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当时国外频发的疯牛病及亚洲和我国少数地区爆发的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疫情,不仅冲击了当地整个经济,也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面对国内外动物疫情的严峻形势,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朱炳义同时分析指出,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看,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了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基地和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三个支柱产业,如果不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旦发生疫情,必然会阻碍辽源市乃至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牧业已发展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现实选择。以辽源市为例,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200元,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而牧业发展必须以有效预防、控制动物疫病作为前提和保障,一旦发生疫情,将严重制约牧业的发展和减少农民收入。此外,从人民群众健康和安全的角度看,人类的卫生健康与动物疫病的防控密不可分。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关系极大。“作为省人大代表,我热切盼望省政府能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此,朱炳义结合吉林省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实际,提出“要健全和完善兽医服务网络和防疫体系,制定疫病的净化和扑灭应急预案及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屏障体系建设、要扶持市级建立兽药饲料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要健全和稳定动物防疫队伍等六项建议。
这一份重量级的代表建议一经朱炳义等数十位人大代表提出,立刻引起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作为133号代表建议的承办、落实部门,省牧业局、省计委、省财政厅相继对朱炳义等代表提出的建议作了书面答复:“……我省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已经7年,但是对于动物疫病所存在的一些新特点,动物防疫工作还有很多不适应性,仅凭几年的无疫区建设,完全控制住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是不可能的。从国际国内动物防疫水平的至高点来审视,对照国家的建设标准,我省无疫区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对于今后我省无疫区建设任务,政府部门承诺要做好坚持标准、提高水平、规范管理、加快运行等四项工作,确保下一步无疫区建设高质量运行。同时,要尽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预案,目前已对禽流感和口蹄疫预案进行了修改完善,各地正在落实预案中的有关内容,并完善细化本地区的预案。朱炳义等代表对政府部门给予的书面答复十分满意。
蝶随风舞天地宽,人逢盛世好作为。作为连选连任的省人大代表,朱炳义每年都给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建言献策选题,并进行深入调研。由于做到了有的放矢,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往往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长期在农村摸爬滚打,朱炳义关注的重点仍是农业与农村工作。在2009年初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当听到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把抓好稳粮食、增收入、强基础、保安全、建制度、重民生等6个重点作为吉林省2009年农村改革发展中最现实、最紧迫、最重要的工作任务时,朱炳义激动万分:“省里这回可把工作抓到点子上啦!”
作为辽源市人民用手中的选票选出的人大代表,该怎样发挥代表作用,不负选民重托呢?说话向来心直口快的朱炳义大声说:“人大代表就是一面旗帜,插到哪里就要带红一片。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引导农民创富,多上项目,多抓钱。”
据朱炳义介绍,他所在的七一村人多地少。如何让农民不为地少而愁?朱炳义认为,首先应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最初,朱炳义和其他村班子成员的想法很简单,但也很有效:带动有地的农民充分提高土地的高附加值。他用了几个“变”来说明这个提高,苞米地变菜地,菜地变冷棚,冷棚变温室,温室再变可以四季生产的温室。通过这几个“变”,农民生产的东西多了,卖的产品多了,腰包自然就会鼓起来。而且,这其中农民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以往农民一年种完苞米就闲着了,没事就打麻将。现在在自家地上建立了四季生产温室,规模大的还得雇人忙活,哪有时间打麻将。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己也开始琢磨创富之道。有地的富起来了,没有地的村民怎么办?朱炳义说:带动他们从事二、三产业,搞运输,开饭店。
七一村地处辽源市区边缘,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他们发展二、三产业带来了很大便利,随着城市的扩张,七一村也在逐步地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委会积极为无地村民提供各种创业条件。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已达2.2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和小康村。街道干净整洁,房屋整齐划一,人居环境优雅,到处洋溢着新农村的清新气息。
谈到在带领村民创富道路上的困难,朱炳义感慨地说,上项目难度特别大,通过考察认证,项目投入实施后,管理又成了一个问题。“关键在于人,许多农民的观念陈旧,魄力不够,管理上不去。”朱炳义说,“后期,我们开始尝试股份制改革,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寻求更多的合作途径,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七一村村民生活幸福,人人享受着电费补贴、子女上大学补贴、五保户补贴等各种福利性补贴。由于朱炳义及其一班人的努力,七一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次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朱炳义本人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百名创业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