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理实一体化是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难与不足,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高职仪器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6.01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该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 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二是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技能训练呈现机械化、模仿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设,此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效率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凸显学生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分析行业精密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在高职院校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
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 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 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学院建立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让学生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对分析仪器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探索“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在仿真实验室里讲解理论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光路、仪器构造、检测原理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仿真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构成、测试原理、操作规程等,从而实现绿色实验“做中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仿真演示实验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 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初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对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做的只是分析方法最后的验证。而对一个分析方法的掌握,最根本的应该是掌握分析方法的建立,即分析方法的设计部分,它是一个分析实验的核心。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生产的运用引入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分析目标,由学生自己查阅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自行完成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实验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训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
总之,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进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
项目来源: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0JGA176)。
【参考文献】
[1]吕聪敏,岂爱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7(2)
[3]郭英,陈力,郭会灿.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8(9)
[4]漆红兰,薛成虎.多媒体课件辅助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7,17(2)
[5]栾芳,冯艳茹,秋萍,何迎春.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
【作者简介】张文清(1966-),女,湖北武昌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教学管理和研究。
(责编黄鸿业)
【关键词】 高职仪器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6.01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模式重在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该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实施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 仪器分析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多年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分析,发现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较弱,教学进度与学生掌握程度不能够同步,很难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二是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技能训练呈现机械化、模仿化的特点。教师习惯于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甚至必要的实验实训课未能开设,此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欠佳,效率不高。三是“双师型”教师偏少,理论教师偏多,不少教师只会教不会做,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四是考试方法单一,考试制度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仪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凸显学生能力培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仪器分析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随着分析行业精密仪器的普遍使用和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也呈现出愈加激烈的态势。在高职院校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近年来,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
的潜能,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 建立理实一体化仪器分析课程教室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值得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将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一体化教学” 模式,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对象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为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我们学院建立了仪器分析一体化教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前,先组织学生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让学生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对分析仪器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液相色谱仪的现场教学,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教师接着就有针对性地介绍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根据对液相色谱仪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全真教学新平台
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探索“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师直接在仿真实验室里讲解理论教学中比较抽象的光路、仪器构造、检测原理等,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仿真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各种仪器构成、测试原理、操作规程等,从而实现绿色实验“做中学”教学模式。
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仿真演示实验后,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 结合实际引入设计性实验
现行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大多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仪器,初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对分析方法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做的只是分析方法最后的验证。而对一个分析方法的掌握,最根本的应该是掌握分析方法的建立,即分析方法的设计部分,它是一个分析实验的核心。因此我们在仪器分析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际生产的运用引入设计性实验,给学生一个分析目标,由学生自己查阅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准备,自行完成设计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及实验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训练,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普遍觉得受益匪浅。
总之,在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学和做”上,注重现场教学、讲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进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索培养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
项目来源: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0JGA176)。
【参考文献】
[1]吕聪敏,岂爱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6)
[2]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7(2)
[3]郭英,陈力,郭会灿.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8(9)
[4]漆红兰,薛成虎.多媒体课件辅助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7,17(2)
[5]栾芳,冯艳茹,秋萍,何迎春.在仪器分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1)
【作者简介】张文清(1966-),女,湖北武昌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督导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教学管理和研究。
(责编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