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邻避效应在我国已不再陌生。邻避型群体事件的頻发让我们意识到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的急功近利、群众的传统观念、信息的传播速度等都是造成邻避冲突的原因。本文通过对2006-2016年的重大且有代表性的邻避事件进行分析,结合利益相关者框架,探讨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成因,提出相关举措。
[关键词] 邻避效应邻避型群体事件 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79-05
近年来,邻避型群体事件在我国逐渐引起重视,前不久在连云港又爆发一起市民集体反核废料的群体事件,笔者逐渐意识到邻避型群体事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群众维权事件。那么,邻避型群体事件暴露了什么危机?政府与群众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本文,笔者将以六个典型事例,剖析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它能在社会现实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①。
邻避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亚洲国家中在日本出现最早。直到本世纪初,邻避现象在中国逐渐显露并呈增长趋势,2006年才引起学者们重视,至此,关于邻避现象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绝大部分是围绕垃圾处理进行案例分析,以公民权利被侵犯与政府制定政策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总结邻避现象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提出解决邻避现象的措施。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邻避现象关注度提高,邻避现象最终上升为邻避效应。
(二)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②。
群体行为具有五大特征:一是群体成员目标一致,二是群体成员具有群体规则,三是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四是群体成员要相互作用,五是群体成员具有组织性。
(三)邻避型群体事件
由邻避效应驱动的群体事件,即居民对政府具有负外部性的,影响自身健康、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满而引发的“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情绪,当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居民自发组合反对政府,甚至会引发暴力性事件。我将此定义为邻避型群体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特征:
1.群体成员发出疑问“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不公平感越来越强烈。
2.群体成员通过集体行为,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对政府施加压力,引起社会关注。
3.群体成员互相作用,往往由发起者召集,形式多样化,甚至引发暴力性事件。
二、邻避型群体的事件成因分析
(一)邻避型群体事件近十年来的发生趋势
1.2006年至2016年重大邻避型事件分析
(1)2006年某小区居民反对建立变电站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1998年政府已经有在小区附近建变电站的规划,但居民并不知情,直到2005年变电站开始建立,居民对此深感疑惑,并引发小区居民大规模反对建立变电站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在事件初期,小区少数知识分子集合传播变电站的危害知识,他们尝试与开发商、政府协商,通过写信投诉,电话投诉等方式但无济于事,于是他们开始在政府前举起横幅,集体散步,但政府仍然没有回应。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停工。2008年12月底却又突然开工,居民愤怒感进一步上升,他们开始破坏工地,堵塞道路。处理方式:2009年多名专家多次去小区附近调查,证实无害。该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发文详细解释建立变电站的原因,重申变电站无害,至此,变电站继续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时间:三年
(2)2009年广州佛山反对建殡仪馆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已经使用了40多年的殡仪馆,服务人口超过100万,殡仪馆做到了无臭无味还要其搬迁,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这是2009年佛山殡仪馆事件的媒体声音。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群众普遍反应不满,但至今并未做出严重暴力行为。
(3)2011年大连人民反福佳大化PX项目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一场台风,让大连人民意识到PX项目对他们的不利影响,于是,大连市民吸取2007年厦门群众反对PX项目的经验,发动这一起“无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散步活动。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数十万人通过群发手机短信相约散步,在微博与QQ群中转发,发动当地企业高管与名人在知名微博账户上转发,在该市人民广场上集体散步,与以往邻避型群体运动不同的是,总结厦门反PX项目群体事件的经验,大连人民集体散步有纪律,有道德,保持理性与和平。
处理方式:得知广大群众反对之后,大连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危机处理,最终决定将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的搬迁提上议程。在群众集体散步时,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出面回应“大连市已决定福佳大化立即停产”持续时间:从意识到PX项目的危险到解决问题约一年时间。
(4)2012年江苏启东反对造纸厂建立排污管道的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这是一起由于日本王子制纸企业在江苏启东建立排污管道,市民为维护权益,与政府对抗而爆发的重大群体事件。2012年6月份,市民爆发过一次小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但政府并未重视。一个月后,市民再次以更大的规模集合,爆发了邻避型群体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启东市市民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破坏交通设施,甚至掀翻汽车等暴力行为。处理方式:启东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持续时间:群体事件持续一天,群众从意识到排污管道危害到实施暴力行为持续约一个月。 (5)2014年余杭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2014年4月初,建垃圾焚燒发电厂的项目在群众中广泛传播。4月下旬,当地居民以联合签名的方式反对建立发电厂。五月份,居民开始以聚集的形式反对,从最初的平和方式愈演愈烈,聚众破坏交通秩序,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破坏,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警方刑拘53名涉案群众,7人因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从联合签名的平和方式演变成聚集堵路打砸的破坏性行为处理方式:政府发文宣告发电厂符合标准,公安机关拘留53名涉嫌聚众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务和寻衅滋事的犯罪嫌疑人。持续时间:一个月左右
(6)2016年连云港市民反核废料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2016年8月6日,连云港市民集体走上街头,反对中法合作项目的核循环,但是殊不知,这由一个无厘头的谣言造成。仅仅因为一则国防科工局副局长与中核副总调研连云港的新闻,自媒体便爆出将在连云港建立核循环项目的消息,引起市民聚众反对。
处理方式:涉事企业发布声明但并未直面问题,效果极差。连云港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目前核循环项目还未选址,市民不要轻信谣言。持续时间:两周左右
2.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邻避型群体事件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且在2012年数量突增,只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宁波群众反对px事件,江苏启东造纸厂建立排污管道,四川什邡民众抵制钼铜项目的群体性事件,我们能够看出邻避型群体事件在增加。从近十年来的典型事件加以分析,群众行为往往从最初的和平方式,如发放知识手册、电话写信投诉等,转变成集体散步,进而变成破坏公共设施,阻碍正常交通等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第三,政府正在尝试用法律武器制止反对群众的暴力行为。2014年余杭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中,警方刑拘53名涉案群众,7人因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可见,政府部门采用法律武器制止群众的暴力行为是有效的。
(二)邻避型群体事件利益相关者分析
1.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
利益相关者: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政策见解,追求自身或群体,具有行动动机、信念、资源的个体或群体③。
利益相关者类型可以划分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政策受益者,政策受损者。下面,我将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来具体分析邻避型群体事件。
2.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从图二可以看出,政府与邻避设施建设企业或组织是最大的支持者,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一是因为企业或者组织可以从邻避设施中谋取利益,二是政府可以招商引资,而且可以获得财政收入,如税收等。受益居民一般距离邻避设施较远,既可以享受到设施带来的好处,又可以不受其影响,因此是支持的。与此同时,反对居民便产生“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的不公平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得到应有的补偿,开始反对邻避设施的建立。但是,居民个体毕竟是影响力较低的一方,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居民们集合起来集中反对政府,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同情,如若政府长期置之不理,可能会爆发更严重的暴力行为,邻避型群体事件便愈发严重。
3.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
(1)群众维权意识加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群众维权意识逐渐增强。邻避设施对附近居民产生环境污染、危及人身安全、所在地段价值降低的危害,以及居民的传统观念,感到权利受到损害,再加上产生“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的不公平感,于是,居民开展维权运动。
(2)个人力量薄弱,群体行为更能提高关注度
从图二看出,居民个体毕竟是权力较弱的一方,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居民们集合起来集中反对政府,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同情。从2006年到2016年的重要事件分析,群众刚开始只是以写信投诉的方式维权,因为没有明显的效果,只能集合起来,通过提高关注度,迫使政府做出行动。
(3)多种信息渠道传播,小道消息传播速度快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负面消息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群众借媒体势力,使事件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以2016年连云港市民反核废料事件为例,本来是一起无厘头的小道消息,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信息传播快也是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对策建议
(一)决策的科学性
1.注重科学选址,预防大于治理
邻避型群体事件归根结底是选址问题,一个好的选址能在源头上避免冲突,政府在决策前应充分考虑科学因素。同时,召集群众代表参加项目选址听证会,听取群众关于选址的意见;将选址信息公开,信息不应仅在政府网站公开,更应该在电视等公众触手可及的媒体上公开;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无污染、无危险后要拿出详细数据向群众解释。
2.政府明确定位
从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在决策时对自己的定位是有偏差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站在百姓的位置上考虑,所以,为避免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政府在本质上应给自己明确定位,创建服务型政府。
(二)决策的民主性
政府要将决策的内参模式适当的转变为动员模式,政府在做决策前,应充分考虑的群众的利益,动员群众参与到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争取群众的支持。分析近年来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在邻避设施建造之前,群众往往不知情,政府在决策之前关起门来计划,是对公民权利的亵渎。只有在决策前充分了解民意,把权力交给群众,让群众选择建造地点,做好备案工作,做好事后的反馈工作,贯彻落实好民主决策,群体事件才有可能根除。
(三)加大补偿力度
政府应完善补偿机制,对邻避设施附近居民进行补贴、发放慰问金、建立公共设施供居民使用;事前建立污染保险机制,一旦发生污染事件,有具体的保险机制对居民补偿;为邻避设施周围的固定地产建立保险和政府价值保证制度,使居民减少对地段贬值的担心④。
(四)加大沟通力度,构建良好公共关系
1.加大沟通力度
加大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政府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在邻避型群体事件中,政府在决策前应充分了解百姓意见、积极寻求群众支持;政府应体谅公众的担忧,不应过分注重项目建设而忽视群众利益和感受;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及时向群众汇报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对群众无负面影响。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要听取群众反馈,邀请专家实地检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担忧。
2.在沟通中建立信任
政府在与群众的沟通过程中,要与群众建立信任感,使人民群众相信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一是发布真实消息。政府发声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将最新、最真消息传递给百姓,尽量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二是与公众信任的组织合作。从江苏启东反对造纸厂事件来看,启东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因此,与利于百姓的企业组织合作也是政府与公民建立信任的方式。三是与批评家合作,批评家在当地一般有着很高的公众信任度,政府与批评家合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⑤。
[参考文献]
[1]杨汇浩.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2]刘芳雄.邻避冲突在中国——问题与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5,7.
[3]高国宾.论邻避设施建设中有序的公众参与——以合肥市高铁南环线的建设为例[J] . 改革与开放,2015,(1).
[4]王 丽,贾永江,倪振涛.政府治理视角下邻避事件的防范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
[5]丁水木.论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J].法学论坛,2000,(1).
[6]严 强.公共政策学[M].2版.沈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唐 钧.政府公共关系[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佘运涛]
[关键词] 邻避效应邻避型群体事件 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79-05
近年来,邻避型群体事件在我国逐渐引起重视,前不久在连云港又爆发一起市民集体反核废料的群体事件,笔者逐渐意识到邻避型群体事件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群众维权事件。那么,邻避型群体事件暴露了什么危机?政府与群众的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解决呢?本文,笔者将以六个典型事例,剖析邻避型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现象。它能在社会现实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如若处置不当,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①。
邻避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国家,亚洲国家中在日本出现最早。直到本世纪初,邻避现象在中国逐渐显露并呈增长趋势,2006年才引起学者们重视,至此,关于邻避现象的研究逐渐增多。学者们绝大部分是围绕垃圾处理进行案例分析,以公民权利被侵犯与政府制定政策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总结邻避现象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提出解决邻避现象的措施。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邻避现象关注度提高,邻避现象最终上升为邻避效应。
(二)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②。
群体行为具有五大特征:一是群体成员目标一致,二是群体成员具有群体规则,三是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四是群体成员要相互作用,五是群体成员具有组织性。
(三)邻避型群体事件
由邻避效应驱动的群体事件,即居民对政府具有负外部性的,影响自身健康、利益的公共服务设施不满而引发的“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情绪,当这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居民自发组合反对政府,甚至会引发暴力性事件。我将此定义为邻避型群体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的特征:
1.群体成员发出疑问“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不公平感越来越强烈。
2.群体成员通过集体行为,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对政府施加压力,引起社会关注。
3.群体成员互相作用,往往由发起者召集,形式多样化,甚至引发暴力性事件。
二、邻避型群体的事件成因分析
(一)邻避型群体事件近十年来的发生趋势
1.2006年至2016年重大邻避型事件分析
(1)2006年某小区居民反对建立变电站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1998年政府已经有在小区附近建变电站的规划,但居民并不知情,直到2005年变电站开始建立,居民对此深感疑惑,并引发小区居民大规模反对建立变电站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在事件初期,小区少数知识分子集合传播变电站的危害知识,他们尝试与开发商、政府协商,通过写信投诉,电话投诉等方式但无济于事,于是他们开始在政府前举起横幅,集体散步,但政府仍然没有回应。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停工。2008年12月底却又突然开工,居民愤怒感进一步上升,他们开始破坏工地,堵塞道路。处理方式:2009年多名专家多次去小区附近调查,证实无害。该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发文详细解释建立变电站的原因,重申变电站无害,至此,变电站继续建设并投入使用。持续时间:三年
(2)2009年广州佛山反对建殡仪馆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已经使用了40多年的殡仪馆,服务人口超过100万,殡仪馆做到了无臭无味还要其搬迁,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这是2009年佛山殡仪馆事件的媒体声音。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群众普遍反应不满,但至今并未做出严重暴力行为。
(3)2011年大连人民反福佳大化PX项目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一场台风,让大连人民意识到PX项目对他们的不利影响,于是,大连市民吸取2007年厦门群众反对PX项目的经验,发动这一起“无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散步活动。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数十万人通过群发手机短信相约散步,在微博与QQ群中转发,发动当地企业高管与名人在知名微博账户上转发,在该市人民广场上集体散步,与以往邻避型群体运动不同的是,总结厦门反PX项目群体事件的经验,大连人民集体散步有纪律,有道德,保持理性与和平。
处理方式:得知广大群众反对之后,大连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进行危机处理,最终决定将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的搬迁提上议程。在群众集体散步时,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出面回应“大连市已决定福佳大化立即停产”持续时间:从意识到PX项目的危险到解决问题约一年时间。
(4)2012年江苏启东反对造纸厂建立排污管道的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这是一起由于日本王子制纸企业在江苏启东建立排污管道,市民为维护权益,与政府对抗而爆发的重大群体事件。2012年6月份,市民爆发过一次小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但政府并未重视。一个月后,市民再次以更大的规模集合,爆发了邻避型群体事件。
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启东市市民在市政府门前广场及附近道路集结示威,破坏交通设施,甚至掀翻汽车等暴力行为。处理方式:启东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持续时间:群体事件持续一天,群众从意识到排污管道危害到实施暴力行为持续约一个月。 (5)2014年余杭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2014年4月初,建垃圾焚燒发电厂的项目在群众中广泛传播。4月下旬,当地居民以联合签名的方式反对建立发电厂。五月份,居民开始以聚集的形式反对,从最初的平和方式愈演愈烈,聚众破坏交通秩序,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破坏,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最终警方刑拘53名涉案群众,7人因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邻避型群体事件形式:从联合签名的平和方式演变成聚集堵路打砸的破坏性行为处理方式:政府发文宣告发电厂符合标准,公安机关拘留53名涉嫌聚众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务和寻衅滋事的犯罪嫌疑人。持续时间:一个月左右
(6)2016年连云港市民反核废料事件分析
事件过程:2016年8月6日,连云港市民集体走上街头,反对中法合作项目的核循环,但是殊不知,这由一个无厘头的谣言造成。仅仅因为一则国防科工局副局长与中核副总调研连云港的新闻,自媒体便爆出将在连云港建立核循环项目的消息,引起市民聚众反对。
处理方式:涉事企业发布声明但并未直面问题,效果极差。连云港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目前核循环项目还未选址,市民不要轻信谣言。持续时间:两周左右
2.邻避型群体事件发生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邻避型群体事件在我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且在2012年数量突增,只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宁波群众反对px事件,江苏启东造纸厂建立排污管道,四川什邡民众抵制钼铜项目的群体性事件,我们能够看出邻避型群体事件在增加。从近十年来的典型事件加以分析,群众行为往往从最初的和平方式,如发放知识手册、电话写信投诉等,转变成集体散步,进而变成破坏公共设施,阻碍正常交通等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第三,政府正在尝试用法律武器制止反对群众的暴力行为。2014年余杭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中,警方刑拘53名涉案群众,7人因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可见,政府部门采用法律武器制止群众的暴力行为是有效的。
(二)邻避型群体事件利益相关者分析
1.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
利益相关者:在公共政策活动中具有明确的政策见解,追求自身或群体,具有行动动机、信念、资源的个体或群体③。
利益相关者类型可以划分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政策受益者,政策受损者。下面,我将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来具体分析邻避型群体事件。
2.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从图二可以看出,政府与邻避设施建设企业或组织是最大的支持者,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一是因为企业或者组织可以从邻避设施中谋取利益,二是政府可以招商引资,而且可以获得财政收入,如税收等。受益居民一般距离邻避设施较远,既可以享受到设施带来的好处,又可以不受其影响,因此是支持的。与此同时,反对居民便产生“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的不公平感。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得到应有的补偿,开始反对邻避设施的建立。但是,居民个体毕竟是影响力较低的一方,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居民们集合起来集中反对政府,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同情,如若政府长期置之不理,可能会爆发更严重的暴力行为,邻避型群体事件便愈发严重。
3.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原因分析
(1)群众维权意识加强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群众维权意识逐渐增强。邻避设施对附近居民产生环境污染、危及人身安全、所在地段价值降低的危害,以及居民的传统观念,感到权利受到损害,再加上产生“为什么不建在别人家后院”的不公平感,于是,居民开展维权运动。
(2)个人力量薄弱,群体行为更能提高关注度
从图二看出,居民个体毕竟是权力较弱的一方,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居民们集合起来集中反对政府,以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同情。从2006年到2016年的重要事件分析,群众刚开始只是以写信投诉的方式维权,因为没有明显的效果,只能集合起来,通过提高关注度,迫使政府做出行动。
(3)多种信息渠道传播,小道消息传播速度快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负面消息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群众借媒体势力,使事件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以2016年连云港市民反核废料事件为例,本来是一起无厘头的小道消息,却引起了轩然大波,信息传播快也是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原因之一。
三、应对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对策建议
(一)决策的科学性
1.注重科学选址,预防大于治理
邻避型群体事件归根结底是选址问题,一个好的选址能在源头上避免冲突,政府在决策前应充分考虑科学因素。同时,召集群众代表参加项目选址听证会,听取群众关于选址的意见;将选址信息公开,信息不应仅在政府网站公开,更应该在电视等公众触手可及的媒体上公开;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无污染、无危险后要拿出详细数据向群众解释。
2.政府明确定位
从邻避型群体事件中分析,我们发现政府在决策时对自己的定位是有偏差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应该站在百姓的位置上考虑,所以,为避免群众与政府的矛盾,政府在本质上应给自己明确定位,创建服务型政府。
(二)决策的民主性
政府要将决策的内参模式适当的转变为动员模式,政府在做决策前,应充分考虑的群众的利益,动员群众参与到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争取群众的支持。分析近年来的邻避型群体事件,在邻避设施建造之前,群众往往不知情,政府在决策之前关起门来计划,是对公民权利的亵渎。只有在决策前充分了解民意,把权力交给群众,让群众选择建造地点,做好备案工作,做好事后的反馈工作,贯彻落实好民主决策,群体事件才有可能根除。
(三)加大补偿力度
政府应完善补偿机制,对邻避设施附近居民进行补贴、发放慰问金、建立公共设施供居民使用;事前建立污染保险机制,一旦发生污染事件,有具体的保险机制对居民补偿;为邻避设施周围的固定地产建立保险和政府价值保证制度,使居民减少对地段贬值的担心④。
(四)加大沟通力度,构建良好公共关系
1.加大沟通力度
加大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是政府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在邻避型群体事件中,政府在决策前应充分了解百姓意见、积极寻求群众支持;政府应体谅公众的担忧,不应过分注重项目建设而忽视群众利益和感受;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及时向群众汇报建设情况,确保项目建设对群众无负面影响。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要听取群众反馈,邀请专家实地检测,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担忧。
2.在沟通中建立信任
政府在与群众的沟通过程中,要与群众建立信任感,使人民群众相信政府。可以从以下几种方式入手:一是发布真实消息。政府发声切忌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要将最新、最真消息传递给百姓,尽量避免小道消息的传播。二是与公众信任的组织合作。从江苏启东反对造纸厂事件来看,启东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因此,与利于百姓的企业组织合作也是政府与公民建立信任的方式。三是与批评家合作,批评家在当地一般有着很高的公众信任度,政府与批评家合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⑤。
[参考文献]
[1]杨汇浩.邻避效应:公益性项目的补偿机制与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11,7.
[2]刘芳雄.邻避冲突在中国——问题与挑战[J].法制与社会,2015,7.
[3]高国宾.论邻避设施建设中有序的公众参与——以合肥市高铁南环线的建设为例[J] . 改革与开放,2015,(1).
[4]王 丽,贾永江,倪振涛.政府治理视角下邻避事件的防范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
[5]丁水木.论群体矛盾和群体行为[J].法学论坛,2000,(1).
[6]严 强.公共政策学[M].2版.沈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唐 钧.政府公共关系[M].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佘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