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往的“满堂灌”变成了“畅所欲言”,“认真听课”变成了“自主活动”,“一对一”变成了“合作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的气氛异常的活跃。这一转变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却让我们清醒的看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有效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建构合适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教学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导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算式:
6÷3= 60÷3= 600÷3=
引导学生讨论:①看到这三道算式你想到已学过的什么知识?不计算说说这三道算式的商是什么关系?②观察这三道算式的商,你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调动了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二、有效设计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而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三、有效地组织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模式是: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③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四、注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营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的引导学生,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状态。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勤于巡视,利用操作中的独特资源;乐于倾听,利用交流中的冲突资源;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由此看来,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对于学习内容的意见,但教师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搞得迷失方向。
在教学《认识升》时:
师问:学了升之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1升有多少克?
生2: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师犹豫片刻,灵机一动,问:你是想知道1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 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這位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果顺着生2一带而过,学生只会是糊里糊涂,这样一问,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后动手操作后,既能理解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还能明白不同的液体1升的质量是不同的,为以后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教师要将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策略,在数学课堂精心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建构合适的心理效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时时关注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教学吸引学生。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导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出示三道算式:
6÷3= 60÷3= 600÷3=
引导学生讨论:①看到这三道算式你想到已学过的什么知识?不计算说说这三道算式的商是什么关系?②观察这三道算式的商,你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能有什么新的发现?教师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调动了他们探索发现新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二、有效设计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而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
三、有效地组织交流,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交往中发展数学能力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或完善。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模式是: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③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四、注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营造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的引导学生,数学课上,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状态。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勤于巡视,利用操作中的独特资源;乐于倾听,利用交流中的冲突资源;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由此看来,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尽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对于学习内容的意见,但教师应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去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这样,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也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搞得迷失方向。
在教学《认识升》时:
师问:学了升之后,你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1升有多少克?
生2:升和克是不同的单位名称,它们是不相等的。
师犹豫片刻,灵机一动,问:你是想知道1升的水或其他的液体等于多少克,对吗?
生1:是的。
师: 你能主动提出问题,很好!你们在课后不妨动手试一试,取1升的水、油或者其他液体,分别称称它们的质量各是多少克。
這位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中的闪光点,把它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果顺着生2一带而过,学生只会是糊里糊涂,这样一问,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明确了学生真实的想法。课后动手操作后,既能理解升与克是不同的计量单位,还能明白不同的液体1升的质量是不同的,为以后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教师要将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策略,在数学课堂精心设计,努力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探究、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