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这些教学目的的实现要求地理教学做到看懂、做会、练活:
一、“看懂”
地理教学与大量的图表分不开,可谓有图学图、无图也学图(脑中须有图)。而且,图表的呈现方式形式各异,有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数据表等各种图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学习掌握通过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设计制作地理图表的能力。这一特点充分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特色:地图教学,重中之重。教师要教会学生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一一落实在地图上;还要教会学生做到“四读”、“四到”、“四边”,即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读书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描图、记录,一边分析思考、总结知识,一边设题自检、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要求学生听课集中精力,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边听、边积极思考,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内化,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合构建程度和利用程度。如:在天气、气候的教学中。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在多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做会”
“做会”而不仅是“听会”、“看会”。如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分析,利用动态电子地图来完成,将东北地区山脉分布、纬度位置、气温分布、降水量分布、耕地类型、耕作制度等要素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认识。交互演示的设计要与学生心理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心理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如:在一些情境虚拟类的动画中,变化其参数,让学生输入不同的数据观察不同的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做会”的目的。在区域地理的区域特征分析中,可将不同的要素做成多媒体交互显示,在学生完成一个个要素的交互操作中,观察地理现象。揭示地理现象的本质,培养其地理综合、概括、对比能力。这一阶段也包括习题训练。习题训练是地理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主要有:一是多种形式练习,包括口头训练、书面学习、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内化整合等;二是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师生思维过程的展现程度和交流程度;三是注意引导学生解答习题的技巧,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整合,从中找出答题规律,并且规范答题术语,力求答案简练、系统、完整。
三、“练活”
即在“懂”、“会”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运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法与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联系,并形成以下三种思维:。(1)整体性思维。要充分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分析实际地理问题时,一般从某一要素人手,按照因果关联,依次递进,贯穿其他要素,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整体概貌。这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2)地域性思维。任何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空间联系。由于各区域地理事象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不确定的,所以,要认识区域联系、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就必须发现其主导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区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措施得当。(3)发展性思维。地理事象既有空间差异,又有时间变化,所以,地理联系既有区域性,又有发展性。作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地球表层系统与外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各系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传递和交流导致地理事象千变万化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掌握这一规律,不仅使学生能够阐释地理事象的现实征兆,还可帮助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学生素质发展的心理规律和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在重组学习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方法与能力等方面做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
一、“看懂”
地理教学与大量的图表分不开,可谓有图学图、无图也学图(脑中须有图)。而且,图表的呈现方式形式各异,有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数据表等各种图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学习掌握通过图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包括设计制作地理图表的能力。这一特点充分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也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特色:地图教学,重中之重。教师要教会学生按照左图右书、图文对照的原则,将书上的文字一一落实在地图上;还要教会学生做到“四读”、“四到”、“四边”,即一般描述内容快速读,重点内容反复读,疑难内容仔细读,前后联系对比读;读书是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一边读书、读图,一边圈点描图、记录,一边分析思考、总结知识,一边设题自检、将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这一阶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要求学生听课集中精力,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并且边听、边积极思考,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内化,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合构建程度和利用程度。如:在天气、气候的教学中。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在多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真正理解和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做会”
“做会”而不仅是“听会”、“看会”。如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的分析,利用动态电子地图来完成,将东北地区山脉分布、纬度位置、气温分布、降水量分布、耕地类型、耕作制度等要素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认识。交互演示的设计要与学生心理活动相结合,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心理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再如:在一些情境虚拟类的动画中,变化其参数,让学生输入不同的数据观察不同的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在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做会”的目的。在区域地理的区域特征分析中,可将不同的要素做成多媒体交互显示,在学生完成一个个要素的交互操作中,观察地理现象。揭示地理现象的本质,培养其地理综合、概括、对比能力。这一阶段也包括习题训练。习题训练是地理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主要有:一是多种形式练习,包括口头训练、书面学习、实际操作、归纳总结、内化整合等;二是注重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师生思维过程的展现程度和交流程度;三是注意引导学生解答习题的技巧,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整合,从中找出答题规律,并且规范答题术语,力求答案简练、系统、完整。
三、“练活”
即在“懂”、“会”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运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领。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法与能力,就必须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联系,并形成以下三种思维:。(1)整体性思维。要充分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分析实际地理问题时,一般从某一要素人手,按照因果关联,依次递进,贯穿其他要素,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整体概貌。这是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2)地域性思维。任何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一个区域范围内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空间联系。由于各区域地理事象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不确定的,所以,要认识区域联系、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就必须发现其主导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区域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措施得当。(3)发展性思维。地理事象既有空间差异,又有时间变化,所以,地理联系既有区域性,又有发展性。作为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地球表层系统与外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各系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这种传递和交流导致地理事象千变万化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掌握这一规律,不仅使学生能够阐释地理事象的现实征兆,还可帮助学生对地理事象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总之,中学地理教学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学生素质发展的心理规律和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在重组学习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思维方法与能力等方面做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