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凯歌的现实题材电影《搜索》在炎热的夏天推出,为烦躁的人们多少带来了一丝清凉。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以资讯传播而展开的故事。电视台的记者和编导抓拍到公共汽车上的漂亮“墨镜姐”不给老人让座位,还拍着自己穿短裙的大腿说出雷人之语:你坐这儿!由此形成的收视热点带来了后续的评说访谈、人肉搜索,引发了当事人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反响,引起了財富精英和传播媒体的矛盾博弈,引爆了富豪家庭和记者与恋人的情感纠葛,引导了一出短暂而离奇的爱情。最终,千夫所指的人事出有因,以极端的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也让所有的当事者深刻反思。
记者是距离真相最近的人,传媒的生命力也在于搜索真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真相。一个容貌姣好,职业骄人的年轻女子,在例行的体检中突然被告知是淋巴癌晚期。巨大的生命打击让她瞬间丧失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本能的逆反心态让她敌视周围的一切,演出了公共汽车的一幕。更巧的是这一幕被实习记者完整地拍了下来,成为电视台正常搜索无法取得的鲜活都市新闻焦点。这些真实的表象其实远远不是事件的真相。
遗憾的是,媒体和记者往往把第一次获得的表象当作真相,沿着自己的逻辑策划导演让事件继续,甚至排斥当事方的新动态。特别是在“墨镜姐”真诚道歉录成影像后却不安排播出。这样一来,就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离开真相、掩盖真相、歪曲真相的邪路。
公交车让座的事屡屡引发新闻事件,多数都是媒体的炒作。现实生活中让座的是大多数,不让座的也往往各有各的情况。的确有不讲公德的极少数人,但也有让座的军人裤腿下露出假肢,也有不让座的是尚未显怀的孕妇,还有貌似健康却病入膏肓的人。让座可以体现爱心,不让座却不一定就是道德泯灭。城市公交几乎站站都有上下,人来人往,真的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要幻想人人都是活雷锋。再说了,让座不让座可能涉及道德,却不违法规。媒体随意曝光乘客进而追踪搜索则涉嫌侵犯公民权利。
如果说媒体没有搜索到真相就任意炒作是一种疏忽和浅薄,那么,在搜索中的善恶选择却关乎媒体的社会良知。任何社会都是善恶并存,良莠不齐。媒体报道好人好事相对容易把握,曝光坏人坏事就不那么简单。我们的媒体长期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和舆论监督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内容。因此,一旦这样的报道进入传播,很容易吸引眼球,聚焦关注。媒体也往往借机跟进,持续炒作。但稍有不慎,就会形成一边倒的舆论谴责和讨伐。而这种谴责和讨伐又往往会脱离对事件本身的冷静分析和反思,转向对当事人的舆论攻击和精神伤害。这样一来,搜索和揭露丑恶,就演变成了围观和攻击的冷暴力与新丑恶。然而,由于我们的媒体都是官办的喉舌,与生俱来就有着公共话语权的垄断与傲慢。始终把自己置身在道德的高地,爱憎分明却显失客观公正。对“善”的弘扬总是抽象到不食人间烟火;对“恶”的批判总会异化为煽动仇恨。
其实,现代文明社会的教化,包括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不可以传播仇恨,哪怕是以正义的名义。挪威堪称北欧和谐社会的典范,但这个国家去年却发生了轰动全球的枪击杀人案,引起各种各样的反思与评说。来自中国的一种声音就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是由于挪威社会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过于宽松,缺乏“严打”。但挪威首相在悼念仪式上则依然号召国民以德报怨,从善如流,并主张既要惩罚罪犯的人身,更要拯救社会犯罪的灵魂。
春夏秋冬,夜以继日,人们都在苦苦搜索。在电脑上搜索,在资讯中搜索,在人际关系中搜索,在物质利益中搜索……我们到底在搜索什么?答案应该是:无论爱与恨,情与仇,善与恶,都要力求搜索真相!无论真相是多么的丑恶,多么的让人义愤填膺,仍然要搜索社会的善念与爱心!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以资讯传播而展开的故事。电视台的记者和编导抓拍到公共汽车上的漂亮“墨镜姐”不给老人让座位,还拍着自己穿短裙的大腿说出雷人之语:你坐这儿!由此形成的收视热点带来了后续的评说访谈、人肉搜索,引发了当事人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反响,引起了財富精英和传播媒体的矛盾博弈,引爆了富豪家庭和记者与恋人的情感纠葛,引导了一出短暂而离奇的爱情。最终,千夫所指的人事出有因,以极端的自杀方式结束了生命,也让所有的当事者深刻反思。
记者是距离真相最近的人,传媒的生命力也在于搜索真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真相。一个容貌姣好,职业骄人的年轻女子,在例行的体检中突然被告知是淋巴癌晚期。巨大的生命打击让她瞬间丧失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本能的逆反心态让她敌视周围的一切,演出了公共汽车的一幕。更巧的是这一幕被实习记者完整地拍了下来,成为电视台正常搜索无法取得的鲜活都市新闻焦点。这些真实的表象其实远远不是事件的真相。
遗憾的是,媒体和记者往往把第一次获得的表象当作真相,沿着自己的逻辑策划导演让事件继续,甚至排斥当事方的新动态。特别是在“墨镜姐”真诚道歉录成影像后却不安排播出。这样一来,就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离开真相、掩盖真相、歪曲真相的邪路。
公交车让座的事屡屡引发新闻事件,多数都是媒体的炒作。现实生活中让座的是大多数,不让座的也往往各有各的情况。的确有不讲公德的极少数人,但也有让座的军人裤腿下露出假肢,也有不让座的是尚未显怀的孕妇,还有貌似健康却病入膏肓的人。让座可以体现爱心,不让座却不一定就是道德泯灭。城市公交几乎站站都有上下,人来人往,真的没必要小题大做,也不要幻想人人都是活雷锋。再说了,让座不让座可能涉及道德,却不违法规。媒体随意曝光乘客进而追踪搜索则涉嫌侵犯公民权利。
如果说媒体没有搜索到真相就任意炒作是一种疏忽和浅薄,那么,在搜索中的善恶选择却关乎媒体的社会良知。任何社会都是善恶并存,良莠不齐。媒体报道好人好事相对容易把握,曝光坏人坏事就不那么简单。我们的媒体长期坚持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和舆论监督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内容。因此,一旦这样的报道进入传播,很容易吸引眼球,聚焦关注。媒体也往往借机跟进,持续炒作。但稍有不慎,就会形成一边倒的舆论谴责和讨伐。而这种谴责和讨伐又往往会脱离对事件本身的冷静分析和反思,转向对当事人的舆论攻击和精神伤害。这样一来,搜索和揭露丑恶,就演变成了围观和攻击的冷暴力与新丑恶。然而,由于我们的媒体都是官办的喉舌,与生俱来就有着公共话语权的垄断与傲慢。始终把自己置身在道德的高地,爱憎分明却显失客观公正。对“善”的弘扬总是抽象到不食人间烟火;对“恶”的批判总会异化为煽动仇恨。
其实,现代文明社会的教化,包括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不可以传播仇恨,哪怕是以正义的名义。挪威堪称北欧和谐社会的典范,但这个国家去年却发生了轰动全球的枪击杀人案,引起各种各样的反思与评说。来自中国的一种声音就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是由于挪威社会管理特别是枪支管理过于宽松,缺乏“严打”。但挪威首相在悼念仪式上则依然号召国民以德报怨,从善如流,并主张既要惩罚罪犯的人身,更要拯救社会犯罪的灵魂。
春夏秋冬,夜以继日,人们都在苦苦搜索。在电脑上搜索,在资讯中搜索,在人际关系中搜索,在物质利益中搜索……我们到底在搜索什么?答案应该是:无论爱与恨,情与仇,善与恶,都要力求搜索真相!无论真相是多么的丑恶,多么的让人义愤填膺,仍然要搜索社会的善念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