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开展,南京玄武老城区也同样面临着城市发展带来的众多问题,为了城市更好的发展,实现全民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对“未来社区”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等。由此提出了以人本、科技、生态相结合的“未来社区”创新建设模式。本文提出“未来社区”发展的目标、功能的布局,总结了“未来社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的场景模式。
关键词:未来社区 城市更新 老城区 大尺度空间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131-03
引言
时代不断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前进,城市规划的进程与大尺度空间设计的模式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半径与方式也发生了翻天的变化。在过去的城市规划里,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区域进行划分与连接;而现在,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城市。迎接崭新的生活,站在现在、畅想未来,规划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
一、南京玄武老城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南京玄武老城区位于南京老城东北象限,玄武区西南方位,依山傍水,明城墙围合,区位优势显著。西至中央路、中山路、中央北路,南至中山东路,东至城墙、黄家圩路,北至京沪铁路,紧邻玄武湖公园与钟山风景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0.3了平方公里。[1]
(一)南京玄武老城区存在的问题:
1.人口数量大、老龄化严重
南京玄武老城区由3个街道22个社区组成,受区界、地形与大单元割裂等影响,人口数量分布不均,出现了个别“超级社区”[2]。总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平均老龄化程度超过25%。
2.产业结构老化、新型产业缺乏
南京玄武老城区依靠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结构分布不均乃至失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并呈现老化趋势,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新型产业稀少,分布散、规模小,未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3.公共服务设施老旧
南京玄武老城区基础设施年代久远出现老化、损坏、配套不足不合理等严重问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有待优化升级与大批次调整。
4.空间资源发展受到限制
南京玄武老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98.8%,其中以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实际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空间资源的发展及空间承载量已达到饱和程度。空间负荷较重,持续发展的空间储备不足,潜力有限。
(二)南京玄武老城区发展机遇
1.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充足
南京玄武老城区位于南京中心地带,交通便捷,拥有地下l、2、3、4号地铁线,地面城市主干道、快速道等交通网密布。随之,也存在着道路拥堵、交通不畅、道路肌理凌乱的现象;经济以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现有的经济活动产业圈集中分布在新街口片区,经济总量较大;产业特色明显,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多样化。
2.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南京玄武老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保护节点、文物古迹较多,有明城墙、百子亭、总统府、明故宫等,历史文化资源成带状分布,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等。南京玄武老城区内以功能布局的形式、空间形态的建构重点突出南京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山水城市”的画卷,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金陵内涵的人文景观带。
3.引入智能化技术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消费需求转型,引入并借鉴多元化的数字科技手段,并对产品进行补充升级、创新服务,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商业品牌。
4.自然资源丰富
南京玄武老城区紧邻玄武湖公园与钟山风景区,以自然山水、生态绿廊为依托,促进山水格局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但老城区空间内也存在着环境较为脏、乱、旧、破等现象,整体景观风貌受到一定的影响与破坏,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性,城市绿网的建设未完善。
二、南京玄武老城区转型路径
南京玄武老城区作为一个老城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统筹考虑城市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对现有用地进行整合梳理与功能的重新划分,结合产业转型、新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与弱者淘汰,保护并传承老城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记忆,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幸福的城市。寻找老城与新时代结合的创新点,以创新、科技、数字化为主要驱动力,注入城市的活力因子,“活化”金陵历史气韵和人文内涵。
以社区为切入点,将商业与历史人文紧密相連,相辅相成。完善社区基层服务等配套设施,引入公园城市的理念,并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雨水花园、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增加公共绿地形成网络分布,使得居民在高密度的老城环境中也能得到生态栖居的生活体验。
三、未来社区的内涵
1.概念
“未来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要素与缩影[3],以人本、科技、生态为主要的设计出发点,探索未来的社区以及未来的生活模式,实现城市与时代共同生长的动态设计。在新时代下,以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支持等多种技术手段,不仅为居民提供智能系统,还更好地处理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构建“未来社区”综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居民生活与社区的有机结合,从满足居住需求的社区,转变为满足“全生活链”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4]
2.目标
开放:打造开放式的空间与环境,促进入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型社区;
融合:中西风格的融合、功能的复合,租住适宜的混合型社区;
共享:共享客厅、共享空间、共享服务,营造更多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憩等公共空间,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便民型社区; 复合: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延续城市原有的肌理,采用多种复合技术与手段规范制度,打造商住功能复合型社区;
立体:车驰地下、人行地上,实现立体化的人车分行机制与顺畅的交通枢纽模式,打造交通安全型社区;
活力:新型产业入驻,引导大众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创新项目的扶持,增加城市社区的活力。
3.功能
营造“功能复合、共享融合”的空间场所,赋予其市井文化、绿色生态的内涵。对服务人群进行分析,玄武老城区现状人群较为多样、人群混杂,涵盖了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群;多元化的服务人群,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多样化。
以人为本,关怀老弱病残,完善设施,构建智能融合的智慧社区。引入智慧养老、养护场所,完善无障碍与盲道设施,设立0-3岁幼儿托管场所;利用互联网、云端技术、5G互联网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网络生活;创建“特色组团的多样共享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停留的场所。
主要功能可总结为八大类: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休闲、运动、商业、创业。根据人群的需求,提出相对应的功能配置,注重艺术化的呈现手法,创建优雅、生动的公共空间,强调空间陈设的需求与功能使用的一致性。[5]
4.空间布局
节约型空间:基于玄武老城区可利用的土地已经临近上限,提出采用节约型空间的布局方式,主要综合开发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对于横向的空间进行串联与完善,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地下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并设置公共交通枢纽;以“小街区、密路网”为主要的方向标,有序连接并完善社区内外部交通系统。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设置特色产业园,分工合作、紧密联系、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功能复合型空间:承载了多个场景空间的功能(涵盖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服务等),组合成复合型社区,集成社区5分钟生活圈所需的主要功能,增强土地使用的混合性与弹性,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方式,打造功能混合的空间形式。
文脉传承、延续历史空间:立足南京玄武老城区古色古香的气韵与风貌基底,挖掘金陵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塑造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和空间界面。与山对话、与水交融,彰显南京山水城市的风貌和特质,展现社区别样的韵律与气质。
绿色、立体生态的空间:采用立体绿化设计,串联社区内的公共绿地、零星的街头绿地、空中绿化、建筑立面绿化,营造宜人的“森林社区”环境[6],串联“建筑一公园一场所”空间、创造共同生态圈。四、未来社区场景的设计
1.未来邻里场景的设计
现阶段玄武老城区邻里的关系,由于一批又一批“新邻居”(指短租的租赁者、年轻的上班族、早出晚归的创业者等人群,与老居民年龄差距大、语言不通、兴趣爱好差异性显著)频繁更新,渐渐呈现邻里关系淡漠化的趋势,邻里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社区不再是“家”,而是趋向于居住的“空壳子”。由此提出未来邻里场景的设计一打造多样化、具有包容性的特色邻里空间,延续玄武老城区地域文脉并提出新的举措、新的发展,创建未来舒适、舒心、舒服的“心灵家园”。
(1)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进行修缮,并引用创新技术、智能化科技,打造开放、共享空间,让更多的居民能够有空间进行活动,并由活动带来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交心。
(2)针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生活的不便(大型超市、商城、医院等较远),建立玄武老城区互助邻里生活机构,进行多层级、多形式的邻里服务,共享便民的生活体系。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打造社区级“邻里中心”、“家门口5分钟生活圈”。
(2)玄武老城区现有建筑结构、格局较为老、旧、破、小,老城区域内建筑的分布大多围绕老巷子、老街坊,居住环境较为拥挤。由此进行改造设计、重新规划,以現代的营造手法与方式,打造独具魅力的金陵巷子,用创新思维传承、发展历史文脉,引入社区新文化。
(3)为了缓解玄武老城区邻里关系的淡漠化,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积分机制(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制定邻里公约,建立邻里社群、社团的组织机构:鼓励居民主动参与邻里活动、共享资源。
2.未来教育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教育类用地容积率偏低,主要为0.80到1.50之间,其中规划小学14所,中学11所,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存在未覆盖的空白区,老城区内学习氛围营造有待提升。未来教育场景的设计,对学校教育起到补位作用,成为知识流动、智能共享的终身学习平台。
(l)针对玄武老城区学校教育未全方位覆盖问题,提出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社区学习资源,提供网上学习课程,实现在家就能学习;与南京博物院、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展览馆等线下场馆合作,实现在家就能观展。
(2)促进玄武老城区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在玄武老城区内部引进多个共享书吧、24h自动还书架、移动学习室等设施,居民随时随地都可学习。
(3)由于玄武老城区居住人群层次的复杂性,为了完善其“学到老,活到老”的全民学习机制,在老城区内合理分布设置“幸福学堂”教育机构,服务对象为全龄段的居民,为其提供适合年龄的课程。根据年龄的分段,建立分时段分班次的课程安排,提升全民学习的活跃度与参与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兴趣社团的课程与活动,在学习中拉进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未来健康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缺乏健身场地的设计,区域内体育用地占地面积仅为1.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2%,且体育设施老旧,器材存在缺失等现象;玄武老城区医疗卫生方面,用地18.16公顷,占城市建设1.77%,医院辐射半径未完全覆盖,医院数量较少,居民去医院较远较不方便。
(1)合理规划并设置玄武老城区室内、室外运动健身场所的位置,保证每个社区都配备室内、室外两种场地。为每个社区配置慢行系统、慢跑绿道,并借助数字化健身、智能互动系统等运动服务设施,给居民提供多种运动的选择性。在玄武老城区内建立各类运动兴趣社团,分区域分时间段、每月定时开展大型活动。 (2)由于玄武老城区人口老年化严重,养老设施等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未完善。针对其问题,为玄武老城区每家每户设计智慧健康评价体系以及电子健康档案,为每个社区配置专门的单元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驿站、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养老机构等,引入南京社会公益组织,便于对玄武老城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对于玄武老城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名医名院“零距离”上门服务、远程诊疗等项目,在社区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4.未来创业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服务人群涵盖在此创业、就业的引进人才、工作人员、外籍经商创业人员等,区域内有南京康定科技创业园、新街口科技创业园等,数量较少,分布较为散乱,未形成集群效应。南京正在顺应创新创业的新模式,由此提出未来创业场景的设计一构建“大众创新”的创业时代。
(1)玄武老城区以未来“创客厅”为设计目标,建立玄武创新创业“双创”空间,完善创业者弹性上班作息时间,建立优质、先进、多功能的共享办公空间以及打造玄武老城区特色的服务平台,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第一时间推送创业政策信息,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2)玄武老城区由于建设用地临近饱和,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设计了区域内创业办公空间的资源共享,降低创业者的成本开销,打造“共享办公+共享服务十人才公寓”三大功能结合的空间模式。
5.未来建筑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建筑风格较为杂乱,空间的处理手法较为破碎,未进行统一合理规划与设计,色彩的提取与元素的应用数量较多,给人视觉造成狭隘拥挤、繁杂混乱的印象。由此提出未来建筑场景的设计,以空间集约、功能复合为主要设计理念,打造艺术、科技以及地域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
(1)玄武老城区设计的建筑装配结构为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建筑的弹性使用,满足居民生活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模块化建筑结构类似于盒子的单元体,利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以及重组,形成收放有致的建筑空间(包括空中绿化阳台、露台),便于居民根据自己的喜欢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灵活使用以及修改调整,模块化单元形体丰富,形式独特。
(2)玄武老城区的建筑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海绵社区技术、智慧生活系统等数字平台,适应每个居民、每个家庭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完善未来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预留接口,以便于玄武老城区周边区域的未来发展。
6.未来交通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交通网密布,拥有多条地铁线,但是社区内部道路肌理凌乱,老街巷时常拥堵不堪,同时涵盖旧小区的通病一地面停车位不足,夜晚小区内无空车位,导致居民的机动车乱停现象频繁发生;白天送外卖、送快递的非机动车乱放等问题尤其严重。
(1)玄武老城区内街巷较多、路网复杂,需要合理梳理以及内部路网的规划,以“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形态呈现,由此提出打造玄武老城慢行交通生活圈。人车合理分流,车行地下,人走地上;社区内部进行街道交通管控,对一些学校等地段实行分时间段单向通行。
(2)玄武老城区应用智能化的共享停车系统,提供车位管理、停车引导等功能。玄武老城区由于其土地面积受限制,空间发展不足,合理利用车位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由此提出利用办公商业与居住区的错时停车方式提高车位利用率,建立共享停车机制,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车位的循环利用。
(3)针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的快递等物流问题,每幢建筑设计智能快递柜,以便于物流配送服务;引入快件物流、餐饮配送、垃圾回收等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区一家庭”配送服务,并实施安全管控(物联网追溯配送全过程)。
7.未来低碳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由于建造时间较为久远,与时代脱轨或者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缺乏高新技术的引入,老城区内能源、资源消耗较大、无效的浪费较多。
(1)玄武老城区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数字化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的共享能源体系,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搭建综合能源智慧服务、管理平台,让科技引领并完善老城区的更新发展,让居民的生活更为便利。
(2)玄武老城区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并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环保的未来社区。例如,对雨水资源进行过濾处理,用于一般的车辆冲洗、绿化灌溉等循环利用。
8.未来服务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的服务管理系统落后,未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陌生人可随意出入社区,甚至有些社区无物业、无门卫的管理;社区内监控设置不合理,监控数量较少,或者监控盲区较多,导致了居民的居住、出行等生活安全未达到合理的保障。由此提出未来服务场景的设计一采用数字化的物业管理机制,引入了优质的社区商业服务系统,建立便民惠民的服务体系。
(1)玄武老城区构建“平台+管家”的智能服务模式,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的物业管控、家政服务、商铺管理、预约上门、租户管理等平台服务。
(2)玄武老城区针对社区的紧急与安全状况,完善社区消防,建立预警预防系统以及应急机制。打造无盲区的监控管理,防控社区的每个角落;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便于安保人员对居民的管理。
(3)玄武老城区引入优质、舒适的生活服务,发展社区区域化的商业经济,设置邻里中心(涵盖超市、菜场、银行、快递、餐饮、洗衣、美容美发、医药零售、文化用品、家电维修等必备功能)。
结语
顺应未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玄武老城区的调研与分析,以社区为切入点,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出“未来社区”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创新模式,融合多层次、多方位、多风格、多功能的未来建设。从老、旧、破的空间中提炼生活的韵味,立足于老城老街的地域风貌,传承地域文化,营造秀美雅致的山水城市空间。提供多样复合的社区空间,满足全年龄段的需求,实现全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兆伟.多因子视角下的老城区存量改造用地开发强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3-25
[2]黄健.《社区学习共同体》:未来社区诗意栖居的一种新路径[J]当代继续教育,2020,38 (02) 56-60
[3]严灿璨.空巢老人生活辅具需求分析与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 (19) 13-15
[4]文捷.构建智慧城市的“新细胞”:“未来社区”[N]中国建设报,2020-05-29 (007)
[5]刘鹏.新媒体语境下城市旅游形象标志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 (17) 51-53
[6]姜霄,土艳敏,王以华.城市智慧出行求助服务设计中用户控制感研究——以杭州为例[J]设计,2019,32(24) 118-120
关键词:未来社区 城市更新 老城区 大尺度空间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131-03
引言
时代不断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前进,城市规划的进程与大尺度空间设计的模式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生活半径与方式也发生了翻天的变化。在过去的城市规划里,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区域进行划分与连接;而现在,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城市。迎接崭新的生活,站在现在、畅想未来,规划未来的城市、未来的生活。
一、南京玄武老城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机遇
南京玄武老城区位于南京老城东北象限,玄武区西南方位,依山傍水,明城墙围合,区位优势显著。西至中央路、中山路、中央北路,南至中山东路,东至城墙、黄家圩路,北至京沪铁路,紧邻玄武湖公园与钟山风景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0.3了平方公里。[1]
(一)南京玄武老城区存在的问题:
1.人口数量大、老龄化严重
南京玄武老城区由3个街道22个社区组成,受区界、地形与大单元割裂等影响,人口数量分布不均,出现了个别“超级社区”[2]。总人口数量庞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平均老龄化程度超过25%。
2.产业结构老化、新型产业缺乏
南京玄武老城区依靠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结构分布不均乃至失衡,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并呈现老化趋势,缺少新鲜血液的加入;新型产业稀少,分布散、规模小,未实现产业集群效应。
3.公共服务设施老旧
南京玄武老城区基础设施年代久远出现老化、损坏、配套不足不合理等严重问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有待优化升级与大批次调整。
4.空间资源发展受到限制
南京玄武老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已达到98.8%,其中以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为主,实际可利用土地面积较少,空间资源的发展及空间承载量已达到饱和程度。空间负荷较重,持续发展的空间储备不足,潜力有限。
(二)南京玄武老城区发展机遇
1.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充足
南京玄武老城区位于南京中心地带,交通便捷,拥有地下l、2、3、4号地铁线,地面城市主干道、快速道等交通网密布。随之,也存在着道路拥堵、交通不畅、道路肌理凌乱的现象;经济以传统的商业贸易活动为主,现有的经济活动产业圈集中分布在新街口片区,经济总量较大;产业特色明显,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多样化。
2.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南京玄武老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保护节点、文物古迹较多,有明城墙、百子亭、总统府、明故宫等,历史文化资源成带状分布,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一般历史地段等。南京玄武老城区内以功能布局的形式、空间形态的建构重点突出南京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山水城市”的画卷,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金陵内涵的人文景观带。
3.引入智能化技术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消费需求转型,引入并借鉴多元化的数字科技手段,并对产品进行补充升级、创新服务,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商业品牌。
4.自然资源丰富
南京玄武老城区紧邻玄武湖公园与钟山风景区,以自然山水、生态绿廊为依托,促进山水格局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但老城区空间内也存在着环境较为脏、乱、旧、破等现象,整体景观风貌受到一定的影响与破坏,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性,城市绿网的建设未完善。
二、南京玄武老城区转型路径
南京玄武老城区作为一个老城在新时代下的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需统筹考虑城市未来的多元化发展,对现有用地进行整合梳理与功能的重新划分,结合产业转型、新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与弱者淘汰,保护并传承老城的历史文化与历史记忆,打造生态宜居、绿色幸福的城市。寻找老城与新时代结合的创新点,以创新、科技、数字化为主要驱动力,注入城市的活力因子,“活化”金陵历史气韵和人文内涵。
以社区为切入点,将商业与历史人文紧密相連,相辅相成。完善社区基层服务等配套设施,引入公园城市的理念,并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雨水花园、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增加公共绿地形成网络分布,使得居民在高密度的老城环境中也能得到生态栖居的生活体验。
三、未来社区的内涵
1.概念
“未来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要素与缩影[3],以人本、科技、生态为主要的设计出发点,探索未来的社区以及未来的生活模式,实现城市与时代共同生长的动态设计。在新时代下,以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支持等多种技术手段,不仅为居民提供智能系统,还更好地处理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构建“未来社区”综合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居民生活与社区的有机结合,从满足居住需求的社区,转变为满足“全生活链”服务需求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4]
2.目标
开放:打造开放式的空间与环境,促进入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型社区;
融合:中西风格的融合、功能的复合,租住适宜的混合型社区;
共享:共享客厅、共享空间、共享服务,营造更多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憩等公共空间,完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便民型社区; 复合: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延续城市原有的肌理,采用多种复合技术与手段规范制度,打造商住功能复合型社区;
立体:车驰地下、人行地上,实现立体化的人车分行机制与顺畅的交通枢纽模式,打造交通安全型社区;
活力:新型产业入驻,引导大众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创新项目的扶持,增加城市社区的活力。
3.功能
营造“功能复合、共享融合”的空间场所,赋予其市井文化、绿色生态的内涵。对服务人群进行分析,玄武老城区现状人群较为多样、人群混杂,涵盖了不同背景、不同学历、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人群;多元化的服务人群,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多样化。
以人为本,关怀老弱病残,完善设施,构建智能融合的智慧社区。引入智慧养老、养护场所,完善无障碍与盲道设施,设立0-3岁幼儿托管场所;利用互联网、云端技术、5G互联网等技术,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网络生活;创建“特色组团的多样共享空间”为人际交往提供停留的场所。
主要功能可总结为八大类: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休闲、运动、商业、创业。根据人群的需求,提出相对应的功能配置,注重艺术化的呈现手法,创建优雅、生动的公共空间,强调空间陈设的需求与功能使用的一致性。[5]
4.空间布局
节约型空间:基于玄武老城区可利用的土地已经临近上限,提出采用节约型空间的布局方式,主要综合开发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对于横向的空间进行串联与完善,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地下空间,进行人车分流并设置公共交通枢纽;以“小街区、密路网”为主要的方向标,有序连接并完善社区内外部交通系统。充分利用产业集群效应,设置特色产业园,分工合作、紧密联系、良性竞争、共同进步。
功能复合型空间:承载了多个场景空间的功能(涵盖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服务等),组合成复合型社区,集成社区5分钟生活圈所需的主要功能,增强土地使用的混合性与弹性,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方式,打造功能混合的空间形式。
文脉传承、延续历史空间:立足南京玄武老城区古色古香的气韵与风貌基底,挖掘金陵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塑造多样化的人文环境和空间界面。与山对话、与水交融,彰显南京山水城市的风貌和特质,展现社区别样的韵律与气质。
绿色、立体生态的空间:采用立体绿化设计,串联社区内的公共绿地、零星的街头绿地、空中绿化、建筑立面绿化,营造宜人的“森林社区”环境[6],串联“建筑一公园一场所”空间、创造共同生态圈。四、未来社区场景的设计
1.未来邻里场景的设计
现阶段玄武老城区邻里的关系,由于一批又一批“新邻居”(指短租的租赁者、年轻的上班族、早出晚归的创业者等人群,与老居民年龄差距大、语言不通、兴趣爱好差异性显著)频繁更新,渐渐呈现邻里关系淡漠化的趋势,邻里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社区不再是“家”,而是趋向于居住的“空壳子”。由此提出未来邻里场景的设计一打造多样化、具有包容性的特色邻里空间,延续玄武老城区地域文脉并提出新的举措、新的发展,创建未来舒适、舒心、舒服的“心灵家园”。
(1)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进行修缮,并引用创新技术、智能化科技,打造开放、共享空间,让更多的居民能够有空间进行活动,并由活动带来邻里之间的交流、交往、交心。
(2)针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生活的不便(大型超市、商城、医院等较远),建立玄武老城区互助邻里生活机构,进行多层级、多形式的邻里服务,共享便民的生活体系。满足居民的生活所需,打造社区级“邻里中心”、“家门口5分钟生活圈”。
(2)玄武老城区现有建筑结构、格局较为老、旧、破、小,老城区域内建筑的分布大多围绕老巷子、老街坊,居住环境较为拥挤。由此进行改造设计、重新规划,以現代的营造手法与方式,打造独具魅力的金陵巷子,用创新思维传承、发展历史文脉,引入社区新文化。
(3)为了缓解玄武老城区邻里关系的淡漠化,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积分机制(服务换积分、积分换服务),制定邻里公约,建立邻里社群、社团的组织机构:鼓励居民主动参与邻里活动、共享资源。
2.未来教育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教育类用地容积率偏低,主要为0.80到1.50之间,其中规划小学14所,中学11所,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存在未覆盖的空白区,老城区内学习氛围营造有待提升。未来教育场景的设计,对学校教育起到补位作用,成为知识流动、智能共享的终身学习平台。
(l)针对玄武老城区学校教育未全方位覆盖问题,提出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社区学习资源,提供网上学习课程,实现在家就能学习;与南京博物院、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展览馆等线下场馆合作,实现在家就能观展。
(2)促进玄武老城区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在玄武老城区内部引进多个共享书吧、24h自动还书架、移动学习室等设施,居民随时随地都可学习。
(3)由于玄武老城区居住人群层次的复杂性,为了完善其“学到老,活到老”的全民学习机制,在老城区内合理分布设置“幸福学堂”教育机构,服务对象为全龄段的居民,为其提供适合年龄的课程。根据年龄的分段,建立分时段分班次的课程安排,提升全民学习的活跃度与参与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兴趣社团的课程与活动,在学习中拉进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3.未来健康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缺乏健身场地的设计,区域内体育用地占地面积仅为1.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2%,且体育设施老旧,器材存在缺失等现象;玄武老城区医疗卫生方面,用地18.16公顷,占城市建设1.77%,医院辐射半径未完全覆盖,医院数量较少,居民去医院较远较不方便。
(1)合理规划并设置玄武老城区室内、室外运动健身场所的位置,保证每个社区都配备室内、室外两种场地。为每个社区配置慢行系统、慢跑绿道,并借助数字化健身、智能互动系统等运动服务设施,给居民提供多种运动的选择性。在玄武老城区内建立各类运动兴趣社团,分区域分时间段、每月定时开展大型活动。 (2)由于玄武老城区人口老年化严重,养老设施等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未完善。针对其问题,为玄武老城区每家每户设计智慧健康评价体系以及电子健康档案,为每个社区配置专门的单元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驿站、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养老机构等,引入南京社会公益组织,便于对玄武老城区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务。对于玄武老城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名医名院“零距离”上门服务、远程诊疗等项目,在社区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满足居民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4.未来创业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服务人群涵盖在此创业、就业的引进人才、工作人员、外籍经商创业人员等,区域内有南京康定科技创业园、新街口科技创业园等,数量较少,分布较为散乱,未形成集群效应。南京正在顺应创新创业的新模式,由此提出未来创业场景的设计一构建“大众创新”的创业时代。
(1)玄武老城区以未来“创客厅”为设计目标,建立玄武创新创业“双创”空间,完善创业者弹性上班作息时间,建立优质、先进、多功能的共享办公空间以及打造玄武老城区特色的服务平台,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第一时间推送创业政策信息,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咨询服务。
(2)玄武老城区由于建设用地临近饱和,空间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设计了区域内创业办公空间的资源共享,降低创业者的成本开销,打造“共享办公+共享服务十人才公寓”三大功能结合的空间模式。
5.未来建筑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建筑风格较为杂乱,空间的处理手法较为破碎,未进行统一合理规划与设计,色彩的提取与元素的应用数量较多,给人视觉造成狭隘拥挤、繁杂混乱的印象。由此提出未来建筑场景的设计,以空间集约、功能复合为主要设计理念,打造艺术、科技以及地域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
(1)玄武老城区设计的建筑装配结构为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建筑的弹性使用,满足居民生活对空间多样化的需求。模块化建筑结构类似于盒子的单元体,利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可以进行组合以及重组,形成收放有致的建筑空间(包括空中绿化阳台、露台),便于居民根据自己的喜欢对建筑内部空间的灵活使用以及修改调整,模块化单元形体丰富,形式独特。
(2)玄武老城区的建筑设计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海绵社区技术、智慧生活系统等数字平台,适应每个居民、每个家庭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完善未来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预留接口,以便于玄武老城区周边区域的未来发展。
6.未来交通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交通网密布,拥有多条地铁线,但是社区内部道路肌理凌乱,老街巷时常拥堵不堪,同时涵盖旧小区的通病一地面停车位不足,夜晚小区内无空车位,导致居民的机动车乱停现象频繁发生;白天送外卖、送快递的非机动车乱放等问题尤其严重。
(1)玄武老城区内街巷较多、路网复杂,需要合理梳理以及内部路网的规划,以“小街区、密路网”的空间形态呈现,由此提出打造玄武老城慢行交通生活圈。人车合理分流,车行地下,人走地上;社区内部进行街道交通管控,对一些学校等地段实行分时间段单向通行。
(2)玄武老城区应用智能化的共享停车系统,提供车位管理、停车引导等功能。玄武老城区由于其土地面积受限制,空间发展不足,合理利用车位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由此提出利用办公商业与居住区的错时停车方式提高车位利用率,建立共享停车机制,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段车位的循环利用。
(3)针对玄武老城区现有的快递等物流问题,每幢建筑设计智能快递柜,以便于物流配送服务;引入快件物流、餐饮配送、垃圾回收等智慧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区一家庭”配送服务,并实施安全管控(物联网追溯配送全过程)。
7.未来低碳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由于建造时间较为久远,与时代脱轨或者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缺乏高新技术的引入,老城区内能源、资源消耗较大、无效的浪费较多。
(1)玄武老城区顺应时代的发展,推进数字化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的共享能源体系,构建社区综合能源系统,搭建综合能源智慧服务、管理平台,让科技引领并完善老城区的更新发展,让居民的生活更为便利。
(2)玄武老城区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并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环保的未来社区。例如,对雨水资源进行过濾处理,用于一般的车辆冲洗、绿化灌溉等循环利用。
8.未来服务场景的设计
玄武老城区的服务管理系统落后,未建立完善的服务机制,陌生人可随意出入社区,甚至有些社区无物业、无门卫的管理;社区内监控设置不合理,监控数量较少,或者监控盲区较多,导致了居民的居住、出行等生活安全未达到合理的保障。由此提出未来服务场景的设计一采用数字化的物业管理机制,引入了优质的社区商业服务系统,建立便民惠民的服务体系。
(1)玄武老城区构建“平台+管家”的智能服务模式,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系统化的物业管控、家政服务、商铺管理、预约上门、租户管理等平台服务。
(2)玄武老城区针对社区的紧急与安全状况,完善社区消防,建立预警预防系统以及应急机制。打造无盲区的监控管理,防控社区的每个角落;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便于安保人员对居民的管理。
(3)玄武老城区引入优质、舒适的生活服务,发展社区区域化的商业经济,设置邻里中心(涵盖超市、菜场、银行、快递、餐饮、洗衣、美容美发、医药零售、文化用品、家电维修等必备功能)。
结语
顺应未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玄武老城区的调研与分析,以社区为切入点,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出“未来社区”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创新模式,融合多层次、多方位、多风格、多功能的未来建设。从老、旧、破的空间中提炼生活的韵味,立足于老城老街的地域风貌,传承地域文化,营造秀美雅致的山水城市空间。提供多样复合的社区空间,满足全年龄段的需求,实现全民美好生活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王兆伟.多因子视角下的老城区存量改造用地开发强度研究[D].东南大学,2017: 23-25
[2]黄健.《社区学习共同体》:未来社区诗意栖居的一种新路径[J]当代继续教育,2020,38 (02) 56-60
[3]严灿璨.空巢老人生活辅具需求分析与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 (19) 13-15
[4]文捷.构建智慧城市的“新细胞”:“未来社区”[N]中国建设报,2020-05-29 (007)
[5]刘鹏.新媒体语境下城市旅游形象标志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 (17) 51-53
[6]姜霄,土艳敏,王以华.城市智慧出行求助服务设计中用户控制感研究——以杭州为例[J]设计,2019,32(24)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