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可简介:
“例外”品牌设计总监
1994年“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得主
1995年中国首届十佳设计师之一
2002年品牌“例外”应邀参加“2002年巴黎成衣展”
2007年品牌“无用”应邀参加2007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
2008年7月品牌“无用”应邀参加2008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
提到马可,我们会提起“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马可,不随波逐流,她总是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潮流;不断打破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将梦想转化为现实。就像她的服装品牌一样,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独特。
就在上个月,马可受到高级时装公会之邀,于巴黎高级时装周做压轴演出,成为第一位有此殊荣的中国设计师。
马可的例外,大家的意外
一直盛传设计师马可是个很难采访到的人,却又在这两年红得厉害。低调却又不断被追逐,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遇见马可的时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例外:
第一个例外,是马可的名气。只参加过一次大赛,拿了大奖,随即“隐退江湖”,埋头把自己的品牌做出名气。
第二个例外,是在国内往往要么是设计师比品牌红,要么是品牌有名,设计师不为人知,而马可是本人和她的品牌一样有名气。
第三个例外,是见到马可时的意料之外,在服装设计师们纷纷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她是设计师的今天,马可穿着一件简单的棉质休闲衫,一条宽松的休闲长裙,简简单单的,像个学生。
马可不像John Galliano,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一个不善言辞、敏感羞涩却带着几分执拗倔强的小女子,既不爱作秀亦不爱高跟鞋,同时执拗地坚持不在媒体上曝光个人形象。她游离于为她赢来财富的时尚圈之外。很多人喜欢她赋予服装的特殊品质,在风水轮流转的时尚圈里,马可始终是一个例外,例外地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几年前发现马可的作品,就像邂逅一场艳遇,因为她的美并不是让人惊艳的美,她的美在骨子里,在她对传统意义美的反动里。看不到太多花哨、艳俗的东西,线条简洁流畅,装饰较少。在相对单调冷淡的色系中创造出花样百出的时尚,这,是马可的本事。
去年2月,马可受邀第一次参加了2007年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我们看到了那些传统手工刺绣,通过在阳光下暴晒而装饰过的,或是在沸腾的水中洗煮过的裙装,马可的设计理念在这次主题为土地的展览中显露无余。几乎所有的衣物都采取了超码、做旧的处理,絮乱的缠绕和粗糙的缝制仿佛下定决心和现代文明对抗。
2008年7月3日,马可与她设计的服装品牌“无用”再次亮相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
“无用”在本届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最后一日亮相。马可为七月三日的演出,花费一年半的准备时间,前半年在构思,经过七八个月的纯手工创作,并邀请纽约知名华人编舞家沈伟,编导出这一场独树一格的演出。
马可透过演出,传递出不同于时尚中人的声音──她重新定义奢侈,以“奢侈的清贫”为秀命名。她说,“清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积极作用最终创立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主动叛离和节制物欲,追求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行为。它包含着最低限度地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著于一切世俗的欲望,如权利、利益、名誉等;以上诸项均源于自身的主动选择,而非出于被动或无力改变现状。 当今的世界,奢侈已不再奢侈,却有清贫最为奢侈。”
这样的理念反应在马可的服装设计上,是纯粹手工与天然的制程,是传统技术的延续与活化,她透过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邀请人们抛开消费的态度,珍惜手工之物的稀有性与感情。同时,她对于设计师的身份提出三种责任:生态的、道德的、文化传承的,避免在制程中危害环境、主动担任社会良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创造力令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秀后,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Didier Grumbach 在现场表示,高级时装周就是要让设计师发挥在其他地方所无法达到的创意,对于像马可这样具有实验性且反省性强烈的作品,它是最好的舞台,做出了对马可最佳的赞美。
人如服装,简单而质朴
一提到什么样的女人是美丽的,惯常思维就是温柔。其实女性的美并不只有温柔。马可说,“她欣赏比较自信、独立的女性。现代女性不需要依赖于男性而生活,不需要做出小鸟依人的样子”。
一个女人,即使她们的身材不完美,比如胳膊略肥、腿粗……也不必掩饰,马可并不把这定义为缺点,她认为现代女性渴望与众不同的特质,是现代女性与以往的最大区别,也是一大进步。“在国外的时候,美丽是有自己的特点,她们因为这些特点而与众不同。如果人人都是标准身材,就找不到自己了,自己便成了一个模子。”
对于着装,马可并不太讲究,“我一半衣服穿自己设计的,一半在国外买自己喜欢的设计师的作品,不一定要名牌。我可以去判断一件衣服的好坏,不需要依赖品牌的知名度去辨别。我把服装看得很重很重,可以说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我把自己百分七八十的精力投入进去。而另一方面,我又不看重服装,它只是一种外表,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实。服装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能与人的精神完全地画上等号。如果重视起来,就要做头发、化妆、配搭首饰等。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而在非工作时间则充分利用来补充自己的大脑,去看看书,晒晒太阳,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服装上,节省时间来充实自己。不在特定场合时,平时都穿着简单,只要舒适就可以了。一条牛仔裤,一件小T恤就可以了。我不作秀,也不秀自己。”
服装设计师不是演员
马可告诉记者,1994年的“兄弟杯”是她唯一的一次参赛,在此之后,马可就将自己“隐没”了。“时装设计比赛中获奖、时装秀这样比较高端的场合,比较多出头露脸的机会,可以扩大知名度。而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走偏。设计师毕竟还是要回归到设计上。设计师不是当明星,不同于演员。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所崇拜的一些国外设计师就是这样,他们默默耕耘几十年,保持低调。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不会太累。”
虽然马可不再主动抛头露面了,可想起设计师,人们总是要想起她。“新浪搞了个全国十佳设计师的评选,我去上海参加颁奖典礼的时候跟其他设计师聊起来,我们都认为设计师最终要以品牌来说话,要能在市场站住脚,为市场所接受。作了些轰动的秀,却没有后期的延续,就像昙花一现。”
而目前许多年轻设计师搏命参赛的浮躁,也与企业有关。“现在一些国内服装企业的领导不是专业人士,他们没法辨别设计的好坏,只好看一个设计师是否获奖。这也使得设计师拼命参赛。而在国外艺术普及率高,整体审美水平高于国内,他们不需要通过获奖来判断一个设计师的好坏。”
马可说她希望能做一个实力派的设计师,“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最后做得怎样,无论行内、行外、顾客群,都会有公正的评价。”
拒绝无意义的华丽与消费欲望,以“自求简朴”的生活态度,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她屏弃时尚工业追求流行的快速更替,她追求的,毋宁是更无时间性、因而具有永恒性的价值──这就是马可近几年一以贯之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CITYIN :为什么把自己的品牌定义为“例外”和“无用”这样的名称?
马可:1996年创立“例外”的时候,发现人们的审美观不是求同而是求异,于是就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是反流行的,反大众的。至于“无用”,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CITYIN :为什么您一直不喜欢媒体拍照,而且专访也很少做?
马可: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偏,设计师不需要炒作,主要工作在服装设计上。设计师不是明星,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所崇拜的一些国外设计师就是这样,他们默默耕耘几十年,保持低调。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不会太累。
CITYIN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你设计的衣服只有一部分人可以驾驭?
马可:我的剪裁比例,是按照唯美的视觉效果设计的。你可能觉得几片布以超出常理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挂在那儿像一件未曾完成的,其实它那未完成的另一半是要穿衣服的人去完成的。因此穿“例外”需要一种特殊的气质,是内心的自由,是骨子里的一点离经叛道。富家女未必穿得了,那会泄露她的无趣;乖乖女穿不了,那只会反衬出她的苍白;不学无术的女人也不能穿,那只会带给她羞辱。例外只属于那些自信的、内心自由的聪明女人。
CITYIN :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在你生命中是怎样的位置?
马可 :它是我的全部,是我的事业,我的青春,我的付出,也是我自我修炼的一个媒介。我一直觉得,不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只是我修炼的一种方式,作为服装设计师不可能一直停在浪尖上,总要有退下来的时候,让新人出现。重要的是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我的内心会很纯净,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
CITYIN :如何看待自己服装设计师的身份?
马可: 我对服装和设计师身份的认识来自于我对世界和生命价值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并成为我创作巨大而持久的动力,我深信正是这些对生命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令我变得不再平庸。创作对于我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踏踏实实地持续走在这条路上永远比达到某一目标更重要,我愿意在这种主动选择的创造最为本质、最为简朴的生活中追求最为奢侈、富足的精神世界。
“例外”品牌设计总监
1994年“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金奖得主
1995年中国首届十佳设计师之一
2002年品牌“例外”应邀参加“2002年巴黎成衣展”
2007年品牌“无用”应邀参加2007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
2008年7月品牌“无用”应邀参加2008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
提到马可,我们会提起“例外EXCEPTION de MIXMIND”,马可,不随波逐流,她总是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潮流;不断打破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将梦想转化为现实。就像她的服装品牌一样,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独特。
就在上个月,马可受到高级时装公会之邀,于巴黎高级时装周做压轴演出,成为第一位有此殊荣的中国设计师。
马可的例外,大家的意外
一直盛传设计师马可是个很难采访到的人,却又在这两年红得厉害。低调却又不断被追逐,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遇见马可的时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例外:
第一个例外,是马可的名气。只参加过一次大赛,拿了大奖,随即“隐退江湖”,埋头把自己的品牌做出名气。
第二个例外,是在国内往往要么是设计师比品牌红,要么是品牌有名,设计师不为人知,而马可是本人和她的品牌一样有名气。
第三个例外,是见到马可时的意料之外,在服装设计师们纷纷把自己打扮得生怕人家看不出她是设计师的今天,马可穿着一件简单的棉质休闲衫,一条宽松的休闲长裙,简简单单的,像个学生。
马可不像John Galliano,她只是一个小女子,一个不善言辞、敏感羞涩却带着几分执拗倔强的小女子,既不爱作秀亦不爱高跟鞋,同时执拗地坚持不在媒体上曝光个人形象。她游离于为她赢来财富的时尚圈之外。很多人喜欢她赋予服装的特殊品质,在风水轮流转的时尚圈里,马可始终是一个例外,例外地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几年前发现马可的作品,就像邂逅一场艳遇,因为她的美并不是让人惊艳的美,她的美在骨子里,在她对传统意义美的反动里。看不到太多花哨、艳俗的东西,线条简洁流畅,装饰较少。在相对单调冷淡的色系中创造出花样百出的时尚,这,是马可的本事。
去年2月,马可受邀第一次参加了2007年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发布会。我们看到了那些传统手工刺绣,通过在阳光下暴晒而装饰过的,或是在沸腾的水中洗煮过的裙装,马可的设计理念在这次主题为土地的展览中显露无余。几乎所有的衣物都采取了超码、做旧的处理,絮乱的缠绕和粗糙的缝制仿佛下定决心和现代文明对抗。
2008年7月3日,马可与她设计的服装品牌“无用”再次亮相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
“无用”在本届巴黎秋冬高级时装周最后一日亮相。马可为七月三日的演出,花费一年半的准备时间,前半年在构思,经过七八个月的纯手工创作,并邀请纽约知名华人编舞家沈伟,编导出这一场独树一格的演出。
马可透过演出,传递出不同于时尚中人的声音──她重新定义奢侈,以“奢侈的清贫”为秀命名。她说,“清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穷,而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意志的积极作用最终创立的简单朴实的生活形态,是对物质世界的一种主动叛离和节制物欲,追求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行为。它包含着最低限度地对物质的占有;最为充实和自由的精神生活;不执著于一切世俗的欲望,如权利、利益、名誉等;以上诸项均源于自身的主动选择,而非出于被动或无力改变现状。 当今的世界,奢侈已不再奢侈,却有清贫最为奢侈。”
这样的理念反应在马可的服装设计上,是纯粹手工与天然的制程,是传统技术的延续与活化,她透过自己亲手缝制的衣服,邀请人们抛开消费的态度,珍惜手工之物的稀有性与感情。同时,她对于设计师的身份提出三种责任:生态的、道德的、文化传承的,避免在制程中危害环境、主动担任社会良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创造力令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秀后,法国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Didier Grumbach 在现场表示,高级时装周就是要让设计师发挥在其他地方所无法达到的创意,对于像马可这样具有实验性且反省性强烈的作品,它是最好的舞台,做出了对马可最佳的赞美。
人如服装,简单而质朴
一提到什么样的女人是美丽的,惯常思维就是温柔。其实女性的美并不只有温柔。马可说,“她欣赏比较自信、独立的女性。现代女性不需要依赖于男性而生活,不需要做出小鸟依人的样子”。
一个女人,即使她们的身材不完美,比如胳膊略肥、腿粗……也不必掩饰,马可并不把这定义为缺点,她认为现代女性渴望与众不同的特质,是现代女性与以往的最大区别,也是一大进步。“在国外的时候,美丽是有自己的特点,她们因为这些特点而与众不同。如果人人都是标准身材,就找不到自己了,自己便成了一个模子。”
对于着装,马可并不太讲究,“我一半衣服穿自己设计的,一半在国外买自己喜欢的设计师的作品,不一定要名牌。我可以去判断一件衣服的好坏,不需要依赖品牌的知名度去辨别。我把服装看得很重很重,可以说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我把自己百分七八十的精力投入进去。而另一方面,我又不看重服装,它只是一种外表,而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实。服装只是外在的东西,并不能与人的精神完全地画上等号。如果重视起来,就要做头发、化妆、配搭首饰等。我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而在非工作时间则充分利用来补充自己的大脑,去看看书,晒晒太阳,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服装上,节省时间来充实自己。不在特定场合时,平时都穿着简单,只要舒适就可以了。一条牛仔裤,一件小T恤就可以了。我不作秀,也不秀自己。”
服装设计师不是演员
马可告诉记者,1994年的“兄弟杯”是她唯一的一次参赛,在此之后,马可就将自己“隐没”了。“时装设计比赛中获奖、时装秀这样比较高端的场合,比较多出头露脸的机会,可以扩大知名度。而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走偏。设计师毕竟还是要回归到设计上。设计师不是当明星,不同于演员。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所崇拜的一些国外设计师就是这样,他们默默耕耘几十年,保持低调。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不会太累。”
虽然马可不再主动抛头露面了,可想起设计师,人们总是要想起她。“新浪搞了个全国十佳设计师的评选,我去上海参加颁奖典礼的时候跟其他设计师聊起来,我们都认为设计师最终要以品牌来说话,要能在市场站住脚,为市场所接受。作了些轰动的秀,却没有后期的延续,就像昙花一现。”
而目前许多年轻设计师搏命参赛的浮躁,也与企业有关。“现在一些国内服装企业的领导不是专业人士,他们没法辨别设计的好坏,只好看一个设计师是否获奖。这也使得设计师拼命参赛。而在国外艺术普及率高,整体审美水平高于国内,他们不需要通过获奖来判断一个设计师的好坏。”
马可说她希望能做一个实力派的设计师,“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最后做得怎样,无论行内、行外、顾客群,都会有公正的评价。”
拒绝无意义的华丽与消费欲望,以“自求简朴”的生活态度,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她屏弃时尚工业追求流行的快速更替,她追求的,毋宁是更无时间性、因而具有永恒性的价值──这就是马可近几年一以贯之的生活与创作态度。
CITYIN :为什么把自己的品牌定义为“例外”和“无用”这样的名称?
马可:1996年创立“例外”的时候,发现人们的审美观不是求同而是求异,于是就想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设计,是反流行的,反大众的。至于“无用”,所有人都在追求有用,是否有用甚至已成为我们做事的前提,但眼前的有用和未来的价值往往不同,我想把人们眼中无用的东西变得有用,我想人们不再以是否有用作为取舍的原则。
CITYIN :为什么您一直不喜欢媒体拍照,而且专访也很少做?
马可: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走偏,设计师不需要炒作,主要工作在服装设计上。设计师不是明星,应该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我所崇拜的一些国外设计师就是这样,他们默默耕耘几十年,保持低调。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自己,不会太累。
CITYIN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你设计的衣服只有一部分人可以驾驭?
马可:我的剪裁比例,是按照唯美的视觉效果设计的。你可能觉得几片布以超出常理的方式拼接在一起,挂在那儿像一件未曾完成的,其实它那未完成的另一半是要穿衣服的人去完成的。因此穿“例外”需要一种特殊的气质,是内心的自由,是骨子里的一点离经叛道。富家女未必穿得了,那会泄露她的无趣;乖乖女穿不了,那只会反衬出她的苍白;不学无术的女人也不能穿,那只会带给她羞辱。例外只属于那些自信的、内心自由的聪明女人。
CITYIN :服装设计师这个职业,在你生命中是怎样的位置?
马可 :它是我的全部,是我的事业,我的青春,我的付出,也是我自我修炼的一个媒介。我一直觉得,不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只是我修炼的一种方式,作为服装设计师不可能一直停在浪尖上,总要有退下来的时候,让新人出现。重要的是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我的内心会很纯净,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
CITYIN :如何看待自己服装设计师的身份?
马可: 我对服装和设计师身份的认识来自于我对世界和生命价值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并成为我创作巨大而持久的动力,我深信正是这些对生命意义与精神价值的追求令我变得不再平庸。创作对于我是一条漫长的修行之路,踏踏实实地持续走在这条路上永远比达到某一目标更重要,我愿意在这种主动选择的创造最为本质、最为简朴的生活中追求最为奢侈、富足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