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堂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给数学找个“原型”,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课堂生活数学教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空间或哪一段时间里没有数与形的存在呢?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会有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以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与习惯。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那么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呢,我在上北师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课时,我试探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自己一个人上街买过菜吗?学生摇摇头说:“没有!”有的说:“我只有跟爸妈去超市买过菜。”于是我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当一回‘小当家’呢?”学生们的兴致来了,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昂,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当家学要考虑些什么?小组代表回答是:买东西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不要浪费。我十分满意地点点头,说:“那么我们分小组进行‘我们来当家’活动吧。同学们手中有100元的钞票,请你为家里准备一顿晚餐,你会怎样买呢?买好后你能算出用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吗?并记下你的算法。”对于刚刚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不仅要算买东西用去的钱,还要算出“找回多少钱”,难度是大了些,但我还是想让学生试试,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尝试、体会算法。结果,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很快想出了各种不同的购物方法,还清楚的用算式表达用钱的情况。
生1:“我喜欢吃鸡肉,我妈妈炒的虾仁‘炒蛋‘很好吃,我也喜欢吃,所以,我买一只鸡,一棵白菜,一袋虾仁,一斤肉,用去:28 3 32 12=75(元),还剩:100-75=25(元)。”
生2:“我哥哥今天回来,他喜欢吃鱼,我买一只鸡,一斤肉,一条鱼还有还有一袋香菇和一课白菜。用去:18 28 12 8 3=69(元)还剩:100-69=31(元)。”
生3:“我爸爸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喜欢喜欢鸭,正好家里的酱油用完了,所以,我准备买一只鸭,一袋罗卜,一瓶酱油。用去:23 4 5=32(元),还剩:100-32=68(元)。”
生4:“我们全家都喜欢吃水果,所以菜买少些,我买一袋苹果,一个哈密瓜,一棵白菜和一条鱼。用去:20 25 3 19=67(元),還剩:100-67=33(元)。”
生5:“上次妈妈包的饺子很好吃,妈妈还教我包饺子了,今晚我想自己包饺子吃。所以,我买一袋香菇,一袋肉,一把韭菜,一袋虾米。用去:18 17 2 32=69(元),还剩:100-69(元)。”
生6:“妈妈昨天买了很多菜,还没吃完呢,我买一点水果就可以了,我只买5斤桃子,用去9元,还剩:100-9=91(元)。”
生7:“我家只有爸爸有工作,妈妈在家做家务,所以我要买便宜一点的菜,少用些钱。我买一斤肉,一袋罗卜,一棵白菜。用去:12 5 3=20(元),还剩;100-20=80。”
……
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时,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我想象的强得多,他们不仅会合理计划,还能够想到别人,还会帮家里“省钱”,有节俭的意识。对多买的东西懂得放在冰箱里保存,同时,当他们把用去的钱和找回的钱列成算式时,自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少学生告诉我,“刘老师,我发现,买东西的钱越多,剩下的钱越少。”于是,我表扬了这些爱动脑筋,细心观察的孩子。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时,有的学生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因为都是100元减去用去的钱。”他们不仅知道“其然”,还知道“所以然”,我笑了,同学们也开心地笑了。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看来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整节课显得十分轻松,现在看来课前的担心是有点多余。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非常投入。是什么原因能让一年级的学生会解决这么难的问题,会顺利计算两步以上的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题呢?毫无疑问,是来自于生活的问题把学生们仅仅地吸引了,他们急于想去探索、去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实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目标。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小学教学研究.
[3]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册).
【关键词】课堂生活数学教学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堂。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空间或哪一段时间里没有数与形的存在呢?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中,也会有充满数学因素的内容。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以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与习惯。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成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动力。那么如何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呢,我在上北师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今天我当家”这课时,我试探地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自己一个人上街买过菜吗?学生摇摇头说:“没有!”有的说:“我只有跟爸妈去超市买过菜。”于是我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当一回‘小当家’呢?”学生们的兴致来了,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昂,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当家学要考虑些什么?小组代表回答是:买东西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不要浪费。我十分满意地点点头,说:“那么我们分小组进行‘我们来当家’活动吧。同学们手中有100元的钞票,请你为家里准备一顿晚餐,你会怎样买呢?买好后你能算出用去多少钱?还剩多少钱吗?并记下你的算法。”对于刚刚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不仅要算买东西用去的钱,还要算出“找回多少钱”,难度是大了些,但我还是想让学生试试,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尝试、体会算法。结果,学生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很快想出了各种不同的购物方法,还清楚的用算式表达用钱的情况。
生1:“我喜欢吃鸡肉,我妈妈炒的虾仁‘炒蛋‘很好吃,我也喜欢吃,所以,我买一只鸡,一棵白菜,一袋虾仁,一斤肉,用去:28 3 32 12=75(元),还剩:100-75=25(元)。”
生2:“我哥哥今天回来,他喜欢吃鱼,我买一只鸡,一斤肉,一条鱼还有还有一袋香菇和一课白菜。用去:18 28 12 8 3=69(元)还剩:100-69=31(元)。”
生3:“我爸爸今天晚上不回来吃饭了,奶奶喜欢喜欢鸭,正好家里的酱油用完了,所以,我准备买一只鸭,一袋罗卜,一瓶酱油。用去:23 4 5=32(元),还剩:100-32=68(元)。”
生4:“我们全家都喜欢吃水果,所以菜买少些,我买一袋苹果,一个哈密瓜,一棵白菜和一条鱼。用去:20 25 3 19=67(元),還剩:100-67=33(元)。”
生5:“上次妈妈包的饺子很好吃,妈妈还教我包饺子了,今晚我想自己包饺子吃。所以,我买一袋香菇,一袋肉,一把韭菜,一袋虾米。用去:18 17 2 32=69(元),还剩:100-69(元)。”
生6:“妈妈昨天买了很多菜,还没吃完呢,我买一点水果就可以了,我只买5斤桃子,用去9元,还剩:100-9=91(元)。”
生7:“我家只有爸爸有工作,妈妈在家做家务,所以我要买便宜一点的菜,少用些钱。我买一斤肉,一袋罗卜,一棵白菜。用去:12 5 3=20(元),还剩;100-20=80。”
……
我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时,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我想象的强得多,他们不仅会合理计划,还能够想到别人,还会帮家里“省钱”,有节俭的意识。对多买的东西懂得放在冰箱里保存,同时,当他们把用去的钱和找回的钱列成算式时,自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不少学生告诉我,“刘老师,我发现,买东西的钱越多,剩下的钱越少。”于是,我表扬了这些爱动脑筋,细心观察的孩子。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这时,有的学生眼睛一亮,兴奋地说:“因为都是100元减去用去的钱。”他们不仅知道“其然”,还知道“所以然”,我笑了,同学们也开心地笑了。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撞出了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整个学习过程始终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看来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人们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整节课显得十分轻松,现在看来课前的担心是有点多余。从孩子们的表现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非常投入。是什么原因能让一年级的学生会解决这么难的问题,会顺利计算两步以上的加减混合运算应用题呢?毫无疑问,是来自于生活的问题把学生们仅仅地吸引了,他们急于想去探索、去解决,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真正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而且能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实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的目标。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只有把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数学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
[2]小学教学研究.
[3]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