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通常是教师用于检查和衡量学生上课听讲效果和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2016年黔南州基础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小学数学分层作业实践与研究》,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探究小学数学中如何分层次布置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生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途径。传统的作业布置多为“拿来主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全实行一刀切,采取单一、机械、呆板的计算、抄写、背诵、练习等,已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优等生“吃不饱”而逐渐忽视学习,学困生“吃不消”。一到高年级恐惧学习数学,抄袭作业现象实有出现。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呢?
一、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一到高年级,数学学习感到吃力的人逐渐增多,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这些问题是需要我們引起关注并切实需要解决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乐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因此,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故而分层次布置作业就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有效性。
二、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实践策略
1.对作业对象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实施动态管理,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的变化,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优等生是班里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潜力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学困生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依据每单元学习目标的不同,可以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对于优等学生,作业应实行实践与书面相结合,加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学困生应识记基本定理概念,同时背诵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公式等,掌握基本的例题式习题。中等学生应加大基础知识的巩固,补充难度低一点的文字型试题进行训练,适当引导完成实践性题目。学生作业内容不同,但对于完成作业的每个学生来说,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作业难度进行分层。以优等生的作业为基准,适当减少中等生难度大的题,用难度中等的题来补足作业量,大量减少学困生难度大的题,用容易的非常基础的题来补足作业量。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基础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并尽量做到各层次学生作业总量相同。例如优等生作业侧重于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的作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大知识延伸类型题目的训练,让他们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或讲解作业;学困生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如完成练习册中的部分题目,让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长、学有所乐,逐步积累,稳中求升;中等生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有选择性的写作业,开放性、自主性更强一些。
三、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优越性
首先分层次布置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应付了事及相互抄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作业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次分层次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均有收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是很有效的。再次分层次布置作业,优等学生面对强手也不象过去那么大意了,过去那种盲目自满、高傲的优越感打消了,因为稍有不慎,便同样有被降级的危险,这样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中等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改变了过去那种“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学困生也觉得被重视起来,不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主动学习的倾向。
总之,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了过去那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的良好学习风气,也使得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了空间,挖掘了思维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云燕.新课程热点问题探究与校本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王蔷,张连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生巩固、理解、掌握和深化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的途径。传统的作业布置多为“拿来主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完全实行一刀切,采取单一、机械、呆板的计算、抄写、背诵、练习等,已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优等生“吃不饱”而逐渐忽视学习,学困生“吃不消”。一到高年级恐惧学习数学,抄袭作业现象实有出现。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分层次作业布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呢?
一、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现实意义
小学生一到高年级,数学学习感到吃力的人逐渐增多,从而造成“两极”分化现象。这些问题是需要我們引起关注并切实需要解决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有效地、乐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兴趣各不相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因此,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故而分层次布置作业就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作业模式,增加了作业的有效性。
二、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实践策略
1.对作业对象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实施动态管理,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的变化,适时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调整。优等生是班里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潜力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学困生为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各方面都相对较差的学生。各层次的人数根据班级情况而定,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依据每单元学习目标的不同,可以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对于优等学生,作业应实行实践与书面相结合,加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学困生应识记基本定理概念,同时背诵课本上重要的知识点,公式等,掌握基本的例题式习题。中等学生应加大基础知识的巩固,补充难度低一点的文字型试题进行训练,适当引导完成实践性题目。学生作业内容不同,但对于完成作业的每个学生来说,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作业难度进行分层。以优等生的作业为基准,适当减少中等生难度大的题,用难度中等的题来补足作业量,大量减少学困生难度大的题,用容易的非常基础的题来补足作业量。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基础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并尽量做到各层次学生作业总量相同。例如优等生作业侧重于动手动脑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的作业,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大知识延伸类型题目的训练,让他们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互动或讲解作业;学困生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如完成练习册中的部分题目,让此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学有所长、学有所乐,逐步积累,稳中求升;中等生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有选择性的写作业,开放性、自主性更强一些。
三、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的优越性
首先分层次布置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应付了事及相互抄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从而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作业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次分层次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均有收获,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是很有效的。再次分层次布置作业,优等学生面对强手也不象过去那么大意了,过去那种盲目自满、高傲的优越感打消了,因为稍有不慎,便同样有被降级的危险,这样就把压力变成了动力。中等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涨,改变了过去那种“要我学”的被动局面。学困生也觉得被重视起来,不再是被人遗忘的角落,对数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积极主动学习的倾向。
总之,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了过去那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的良好学习风气,也使得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了空间,挖掘了思维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云燕.新课程热点问题探究与校本学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王蔷,张连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