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高校MBA企业全球化课程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国内企业全球化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了及时增设相关课程;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校企合作拓展课外学习基地;引进国外师资与建立多元化指标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外MBA教育;企业全球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企业国际化经营趋势如火如荼。一方面,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价值链全球定位,冗杂繁重的跨国经营管理急需能够胜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国外市场与机会,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又使得积极追求全球化的国内企业危机四伏。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国际化人才迫在眉睫。为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MBA企业全球化课程逐渐兴起,但总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外高校MBA企业全球化课程的现状
(一)国外课程教育特色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的业务在全球迅速蔓延。传统MBA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外许多名校都开始反思。在哈佛大学带动下,国外商学院即开始调整MBA教学大纲,使MBA教学更趋于全球化、市场化、实用性与跨领域。很多名校先后开设国际商务硕士及国际化相关课程,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20年来因将国际商务作为主要课程而闻名。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Dartmouth College Tuck School of Business)更是以培养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战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极具国际化特色,开设了多门企业国际化课程,并设有国际商务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实用性强、与商业运作紧密联系的研究服务于MBA教学。
(二)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目前,国外MBA教学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哈佛模式,注重案例教学与实战能力培养;另一种是芝加哥模式,注重理论研究与软能力培养。但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上发挥各学校的教学特色。企业国际化课程虽然在不同的商学院有不同的课程名称,但都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领导力、跨文化交流及处理复杂国际事务能力的企业全球化经营人才。在学制安排上,美国等商学院大多是两年制,第一年开设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开设选修课及课外实践项目。英国等商学院采用欧洲模式,学制大多为一年。企业全球化课程一般都属于选修课程,方便学员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该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的全球视野、团队协作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及对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在充分认识全球商务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员的商业运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师资配备
国外MBA教学多为小班教学,以欧美为例,名校师生比例大多控制在1:5至1:10之间,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互动成为可能。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教师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课堂教学不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科研人员,又不乏大量具有名企工作经历的企业高管与知名校友。同时,为提高学员对全球文化的感知度,一般将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与技能的学员分在一起,组成一个全球学习小组,充分营造全球化的氛围,便于将全球文化渗透到企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国际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员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此外,在第二学年为培养学员全球学习经历,国外名校为学员提供量身定制灵活多样的全球学习经历,学员可以参加学校提供的涵盖多国多企业的交换项目,体验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环境与企业经营运作之道。
二、国内MBA企业全球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国际化课程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国内知名院校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独立性,核心课程涉及企业全球化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院校选择将其分散在选修课程的部分章节,如企业管理运营的国际管理运营章节,或是侧重企业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如领导力、跨文化管理,未将企业全球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次,在企业全球化课程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学员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多流于形式,不仅缺乏本土教学建立,也缺乏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员分析能力及决策技能的培养。
再次,国外MBA任课教师多为在咨询公司或企业任职的博士,拥有较多研究成果和实战经历,对当代商务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全球化课程的教师队伍主要为多年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虽然各大院校已经开始重视“教授+企业家”的授课模式,但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进一步引进企业家入校授课,同时改善教师的选拔评价机制。
最后,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够,也不够注重学员的开放性思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平时成绩的核算也流于形式,未能够按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及贡献度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在一定程度了弱化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学员在案例分析或实战模拟中积极展现自我的愿望,未能充分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
三、国内MBA企业全球化课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及时增设企业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MBA課程设置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及时做出调整。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所面临的挑战,国内MBA教学应及时增设企业全球化课程,全方位培养学员的国际化商务能力。一方面在核心课程设置中增设企业全球化课程,增加课程独立性;另一方面,在选修课程中开设财务、运营及管理类等课程,强化课程配套体系,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扩张、全球化运营、全球化组织创新能力。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
国内外一流MBA院校均十分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国内院校也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的战略,主动寻求与众多国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到国外参观教学、邀请优秀教师来华讲学、组织学院参加国外学校夏令营、参与企业项目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国内院校应始终秉承国际办学与教学的理念,努力走出国门,用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教学优势增强国际交流的主动性。
(三)校企合作以拓展课外学习基地
国内MBA教学普遍侧重理论教学,对学员的实践经验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不足。培养真正的企业全球化人才急需高校、企业与政府联合办学。在政府强力的财政支持与人才激励机制下,鼓励企业出资参与高校学科建设与实验基地建设。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全球化人才的自由流动,方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全球化人员的理论素养与高校企业全球化人才的实战经验。同时,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为企业国际化课程学习营造浓郁的跨国文化氛围。
(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及企业高管
目前国内高校的MBA教师大多来源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人员,时间能力相对不足,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MBA教学中有必要顺应政府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从国内外引进大量优秀的资深教师与企业国际化精英人士,丰富高校师资队伍,直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企业国际化教学能力。同时,应引入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在全面评估教师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实施信息技术与整合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指标评价体系
以往国内高校对MBA学员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学科成绩+论文+社会实践”的方式,学术性过强,而对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难以评估。今后对MBA学员的考核应侧重于集开放性思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逐步弱化学科成绩及毕业论文的比重,进一步强化企业案例分析、海外实习经历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比重,在多元化指标评价体系中切实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民利.英国MBA教育对我国MBA教育的几点启示[J].高教论坛,2007,(04).
[2] 李宏.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特色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7).
[3] 白君贵.MBA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的探索[J].学理论,2010,(25).
[4] 马凯.推动我国MBA教育更好更快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11-4.
关键字:中外MBA教育;企业全球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企业国际化经营趋势如火如荼。一方面,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价值链全球定位,冗杂繁重的跨国经营管理急需能够胜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求国外市场与机会,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人才又使得积极追求全球化的国内企业危机四伏。由此,培养一批优秀的企业国际化人才迫在眉睫。为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MBA企业全球化课程逐渐兴起,但总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国外高校MBA企业全球化课程的现状
(一)国外课程教育特色及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跨国公司的业务在全球迅速蔓延。传统MBA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国外许多名校都开始反思。在哈佛大学带动下,国外商学院即开始调整MBA教学大纲,使MBA教学更趋于全球化、市场化、实用性与跨领域。很多名校先后开设国际商务硕士及国际化相关课程,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20年来因将国际商务作为主要课程而闻名。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Dartmouth College Tuck School of Business)更是以培养企业国际化经营实战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极具国际化特色,开设了多门企业国际化课程,并设有国际商务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实用性强、与商业运作紧密联系的研究服务于MBA教学。
(二)课程培养目标与内容设置
目前,国外MBA教学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哈佛模式,注重案例教学与实战能力培养;另一种是芝加哥模式,注重理论研究与软能力培养。但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校都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基础上发挥各学校的教学特色。企业国际化课程虽然在不同的商学院有不同的课程名称,但都旨在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领导力、跨文化交流及处理复杂国际事务能力的企业全球化经营人才。在学制安排上,美国等商学院大多是两年制,第一年开设公共基础课,第二年开设选修课及课外实践项目。英国等商学院采用欧洲模式,学制大多为一年。企业全球化课程一般都属于选修课程,方便学员根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该课程旨在培养学员的全球视野、团队协作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及对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在充分认识全球商务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学员的商业运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师资配备
国外MBA教学多为小班教学,以欧美为例,名校师生比例大多控制在1:5至1:10之间,使老师和学生之间及时有效的互动成为可能。学员来自世界各地,教师均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课堂教学不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科研人员,又不乏大量具有名企工作经历的企业高管与知名校友。同时,为提高学员对全球文化的感知度,一般将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与技能的学员分在一起,组成一个全球学习小组,充分营造全球化的氛围,便于将全球文化渗透到企业国际化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企业国际化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员处理复杂国际事务的能力。此外,在第二学年为培养学员全球学习经历,国外名校为学员提供量身定制灵活多样的全球学习经历,学员可以参加学校提供的涵盖多国多企业的交换项目,体验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环境与企业经营运作之道。
二、国内MBA企业全球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企业国际化课程在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国内知名院校的推动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缺乏独立性,核心课程涉及企业全球化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院校选择将其分散在选修课程的部分章节,如企业管理运营的国际管理运营章节,或是侧重企业全球化的一个方面,如领导力、跨文化管理,未将企业全球化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次,在企业全球化课程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依然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对学员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多流于形式,不仅缺乏本土教学建立,也缺乏对案例的深度挖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员分析能力及决策技能的培养。
再次,国外MBA任课教师多为在咨询公司或企业任职的博士,拥有较多研究成果和实战经历,对当代商务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全球化课程的教师队伍主要为多年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管理经验。虽然各大院校已经开始重视“教授+企业家”的授课模式,但执行力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进一步引进企业家入校授课,同时改善教师的选拔评价机制。
最后,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不够,也不够注重学员的开放性思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平时成绩的核算也流于形式,未能够按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及贡献度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在一定程度了弱化了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压制了学员在案例分析或实战模拟中积极展现自我的愿望,未能充分挖掘学员的创新潜能。
三、国内MBA企业全球化课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及时增设企业国际化课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MBA課程设置也应紧跟时代潮流,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及时做出调整。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机遇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所面临的挑战,国内MBA教学应及时增设企业全球化课程,全方位培养学员的国际化商务能力。一方面在核心课程设置中增设企业全球化课程,增加课程独立性;另一方面,在选修课程中开设财务、运营及管理类等课程,强化课程配套体系,同时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扩张、全球化运营、全球化组织创新能力。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
国内外一流MBA院校均十分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项目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国内院校也应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实施“引进来”的战略,主动寻求与众多国外知名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到国外参观教学、邀请优秀教师来华讲学、组织学院参加国外学校夏令营、参与企业项目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及学员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国内院校应始终秉承国际办学与教学的理念,努力走出国门,用自身的办学特色与教学优势增强国际交流的主动性。
(三)校企合作以拓展课外学习基地
国内MBA教学普遍侧重理论教学,对学员的实践经验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不足。培养真正的企业全球化人才急需高校、企业与政府联合办学。在政府强力的财政支持与人才激励机制下,鼓励企业出资参与高校学科建设与实验基地建设。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全球化人才的自由流动,方便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全球化人员的理论素养与高校企业全球化人才的实战经验。同时,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为企业国际化课程学习营造浓郁的跨国文化氛围。
(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及企业高管
目前国内高校的MBA教师大多来源于硕士或博士毕业留校任教人员,时间能力相对不足,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MBA教学中有必要顺应政府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从国内外引进大量优秀的资深教师与企业国际化精英人士,丰富高校师资队伍,直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团队的企业国际化教学能力。同时,应引入高校教师教学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在全面评估教师获取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实施信息技术与整合信息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指标评价体系
以往国内高校对MBA学员的考核主要集中于“学科成绩+论文+社会实践”的方式,学术性过强,而对学员的社会实践能力难以评估。今后对MBA学员的考核应侧重于集开放性思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逐步弱化学科成绩及毕业论文的比重,进一步强化企业案例分析、海外实习经历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比重,在多元化指标评价体系中切实提升学员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民利.英国MBA教育对我国MBA教育的几点启示[J].高教论坛,2007,(04).
[2] 李宏.商学院MBA人才培养特色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7).
[3] 白君贵.MBA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模型的探索[J].学理论,2010,(25).
[4] 马凯.推动我国MBA教育更好更快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