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促进诊断病理的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18至2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同期召开了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有近40篇论文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促进诊断病理的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和病理学分会主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诊断病理暨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18至2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同期召开了第十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有近40篇论文进行了报告与交流。
其他文献
目的 利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 siRNA下调骨肉瘤细胞中PTTG1的表达,研究其表达下调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3株骨肉瘤细胞(MG-63、SaOS-2和U2OS)和1株成骨细胞hFOB1.19中PTTG1蛋白的表达.用对照和PTTG1 siRNA转染骨肉瘤U2OS细胞,采用Western blot
病理诊断的重要性通过几个关键环节得以不断提升,最近的环节就是“个性化医学”对病理诊断和病理学家的挑战,病理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又在不断引进新的技术.2013年9月5至8日第八届国际病理学会亚太地区学术大会在韩国釜山市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病理学,开启个性化医学 (pathology,opening the personalized medicine) "。
近年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与演进不仅与肿瘤细胞本身发生原癌基因激活、肿瘤抑制基因灭活或丢失、凋亡调节基因和DNA修复基因功能紊乱等有关,也与肿瘤间质密切相关。肿瘤间质包括间质细胞(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等)和细胞外基质( ECM )。肿瘤细胞及肿瘤间质共同构成肿瘤的微环境。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 CAF )是肿瘤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为(3 ~4)/10万,以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多见,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9[1].组织学上,肝腺瘤是由分化好的肝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排列成单板状,有时可呈双板,肿瘤实质内见“裸动脉”供血,不具有汇管区结构.大约2/3的肝腺瘤为单发性病变,当病变大于10个时称肝腺瘤病[2].临床表现为肝内占位,常见并发症为破裂出血,偶尔可进展为肝细胞肝癌。
患者男,73岁.因乏力、盗汗、体重减轻伴反复发热2个月余于2012年1月入院.曾做腹部CT示:脾脏肿大,多发低密度灶,并后腹膜多发淋巴结肿大;纵隔、两侧腋窝见多发淋巴结影,以左侧为明显;入院后检查见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巨脾;临床初步诊断考虑恶性淋巴瘤。
目前认为氧化应激是诱发肿瘤等恶性疾病的重要起因.在有氧条件下,生物代谢反应会生成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X),包括过氧化氢、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等,在机体内大量堆积可产生严重的生物效应甚至导致细胞死亡.Peroxiredoxin (Prdx)是新近发现的一类抗氧化蛋白超家族,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该蛋白家族的生化功能主要是通过硫氧还蛋白还原过氧化
胃的早期癌指的是癌瘤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首选方法。 Kudo[1]创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以代替外科手术切除病变。在此基础上,2005年Oyama等[2]将其发展为在内镜下将整块黏膜切除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
患者男,5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腰腹部胀痛,加重2d,于2011年5月16日收入院.患者疼痛呈持续性胀痛、阵发性绞痛,无放射、牵涉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伴恶心无呕吐,无寒战、发热.既往有输尿管结石,无外伤史、手术史.查体右肾区叩击痛,右侧输尿管行程区压痛.上腹部CT平扫右肾下极约6 cm×7 em团块影,内见低密度区及斑点、条状钙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右肾实质变薄,肾内见大
目的 探讨沉默CD147基因对人甲状腺髓样癌TT细胞ANXA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2蛋白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首先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CD147、ANXA2、MMP-2、TIMP-2等蛋白在T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应用RNA干扰(RNAi)技术筛选出能有效沉默TT细胞CD147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序列和最佳时间点;在最佳时间点,用
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于20世纪50 ~ 60年代开展消化道黏膜活检.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从消化内科医师最初使用的胶囊对十二指肠部位做黏膜活检,逐步发展为外科医师行直肠壁全层活检,使用刚性食管镜和直肠镜做黏膜活检,到进行直肠黏膜吸引活检,随后又广泛使用软式内镜行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黏膜活检.20世纪80年代后期许多儿童医院内窥镜活检的数量显著增加,如此多的活检量使之成为病理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