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延奇:地下冒险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典型的草根一代与精英二代传承的故事,其最终的默契在于各取所长,相互依赖。对于继承家业,他没有考虑太多,只因责任而义无反顾。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个性来看,他都跟父亲不太像,而正是这对互补的最佳组合,让人艳羡的开拓着商业新版图。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只因他们拥有同样的姓氏,并都以此为荣。
  
  接过苏延奇的新名片,上面有了新的身份介绍:江苏凯宫隧道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现在他的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了凯宫全力拓展的这一新领域上面。记得两年多前初次见面,他刚从美国回来,也刚进入父亲的公司,“正在熟悉和学习”是他当时介绍自己的方式。两年之后,再次见面,凯宫“盾构机”的厂房里,苏延奇早已不是学徒,而成为这场战役的重要布局者。
  他与很多需要接管家族企业的二代一样,有着优于旁人的机遇,也有着更多的选择与便利,恰恰是这样,也让他们面对了更多的挑战与质疑。对于这些,苏延奇的想法就如意大利汽车王国菲亚特的后代拉普·埃尔肯高喊的那样:“拥有与生俱来的机会,如果我不做出些什么成绩,便是耻辱。”不同于父亲的纺织机械,选择盾构机,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作为证明自己能力的主场,苏延奇开始了他的地下创业冒险。
  
  因为责任
  
  上海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苏延奇就去了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即便是面临毕业,他也并没有太多去想接管父亲公司的事情,而是打算留在美国当一名工程师。毕业之后,一切都如预想的那样,苏延奇和妻子都在美国找到了相当不错的工作,并打算长居在那里。
  回国的转折点,是在2008年。当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越是在美国,越是在接近华尔街的地方,你就越能感受到瞬间倒塌,什么都没有了的那种恐惧。”苏延奇深有感触。当时他也经常与国内的家人通电话,聊天的时候,尽管父母一再将困难隐瞒,但他仍然能感觉到这场危机严重影响了中国,父亲企业处境艰难。
  苏延奇决定先回国看看,他向美国公司请了一个长假。回来之后,在企业呆了一段时间,发现公司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很多,父亲更是心力憔悴,面对这种状况,他毅然决定回国。其实,当时的他也并没有想太多,因为学习专业的限制,也没想到回来究竟能帮上父亲什么忙,只是因为作为儿子的责任,他清楚知道,现在家里是需要他的时候,“我觉得能让父母天天见到我,他们的心情也会好很多,我回国最大的动因就是想让他们心情舒坦一些,没什么牵挂,有什么事情可以有人商量。”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简单亲情化作发展家族事业的一股强大动力,苏延奇和妻子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了父亲的公司帮忙。而父亲苏善珍内心从来就没有放弃将他召唤回来的念头,对于儿子作出的这种选择,他有些自责地说:“做父亲的我很霸道,儿子工作那么好,还要回来跟我受罪。”只是,这语气还带有更多成分的欣慰、自豪和骄傲。
  
  踏上新征途
  
  一直以来,凯宫都是在纺织机械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一次的出访,让苏善珍看到了新的机会,“盾构机”这一新领域不仅给凯宫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儿子苏延奇带来了真正的用武之地。此次的选择,苏善珍从有想法开始,便将儿子拉了进来,之后便将大部分的主动权交给了他。
  2007年,苏善珍跟着苏州市的领导参观了北方一重工企业,在那里,苏善珍第一次了解到了“盾构机”这个领域,也许是多年商场的打拼,让他有了极为敏锐的判断力,他觉得这也许就是凯宫再提升的又一次机会。有了这个想法,苏善珍立即打电话给当时还在美国的苏延奇,跟他聊了这个事情。对于尚未参与到父亲公司运作的苏延奇来说,并没有太多的能力去做出决定,于是就在美国做了大量的调研,分析了美国同类公司的情况,翻看了很多相关的报道,包括对中国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和城市规划都做了充分的研究,最终觉得这个领域还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机会来自社会的变化,而我们紧紧用双手抓住了它。”苏延奇对于自己新的征途,有着很强的信心。2007年,是中国隧道机械爆发的年份,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容,人口、地产的增多,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面交通发生了障碍,已然承受不了那么重的负荷,地下隧道工程成为各个城市建设的主要考量,因此隧道机械应该是社会变化带来的难得机会。
  但是这个产业的门槛非常高,不是说你有资金有技术就可以干的,也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干好的,对此,苏延奇下了很大的功夫,“当时公司的纺织机械没有太多我能插得上手,而盾构机则是我从一开始就跟着的,包括前期的很多调研,也都是我来完成的,相对来说会比较了解,于是就决定把这一块承担起来。”一开始,苏延奇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调研,一是跟政府打交道,还有就是请专家。而在请专家上,苏延奇的学历和留学背景,多多少少起了一点作用,因为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很有名,通过大学老师的介绍,苏延奇顺利地请到了行业内的盾构机应用专家和理论专家,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也都是苏延奇的校友,关系就又近一些了。这些专家到凯宫后,作了很多关于盾构机方面的认证,而在专家的指导下,苏延奇也是带着自己的团队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完善,最后终于开工了。
  如今,一个一个的订单,是对苏延奇最大的认可,对此他只是谦虚地说:“这只是一个开始。”
  
  上阵父子兵
  
  采访过程中,苏善珍接到好几个电话,有政府的、有客户的,而他总是不停地说:“具体的事情,我让我儿子来跟你谈。”于是就把电话交到了苏延奇的手中。话里话外,苏善珍对这个儿子也总是赞不绝口,对于这几年苏善珍的有意栽培,苏延奇也并没有让父亲失望,以至苏善珍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我把这个企业交给他我放心。”对于一个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基业,说出这句话,苏善珍需要底气。
  苏延奇对于父亲,同样是敬佩不已,即便这是一次以他为主的采访,但他说一定要提到父亲。苏善珍是在1984年左右开始创业,当时的苏延奇还在农村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并没有太多的印象,而到了1988年苏善珍又将自己的创业版图迁移到了县城,而他在县城打下的天下也并不是很大,一年收入也就一两百万,到了1997年,苏善珍就把之前所有的成绩都放弃,决定到昆山重新开始。对于苏延奇来说,这感觉就是三级跳,从农村到县城,再到富裕的昆山,“这对于我们家庭来说,尤其对我们这一代来说,确实是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平台。”
  前不久,苏延奇去上海参加了大学同学的聚会,他们当中大部分的人都选择留在了上海,干上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发展都很好。“以我的性格,如果没有出国,或者没有回到父亲的公司,可能也就像我的同学一样,按部就班的去当白领、金领了。但是因为有父亲给我提供的这个平台和基础,我的确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我没有太多的包袱,也欣然接受这个平台,只要做得更好不就行了。”苏延奇对于“接班”有着极为健康的心态。   尽管名牌大学出身,又有着国外学习工作的背景,但在苏延奇看来,最好的学堂,就是在父亲的身边。“进入公司两年多的时间,当你真正跟他接触,会发现父亲真的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做事情深思熟虑,在每个细节上也都会做得很到位。此外,他的坚持,也值得我学习,比如曾经我们要上一个项目,一开始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项目本身的实施也是困难重重,我当时就觉得实在不行就放弃,而父亲却在一直寻找着解决办法,直到最终成功。这事情给我的触动很大,遇到困难不要把它想成大山一样地挡在前面,其实就只是一张窗户纸,找到方法,轻轻一捅,就会光明。”
  说起和父亲的差距,苏延奇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很深刻:“我每天晚上可能也会想明天起床了要做什么,要有哪些改变,但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会按照平时自己的习惯在做。而父亲则是晚上想到什么,早上起来立刻实施。就这一点点的差别,就将成功与普通变得泾渭分明。”
  而在很多人看来,高学历的苏延奇,在文化水平上的优势应该相当明显,但他却说,从另一面来看,这也是弊端:“无论是从敬业、创业精神来讲,还是那种勤奋打拼,一丝不苟的态度,我要向父亲学习的还有很多。父亲也许因为知识水平有限,他只要听到什么事情,就会马上去了解,生怕漏掉一个机会,而我也许是因为读书比较多,在很多情况下简单一听,就判断这个事情不可能,也就不会再考虑了,机会也就这样错过了。做企业,还是要像父亲那样踏踏实实地去干。”
  对于儿子的表现,苏善珍也很诚恳地表示:“第一年刚回来的时候,我真的很失望,完全就是一个书呆子,也都是西方的那一套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人情世故了解的太少。为此我曾经多次跟他谈话、沟通。也许因为年轻,也许因为聪明,也许因为理解,一年之后,他的转变和适应之快,是我没有想到的,而他能够这样尽心尽力为这个企业付出,我也是很感动的。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朋友客户,都对他的工作能力和为人赞赏有加。”苏善珍谈到这些,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他还说,苏延奇一开始去谈生意,他还是挺担心的,一直嘱咐苏延奇遇到问题一定要及时通电话,第一个单子可能通了几个电话,而到了第二个单子,就只打了一两次,第三个单子他就完全放心了……
  如今在凯宫,父子两个齐上阵,从整体来说,苏善珍把握着企业大的发展方向,而苏延奇则负责人才引进和进出口贸易这一块,因为他的学历和语言的优势,让他在这两方面做起来游刃有余。而具体来说,“盾构机”则是苏延奇真正的挑战。
  苏善珍觉得自己很幸福,儿子和他在一起,总是能够准确把握他的想法,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很好的实施。采访过程中,苏善珍曾提到:“5年之后,我要开始出去玩,享受一下人生,对于企业我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在儿子需要的时候,给一些建议和帮助就可以了。”而在采访的最后,他又提起了这个计划,但却看似无意的将这个计划延后了一年,儿子苏延奇对此有些敏感,用玩笑地口吻说:“您刚才不是说5年吗?”
  其实,他和他都清楚的知道,这其中的差别不仅仅是用“一年”来衡量,而是取决于苏延奇真正成熟的时间,哪怕就是明天。
其他文献
浙江城镇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要素短缺和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而且面临着进一步集聚、激活创新能力的双重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化和城镇化走过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时代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标,下面就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地方高校学报应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把握好办刊方向,给自己的刊物科学定位,紧紧围绕本校学科优势和所在区域地域优势,扬己所长,避己所短,才能使自己的学报办出特
拓宽德育教学途径。随着大学生活动空间的增大,德育的内容已遍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仅靠单一的德育课堂教学这种显性教育途径已远远不够,且效果不理想。良好
浙江人口、产业等向特定空间进一步集聚,是特定阶段的一种客观趋势,也是土地稀缺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更是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发展主线世界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显示:城
转型升级关键时期,浙江必须走一条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推进浙江经济空间集聚,
新闻传播媒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科学文化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电视新闻作为当代主流传媒,与报纸、广播共同织起了当代大众传播的网络。这三大传统传播媒介优势
城市经济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集中表现,城市经济空间集聚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经济尤其是以大都市经济圈或城市群为主要载
分析广西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的情况,回顾了原系统的开发情况、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广西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地市级体育报道要想有所突破,提升报纸吸引力,不是没有空间,关键是如何组织,如何利用本地体育新闻资源,如何提高体育记者素质的问题,只要切实抓好这些问题,地方报纸在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