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有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以校内师生为主体,经过倡导、培育和巩固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发展性和校本特征,可具体分解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文化理校”也就是用文化来管理学校,它是一块神奇的魔法石,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湖滨中学这些年就是利用这个魔法石使学校一跃成为省一级达标学校。
文化创新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是魔法石的再生能源。学校文化只有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逐渐地得以创新。
一、落实“铸造学校精神”为主的策略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最终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所以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育,它经历一个从外到内、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一要注重学习,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如学校党总支成立的“青年读书班”,旨在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满足青年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锻炼表达能力,强化团队精神,最终成为青年教师的精神乐园。二要引导强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铸造学校精神必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师德建设,引导师生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要求,经过反复的强化,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三要以人为本,共育阳光的学校精神文化。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阳光和谐精神。
二、落实“彰显学校特色”为主的策略
文化建设重在开发和创新。文化资源及其载体随处可见,关键问题是校长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心里想着文化,眼睛盯着文化,善于创设和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载体。学校特色建设问题,其实质就是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就是要张扬学校个性,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特色文化,打造出品牌学校。
在这方面,目前我们湖滨人在实践中辛勤探索,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我校在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在足球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红十字”活动上形成特色。1999 年湖滨中学成为福建省重点体育足球传统校,在省传统校联赛中硕果累累,多次获得冠、亚军;2010年获全国足球联赛第六名。2002 年学校创建了厦门市首个中学生心理网站和心海导航俱乐部;2004 年学校成为厦门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之一,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理事。2003 年学校分别获得省、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模范校”的光荣称号,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国家级红十字模范学校。德与才并重,教与学齐飞。如今的湖滨中学已成为思明教育强区的一个窗口,厦门特区教育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学校依靠多元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文化的典型案例。
三、发挥“两个作用”——核心辐射和主体参与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辐射作用。当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广大校长共同的诉求时,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管理者、倡导者、塑造者,其教育思想、观念、态度、精神、个性、行为、价值观、性格魅力等(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相互渗透互动,起着“学校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由于学校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文化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特征,局部调整和变革势在必行。学校文化变革首先要在校长的统一策划、组织下有序地进行,它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其次要求校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所以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长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的延伸拓展,是校长个人价值观念体系被认同和群化的过程。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参与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杰出教师、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党总支、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用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节气”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使他们在文化活动的成功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体验超越自我的快乐。最后要创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实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共生”,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
四、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学校文化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体现时代精神,在手段、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丰富文化内涵。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不能割断学校历史,搞“原始创新”。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古为今用,以古丰今,取其精髓,创生发展。又要深入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认真总结学校的传统、精神、学风,大力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不断渗进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不断创生,为学校构建理想的教育愿景。
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当我们时刻意识到,教育的每一个制度与政策,都关乎千万跃动的生命,关乎他们的人生命运,甚至关乎他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就会在乎学校文化。文化理校——学校管理的魔法石,这是一个校长眼中,教育内心最深情的呼唤。
文化创新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是魔法石的再生能源。学校文化只有在学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逐渐地得以创新。
一、落实“铸造学校精神”为主的策略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牛津、剑桥、哈佛、北大、清华等中外名校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就在于他们能始终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最终形成一种更高境界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并由此透射其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陶冶和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所以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培育,它经历一个从外到内、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一要注重学习,构建先进的文化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如学校党总支成立的“青年读书班”,旨在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满足青年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锻炼表达能力,强化团队精神,最终成为青年教师的精神乐园。二要引导强化,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铸造学校精神必须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师德建设,引导师生行为符合学校文化的要求,经过反复的强化,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三要以人为本,共育阳光的学校精神文化。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的精神家园。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阳光和谐精神。
二、落实“彰显学校特色”为主的策略
文化建设重在开发和创新。文化资源及其载体随处可见,关键问题是校长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心里想着文化,眼睛盯着文化,善于创设和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载体。学校特色建设问题,其实质就是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创建学校特色文化,就是要张扬学校个性,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从而积淀成特色文化,打造出品牌学校。
在这方面,目前我们湖滨人在实践中辛勤探索,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效。例如,我校在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在足球项目、心理健康教育、“红十字”活动上形成特色。1999 年湖滨中学成为福建省重点体育足球传统校,在省传统校联赛中硕果累累,多次获得冠、亚军;2010年获全国足球联赛第六名。2002 年学校创建了厦门市首个中学生心理网站和心海导航俱乐部;2004 年学校成为厦门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之一,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理事。2003 年学校分别获得省、市“红十字会青少年工作模范校”的光荣称号,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国家级红十字模范学校。德与才并重,教与学齐飞。如今的湖滨中学已成为思明教育强区的一个窗口,厦门特区教育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都是学校依靠多元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文化的典型案例。
三、发挥“两个作用”——核心辐射和主体参与作用
一是要充分发挥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辐射作用。当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广大校长共同的诉求时,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管理者、倡导者、塑造者,其教育思想、观念、态度、精神、个性、行为、价值观、性格魅力等(校长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相互渗透互动,起着“学校文化符号”的辐射作用。由于学校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学校文化呈现出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运动特征,局部调整和变革势在必行。学校文化变革首先要在校长的统一策划、组织下有序地进行,它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其次要求校长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所以学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长思想价值观念体系的延伸拓展,是校长个人价值观念体系被认同和群化的过程。
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参与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杰出教师、先进教师、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党总支、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体组织的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用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节气”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使他们在文化活动的成功中感悟时代跳动的脉搏,体验超越自我的快乐。最后要创造“和谐”的学校文化,实现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共生”,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
四、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建设学校文化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具有国际视野,体现时代精神,在手段、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丰富文化内涵。但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积累,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沉淀,不能割断学校历史,搞“原始创新”。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古为今用,以古丰今,取其精髓,创生发展。又要深入研究自己学校的历史,认真总结学校的传统、精神、学风,大力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培育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不断渗进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不断创生,为学校构建理想的教育愿景。
当我们时刻想到,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人的灵魂与精神,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与人生道路;当我们时刻意识到,教育的每一个制度与政策,都关乎千万跃动的生命,关乎他们的人生命运,甚至关乎他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就会在乎学校文化。文化理校——学校管理的魔法石,这是一个校长眼中,教育内心最深情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