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TYPE翻译过来大概是“异质”和“无穷”的意思,但Joao Lemos和杨洋偏偏给工作室起了一个恰恰相反的中文名叫“一质”,虽然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意义。在成都南边的新城,一条宽阔的马路,两旁尽是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构筑的塔楼。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大都市的模样,他们不知道这是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白那时起,格式化的规划与建筑,磨平了每个城市的棱角,所谓的大都市全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在回到成都之前,Joao和杨洋都在欧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不停重复着类似的规定动作。但在自己的故乡,杨洋看到了创造的空间。这个尚未被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踏平的城市,街头巷尾多少还保留着一些生活的味道。杨洋觉得,成都还有机会。于是,Joao便跟随她来到了这个城市,他们希望在这里寻找人的存在感,寻找城市的可能性。
Joao和杨洋的工作室位于一环路外的一个创意园区里,离园区几站地,就是繁华的商业区。从香港来的太古里,深圳人建的万象城,这些外来资本给成都注入了活力,却也因为不了解本地文化而失去了精神。在那些商圈里,每天人来人往,消费的都是所谓的流行和时尚。杨洋平日里都会尽量避免去消费那些名声在外的大牌,路边买一个糖油果子,就是她午后最完美的甜品。在她眼中,糖油果子才是成都。
创意园区里大多是咖啡馆和工作室,但走出大门便是杨洋记忆里的生活气息。街边上总是摆着一台老旧的凤凰牌缝纫机,天气好的下午,老奶奶就坐在那儿替人缝补衣服。她身后有人推着小车卖锅盔,街对面的水果摊几个人在打牌,旁边的面店老板正把挂面晾在竹竿上。传统社区的感觉,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Joao很爱讲自己刚到成都时的一次搭出租车的经历,他问司机能不能抽烟,师傅潇洒地回答他两个字:“自由。”他惊讶于一个普通威者队,都有这样达观的生活态度。
正是因为成都人的热爱生活,Joao和杨洋相信,这个正在发展的城市还有机会。因为在未来主义的城市规划中,人的因素将重新成为主导。这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居高不下,但是开发商和建筑师从来不曾真正考虑过居民,居住建筑一直拘泥于标准化的“居室”格局。可是,现代人对居所的需求,出现了更多差异化的需求。在他们的朋友中,有很多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这群人对家的要求千奇百怪。画家需要宽敞明亮的画室,摄影师需要密不透风的暗房,甜品师需要巨大的厨房,而这些都是单一化的塔楼无法满足他们的。在杨洋看来,这就是未来的市场需求,因为人而产生的个性化因素不仅将改变居住建筑,也将改变个别社区的生态和整个城市的样貌。
现在成都有一些明清老宅,被人重新开发成精品酒店、私房菜或者是茶馆,看上去保留了老成都的建筑。但是在杨洋眼中,这里不过是一个颓败的空架子,钢架撑得起房梁,却无法还原老成都的生活。至于为什么?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人没了。所有的建筑,都是因为人的使用而生生不息。那些危楼即使修缮得再精美,没有打麻将的婆婆、喝盖碗茶的大爷,自然也不会有老成都的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就是杨洋觉得应该留下的成都生活。尽管NTYPE尚未拿到大的建筑项目,但是Joao和杨洋一直在建筑设计和装置艺术上进行着实验。在成都太古里正在进行的一个展览中,他们用最日常的木条搭建了一个名叫《想》的装置作品。那些错落有序的木质框架,因为观者的方位和视角,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状态,时而纵深极强,时而趋于扁平。这就是他们想要呈现的设计,木条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当你参与进去,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作品才具有意义。对于成都这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寻找到了成都人的存在感,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才叫作成都。
在回到成都之前,Joao和杨洋都在欧洲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不停重复着类似的规定动作。但在自己的故乡,杨洋看到了创造的空间。这个尚未被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踏平的城市,街头巷尾多少还保留着一些生活的味道。杨洋觉得,成都还有机会。于是,Joao便跟随她来到了这个城市,他们希望在这里寻找人的存在感,寻找城市的可能性。
Joao和杨洋的工作室位于一环路外的一个创意园区里,离园区几站地,就是繁华的商业区。从香港来的太古里,深圳人建的万象城,这些外来资本给成都注入了活力,却也因为不了解本地文化而失去了精神。在那些商圈里,每天人来人往,消费的都是所谓的流行和时尚。杨洋平日里都会尽量避免去消费那些名声在外的大牌,路边买一个糖油果子,就是她午后最完美的甜品。在她眼中,糖油果子才是成都。
创意园区里大多是咖啡馆和工作室,但走出大门便是杨洋记忆里的生活气息。街边上总是摆着一台老旧的凤凰牌缝纫机,天气好的下午,老奶奶就坐在那儿替人缝补衣服。她身后有人推着小车卖锅盔,街对面的水果摊几个人在打牌,旁边的面店老板正把挂面晾在竹竿上。传统社区的感觉,就是由这些人组成的。Joao很爱讲自己刚到成都时的一次搭出租车的经历,他问司机能不能抽烟,师傅潇洒地回答他两个字:“自由。”他惊讶于一个普通威者队,都有这样达观的生活态度。
正是因为成都人的热爱生活,Joao和杨洋相信,这个正在发展的城市还有机会。因为在未来主义的城市规划中,人的因素将重新成为主导。这些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居高不下,但是开发商和建筑师从来不曾真正考虑过居民,居住建筑一直拘泥于标准化的“居室”格局。可是,现代人对居所的需求,出现了更多差异化的需求。在他们的朋友中,有很多艺术家和自由职业者,这群人对家的要求千奇百怪。画家需要宽敞明亮的画室,摄影师需要密不透风的暗房,甜品师需要巨大的厨房,而这些都是单一化的塔楼无法满足他们的。在杨洋看来,这就是未来的市场需求,因为人而产生的个性化因素不仅将改变居住建筑,也将改变个别社区的生态和整个城市的样貌。
现在成都有一些明清老宅,被人重新开发成精品酒店、私房菜或者是茶馆,看上去保留了老成都的建筑。但是在杨洋眼中,这里不过是一个颓败的空架子,钢架撑得起房梁,却无法还原老成都的生活。至于为什么?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人没了。所有的建筑,都是因为人的使用而生生不息。那些危楼即使修缮得再精美,没有打麻将的婆婆、喝盖碗茶的大爷,自然也不会有老成都的人情味。
这种人情味,就是杨洋觉得应该留下的成都生活。尽管NTYPE尚未拿到大的建筑项目,但是Joao和杨洋一直在建筑设计和装置艺术上进行着实验。在成都太古里正在进行的一个展览中,他们用最日常的木条搭建了一个名叫《想》的装置作品。那些错落有序的木质框架,因为观者的方位和视角,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状态,时而纵深极强,时而趋于扁平。这就是他们想要呈现的设计,木条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只有当你参与进去,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作品才具有意义。对于成都这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寻找到了成都人的存在感,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才叫作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