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态道德观念,对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环境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高等教育在 21 世纪所应承担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高校德育必然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规范,而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是要有相对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而目前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较为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数大学生的理论课除了每个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外只设置了政治公共课,这些公共课中仅有一小部分知识和思想道德沾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价值和价值观的内容,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所有的这些观点的表达方式都非常隐晦,需要我们深层次挖掘才知道。可见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不成系统。
2.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单一
目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往往是以教师讲授道德知识为主,大多数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同学们也不会给老师任何反应,这种简单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就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授课时缺乏一些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感召学生,从而无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性,只是单纯的满足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向学生传递一般的道德准则,最终也就忽视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
3.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
大多数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重视。其实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几乎是没有的,这也就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关注生态问题的观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教育实践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终不能很好的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要求,缺乏实践力。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方面有可能适得其反,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1.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主要是进行生态责任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类应该为当前的生态危机负全部责任。要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己造成的破坏,责任必须自己承担。不仅如此,还要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维护生态平衡,变被动为主动,以促进自然的恢复与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作为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比其他人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2.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髙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养成被人类社会接受的道德标准,即生态道德,并进一步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衡量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则对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养成了以生态道德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保证当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人们能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对其他生命和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正确的道德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并且从高中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所接触,他的科学性为生态道德信念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为生态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可以让生态道德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己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我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文明消费,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其次,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三)营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是整个教育环境的基础,家庭也是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每个人都会生活在一个的家庭之中,家庭的完整与否,父母感情的好坏,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所以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家庭成员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优化家庭环境,特别是要引导家长为孩子努力,为孩子做出示范。家长要以身试教,多与孩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
2.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董杜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封莎.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实践与探索,2012,(4).
[3]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1,(2).
[4]李敏.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向度[J].河南大学,2011.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为使大学生践行生态道德规范,而对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生态道德观教育的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许多高校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缺乏系统性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性问题是要有相对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而目前突出问题就是缺乏较为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大多数大学生的理论课除了每个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外只设置了政治公共课,这些公共课中仅有一小部分知识和思想道德沾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涉及价值和价值观的内容,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所有的这些观点的表达方式都非常隐晦,需要我们深层次挖掘才知道。可见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不成系统。
2.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单一
目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途径过于单一,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往往是以教师讲授道德知识为主,大多数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同学们也不会给老师任何反应,这种简单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就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授课时缺乏一些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感召学生,从而无法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性,只是单纯的满足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向学生传递一般的道德准则,最终也就忽视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
3.生态道德教育形式化
大多数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重视。其实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几乎是没有的,这也就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关注生态问题的观念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将教育实践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终不能很好的将生态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要求,缺乏实践力。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方面有可能适得其反,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逆反心理,达不到教育效果。
二、解决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1.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主要是进行生态责任意识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人类应该为当前的生态危机负全部责任。要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己造成的破坏,责任必须自己承担。不仅如此,还要影响周围的人一起维护生态平衡,变被动为主动,以促进自然的恢复与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作为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比其他人更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2.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
髙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养成被人类社会接受的道德标准,即生态道德,并进一步养成以生态道德的标准去衡量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则对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养成了以生态道德标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才能保证当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人们能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立场上,对其他生命和人类的未来承担责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1.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正确的道德信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并且从高中教育开始我们就有所接触,他的科学性为生态道德信念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为生态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可以让生态道德教育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己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很多精辟的论述,我们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到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热爱校园环境,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形成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文明消费,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其次,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
(三)营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是整个教育环境的基础,家庭也是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每个人都会生活在一个的家庭之中,家庭的完整与否,父母感情的好坏,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所以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家庭成员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优化家庭环境,特别是要引导家长为孩子努力,为孩子做出示范。家长要以身试教,多与孩子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
2.创造美好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董杜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封莎.试论高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J].实践与探索,2012,(4).
[3]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1,(2).
[4]李敏.环境伦理学: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向度[J].河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