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语文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快热状态。母语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的学习渐渐失去了美感。像牡蛎孕育珍珠一样,语文教育工作者像领悟茶道一样,将人生的哲理浸入,让学生在细细的咀嚼中品味珍珠语文的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教育;积累;阅读;写作;珍珠;茶道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既是如此,那么语文的学习就像牡蛎孕育珍珠一样,既珍贵又平凡。而这颗美丽的珍珠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像领悟茶道一样,将人生的哲理浸入,让学生在细细的咀嚼中品味珍珠语文的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语文教育令人忧虑的现状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切都向“快”看齐:快餐、快递、快照、快报……好像慢一个节拍就会被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甩掉。社会的大潮流如此,语文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快热状态。校外各种速成班应运而生,校内为了高效,不顾学生的实际,挤压训练、揠苗助长式的教学充斥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学会了小学一年级的生字词,初二、高二上完了初三、高三的课程,甚至很多家长、老师都期望着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孩子成为语文学习的高手。然而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生最难拿到高分的就是语文,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字词把握不准,阅读中心不明,写作胸中无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似最简单的语文教育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认真思索了小、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恍然发现,原来是一个“快”字在作祟。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规定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语用层面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标。其实语文课程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它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思想人文、道德情感方面的东西,对人的世界观一定会产生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让我想起林语堂的话:所谓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来,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随便说点什么。了解了语文的性质,才能品味茶道人生,珍珠语文的内涵。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蹴而就就能领会其精髓的?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就要求语文工作者,去除浮躁,宁静致远,方可发挥珍珠语文的魅力,参透语文人生的真谛。人生如茶,快了则肃然无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早就阐明此种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语文教育应该基于孩子生命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育也是过程教育,如文火炖汤,牡蛎产珠,好茶出炉,快不得!
三、语文教育应遵循规律,水到渠成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遵循规律才能品出真味。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语文的感知不同,学习要求也应不同。语言的工具性尽管贯穿整个人生,但不同的阶段要求也应不同。
小学阶段就像起房子,地基得打扎实。小学阶段是认知过程,记忆黄金期,错过积累,就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成长。因而语文教育最要紧的是给孩子打下语言发展的基础,给他扎实丰厚的语言积累。既然是基础,是积累,就必须强调过程,必须经历时间的磨练。掌握多音字的多种读音,做到汉字的优美书写,明确成语的准确释义,运用修辞格式仿写句子……对学习的字词和古典诗词进行反复背诵和听写,犹如烧开水一样,即使一次放很多柴,火候不到,也只能烧成热水,或者是九十九度的热水。而等到柴灭后,热水又会慢慢变成冷水。白费了柴不说,还白费了功夫。语文的积累也是这样,需要时间和反复,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它们的准确记忆。而一旦能够记忆,便会成为冷开水,随时可以饮取,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
初中则要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写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没有高质足量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就不会有实在的提升,阅读品质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善。反观现实中的语文教学,阅读即是为了做题。学生在课外实践对文学作品稍有涉猎即被禁足。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如果说积累重在课内,那么阅读能力的提高功夫应在课外。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了,学生自会拓宽视野,开启智慧。我们不应该把每一节语文课都用来讲解课文或讲评试卷,而应该舍得每周拿出一节开设课外阅读。当然开设课外阅读课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阅读,而应该有的放矢,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能读透一本书。以本人所带的班级为例,我一个学期为学生选取一本课外名著,每周规定读一章回,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又用二十分钟自习课让学生写一写自己阅读的感受。如此下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又锻炼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写作能力。三年下来,学生可以读完五本名著,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写作时下笔有文,信手拈来。
高中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因而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高中语文改革,更重视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选修课的开设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美]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没有思索的一天,没有阅读的一天,就等于虚度一天的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生活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让我们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夸美纽斯讲过:“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门类,都是慢的艺术。物理课重术,也必须从语文那里寻求支撑。至于语文学科所看重的“道”,更是物理学所要学习的内容。所有的学科,从慢的渠道上,最终都会走向文化。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享受一种珍珠教育。科学与人文,其实到最高境界时,是相通的,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要让语文学习像孕珠、煮茶那样,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经历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过一种健康的茶道人生,让孩子像珍珠一样历练,让民族文化的根深植孩子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关键词:语文教育;积累;阅读;写作;珍珠;茶道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既是如此,那么语文的学习就像牡蛎孕育珍珠一样,既珍贵又平凡。而这颗美丽的珍珠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像领悟茶道一样,将人生的哲理浸入,让学生在细细的咀嚼中品味珍珠语文的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语文教育令人忧虑的现状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一切都向“快”看齐:快餐、快递、快照、快报……好像慢一个节拍就会被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甩掉。社会的大潮流如此,语文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快热状态。校外各种速成班应运而生,校内为了高效,不顾学生的实际,挤压训练、揠苗助长式的教学充斥各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学会了小学一年级的生字词,初二、高二上完了初三、高三的课程,甚至很多家长、老师都期望着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孩子成为语文学习的高手。然而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学生最难拿到高分的就是语文,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字词把握不准,阅读中心不明,写作胸中无墨。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不禁感到疑惑,为什么看似最简单的语文教育却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认真思索了小、初、高中的语文教学,恍然发现,原来是一个“快”字在作祟。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规定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语用层面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无疑是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标。其实语文课程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它除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东西,还有更多的是思想人文、道德情感方面的东西,对人的世界观一定会产生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这让我想起林语堂的话:所谓的教育,就是大家坐下来,抽一支雪茄,熏陶一遍,随便说点什么。了解了语文的性质,才能品味茶道人生,珍珠语文的内涵。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蹴而就就能领会其精髓的?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这就要求语文工作者,去除浮躁,宁静致远,方可发挥珍珠语文的魅力,参透语文人生的真谛。人生如茶,快了则肃然无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早就阐明此种关系:“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语文教育应该基于孩子生命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生命对象和生命本身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因此,语文教育也是过程教育,如文火炖汤,牡蛎产珠,好茶出炉,快不得!
三、语文教育应遵循规律,水到渠成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规律,遵循规律才能品出真味。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对语文的感知不同,学习要求也应不同。语言的工具性尽管贯穿整个人生,但不同的阶段要求也应不同。
小学阶段就像起房子,地基得打扎实。小学阶段是认知过程,记忆黄金期,错过积累,就会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成长。因而语文教育最要紧的是给孩子打下语言发展的基础,给他扎实丰厚的语言积累。既然是基础,是积累,就必须强调过程,必须经历时间的磨练。掌握多音字的多种读音,做到汉字的优美书写,明确成语的准确释义,运用修辞格式仿写句子……对学习的字词和古典诗词进行反复背诵和听写,犹如烧开水一样,即使一次放很多柴,火候不到,也只能烧成热水,或者是九十九度的热水。而等到柴灭后,热水又会慢慢变成冷水。白费了柴不说,还白费了功夫。语文的积累也是这样,需要时间和反复,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它们的准确记忆。而一旦能够记忆,便会成为冷开水,随时可以饮取,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
初中则要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写到: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没有高质足量的阅读实践,阅读能力就不会有实在的提升,阅读品质也不会有真正的改善。反观现实中的语文教学,阅读即是为了做题。学生在课外实践对文学作品稍有涉猎即被禁足。其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如果说积累重在课内,那么阅读能力的提高功夫应在课外。古人常常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了,学生自会拓宽视野,开启智慧。我们不应该把每一节语文课都用来讲解课文或讲评试卷,而应该舍得每周拿出一节开设课外阅读。当然开设课外阅读课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阅读,而应该有的放矢,加以引导,让学生真正能读透一本书。以本人所带的班级为例,我一个学期为学生选取一本课外名著,每周规定读一章回,然后在课堂上拿出五分钟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又用二十分钟自习课让学生写一写自己阅读的感受。如此下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故事的记忆,又锻炼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考写作能力。三年下来,学生可以读完五本名著,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写作时下笔有文,信手拈来。
高中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叶圣陶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因而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要善于在读书时思考,在思考时读书。做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高中语文改革,更重视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选修课的开设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加强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美]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没有思索的一天,没有阅读的一天,就等于虚度一天的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人生无价的财富。生活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让我们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夸美纽斯讲过:“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门类,都是慢的艺术。物理课重术,也必须从语文那里寻求支撑。至于语文学科所看重的“道”,更是物理学所要学习的内容。所有的学科,从慢的渠道上,最终都会走向文化。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该享受一种珍珠教育。科学与人文,其实到最高境界时,是相通的,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要让语文学习像孕珠、煮茶那样,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经历完整的童年、少年、青年,让孩子过一种健康的茶道人生,让孩子像珍珠一样历练,让民族文化的根深植孩子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3]刘勰.《文心雕龙·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