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方能叩启思维之门。本文从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构建“做数学”的平台、巧妙设计情境化问题等几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以诱发孩子们的兴趣为突破口,打造活力四射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入迷;促进;思维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观,学生离生活最近,对生活中的事情也最感兴趣,数学如果能够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则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让学生注重对数学运用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为所用的意识,所以数学教学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
比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幅秋天水果的丰收图,利用这幅图进行情景教学: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秋天的果园里,你们看,果园里真是一派热闹、丰收的景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图片,包括水果的类别、人们忙碌的身影、运送水果的车辆等,这个过程,除了进行看图说话,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而自己给出数学问题,编写加法、减法应用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和发展。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于蝴蝶、树叶、蜻蜓等的图片,以花蝴蝶的“咱们和树叶都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家人”,而引导学生思考:蝴蝶为什么这么说呢?于是,许多学生也质疑:“它们怎么会是一家人?”教师以此导入新授:蝴蝶这么说,一定有它的道理,咱们认识了今天的“轴对称图形”后,你会赞同蝴蝶的观点的。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对称图形的探究中,兴趣之高、氛围之浓自不待言。
二、创建“做数学”的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但都充满好奇,对什么都想试一试,喜欢动手操作。我国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弱,根据国外教学的成功经验,数学学科应该多鼓励学生动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教学中,可以给孩子们创建“做数学”的平台,让他们自己观察、测量、实验等,激发思维,促其思考,也凸显了数学教学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比如,“三角形的图形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简单,根本不用教”,有的说“这样的课枯燥乏味”……其实,虽然说辞大相径庭,但也折射出这节课上好、上出精彩实属不易,应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以实践活动为重心,让学生从数学知识堆里走出来,构建“做数学”的翻转课堂。如用三条彩色塑料条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孩子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条塑料条,有的首尾相连,有的不相交,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通过自己直观的观察,对于三角形的认识得到升华。
三、巧设问题情境,构建互动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互动课堂”“交往课堂”应是老师创造学生,同时学生创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孩子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促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这一策略既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又要注意问题的生活性和科学性,只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得恰当,才能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问题设计宽泛、没有层次,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让学生感到挫败感。
比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外出旅游的情境而引导学生思维:春天到了,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节。看,两辆车来了,要载着我们班56位同学和数学老师一起外出旅游,你们算一下,我们能坐得下吗?问题的给出,与“玩”有关,引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找到了创新教学的“支点”,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增添了动力和内驱力。于是,孩子们有的提出问题“两辆车能坐多少人啊”,于是,到“车上”找答案,找到了,看到了,车上有标志,一个是有24个座位,一个是30个座位。于是,有的同学计算了24+30=54个座位,之后,面面相觑,“才54个座位”的遗憾不禁流露了出来,显然,问题在“看一看” “想一想” “算一算”等中解决了。
再如,小学一年级的“分类”教学时,提前收集班级同学的铅笔40支,这些铅笔中,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红有的蓝,有的带橡皮有的不带橡皮等,一律混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试着采用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将这些铅笔分为两部分。这个任务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一个,因此,有意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动脑想一想,动手分一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看谁分得合理,要求孩子们分完后说出分的理由和依据。这样,学生们自主活动、自主实践,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乐做、善思。
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力,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种方法外,游戏法、表演法也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另外,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性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入迷;促进;思维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观,学生离生活最近,对生活中的事情也最感兴趣,数学如果能够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则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在以后的人生中也会让学生注重对数学运用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为所用的意识,所以数学教学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
比如,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一幅秋天水果的丰收图,利用这幅图进行情景教学: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秋天的果园里,你们看,果园里真是一派热闹、丰收的景象,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观察图片,包括水果的类别、人们忙碌的身影、运送水果的车辆等,这个过程,除了进行看图说话,也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而自己给出数学问题,编写加法、减法应用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和发展。
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于蝴蝶、树叶、蜻蜓等的图片,以花蝴蝶的“咱们和树叶都是图形王国里的一家人”,而引导学生思考:蝴蝶为什么这么说呢?于是,许多学生也质疑:“它们怎么会是一家人?”教师以此导入新授:蝴蝶这么说,一定有它的道理,咱们认识了今天的“轴对称图形”后,你会赞同蝴蝶的观点的。于是,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对称图形的探究中,兴趣之高、氛围之浓自不待言。
二、创建“做数学”的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但都充满好奇,对什么都想试一试,喜欢动手操作。我国的教学弊端就是学生动手能力弱,根据国外教学的成功经验,数学学科应该多鼓励学生动手。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教学中,可以给孩子们创建“做数学”的平台,让他们自己观察、测量、实验等,激发思维,促其思考,也凸显了数学教学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比如,“三角形的图形认识”一课的教学,教师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简单,根本不用教”,有的说“这样的课枯燥乏味”……其实,虽然说辞大相径庭,但也折射出这节课上好、上出精彩实属不易,应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以实践活动为重心,让学生从数学知识堆里走出来,构建“做数学”的翻转课堂。如用三条彩色塑料条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用实物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孩子们通过观察,很快发现,三条塑料条,有的首尾相连,有的不相交,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通过自己直观的观察,对于三角形的认识得到升华。
三、巧设问题情境,构建互动课堂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互动课堂”“交往课堂”应是老师创造学生,同时学生创造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可以引发孩子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促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这一策略既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又要注意问题的生活性和科学性,只有教师的问题设计得恰当,才能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教师问题设计宽泛、没有层次,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甚至让学生感到挫败感。
比如,学习“10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创设外出旅游的情境而引导学生思维:春天到了,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节。看,两辆车来了,要载着我们班56位同学和数学老师一起外出旅游,你们算一下,我们能坐得下吗?问题的给出,与“玩”有关,引发了学生的“兴奋点”,找到了创新教学的“支点”,为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开展增添了动力和内驱力。于是,孩子们有的提出问题“两辆车能坐多少人啊”,于是,到“车上”找答案,找到了,看到了,车上有标志,一个是有24个座位,一个是30个座位。于是,有的同学计算了24+30=54个座位,之后,面面相觑,“才54个座位”的遗憾不禁流露了出来,显然,问题在“看一看” “想一想” “算一算”等中解决了。
再如,小学一年级的“分类”教学时,提前收集班级同学的铅笔40支,这些铅笔中,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红有的蓝,有的带橡皮有的不带橡皮等,一律混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试着采用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将这些铅笔分为两部分。这个任务没有明确的分类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止一个,因此,有意识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动脑想一想,动手分一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看谁分得合理,要求孩子们分完后说出分的理由和依据。这样,学生们自主活动、自主实践,真正凸显了学生的乐做、善思。
培养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力,除了文中提到的三种方法外,游戏法、表演法也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另外,有效的评价机制、鼓励性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等,都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课堂上如沐春风。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