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的社会里,想见一个蓝领工人太难了,几乎让笔者感觉到对面如果有一个蓝领工人看过来,你会产生突然见到“工人老大哥”的亲切。是的,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工厂”已不是一个抽象的记忆。可是,见一批IT精英实在是太容易了,他们活跃在当今社会新经济的大舞台中。甚至,中国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圳还明确提出“让高级技工比博士工资更高”的口号。
1993年,梁稳根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并于1998年、2003年连续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实业报国”的他所创建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2006年十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分在湖南团的梁稳根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2006年“两会”上,已是几届人大代表的梁稳根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一则因为媒体对“民族工业”的认同,二则他刚刚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前,梁稳根在离开公司赴京时就表示:十个五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的痕迹甚至比过去5000年还要深刻。在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来时,人们看到:计划变成了规划,引进变成了创新,索取变成了给予,新农村、新城区、新思维、新概念、新出路等字眼诠释了同一个理念,那就是“变”!
也正是这个“变”字,使“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成功入选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5年12月28日晚上,在颁奖会现场,《对外大传播》的记者与他有过短暂的交流。当时的梁稳根和网络新贵李彦宏同桌,所有的媒体纷纷过来和醒目的李彦宏递送名片,狭小的空间里,梁稳根难免为莽撞的记者所碰撞,但他言语间始终豁达。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递上杂志和名片时,他说:“我没有手机,我把秘书的电话留给你吧。”最终,梁稳根成功入选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走下颁奖台,他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拱手示意,之后便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专注地看晚会。
湖南人的性格就是坚韧、精明、富于气魄。曾有人这样说,如果你在石油开采会战中,听到众人发出的“嘿呦嘿呦”吼声,那多半是震人心魄的“川江号子”;如果你看见一个女孩背着背包,穿着牛仔裤行走在旷野上,可能是美国人;但是如果你看见一群人扛着扁担走上街头,贩卖塑料等物品,那可能就是坚韧而精明的湘军。梁稳根正是这样的人,他坚韧、精明、富于气魄,他使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走出国门,于是怀揣振兴“民族工业”梦想的他,也因此成为了走出国门的“湘军”领袖。
1986年梁稳根辞去公职,和朋友凑了6万元钱决意下海创业,他刚开始选择做焊接材料。据说在当年9月他就收到了第一批货款,虽然只有8000元,但他和朋友欣喜若狂。之后由于梁稳根发现人造金刚石产业有较大的赢利机会,遂转入该行业并凭此获利不菲。
凭借这些积累,1993年梁稳根决定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当时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由于竞争力低下,国内市场已经被几家外资巨头瓜分完毕。面对这种依然“沦陷”的产业,梁稳根反而认为这里孕育着三一的巨大机会,并且力排众议坚持进入。
梁稳根勉励他的团队,要通过三一的发展来探寻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且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这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很快凭借自有知识产权,在沦陷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1994年三一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的工厂,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获得8项国家博览会金奖,随后该产品迅速在1997年高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位,并在当年出口海外。
由此,三一逐步将产品线扩张至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摊铺机、推土机、平地机、沥青转运车、塔式起重机等,十年间三一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逾20亿元,年产值达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大鳄”,并创造了年均80%的增长速度。
三一从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就直接和垄断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并不断从洋品牌手中收复失地。以混凝土输送泵为例,1995年国外品牌垄断95%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已骤降至5%,这个重大变化使业内盛赞三一对该产业创造了新的竞争机制,引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三一的成长,很多国际巨头先后将他们的收购目标锁定三一,包括全球行业居首的卡特·彼勒集团,但梁稳根几乎全部拒绝了。业界因此流传“三一是最难收购的公司”。“三一”解释说,三一不是拒绝股权合作,而是拒绝任何对方有控股性意图的股权合作,针对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会否大量减少持疑问,梁对此坚决表示:“有生之年绝不放弃对公司的控股权。”熟悉梁稳根的一些人认为,48岁的梁身上有很强的民族产业情结,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谈话中,梁经常会流露其“产业报国”的梦想,在三一内部员工看来这个梦想曾使很多人激动不已。
10年前,中国的重工机械制造产品市场全是“洋品牌一统天下”。10年后,三一重工,一个最初仅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乡村小厂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年产值达到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大鳄”——以年均80%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同行第一。它俨然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一张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曾几何时,中国重工业发展一直是国有企业唱重头戏,而以民营身份参与国家重工业发展,始于三一重工。
不同于一般传统民营企业的是,三一创业伊始就抛弃了家族式企业模式。国内许多经济专家在分析民营企业发展时指出,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障碍。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三一的创业班子对企业管理实行高起点、高要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律不允许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进企业,三一的管理体制是融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思想的结晶。对于他们科学的方法论“11531”,三一人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1”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值;第二个“1”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念体系;“5”是要打造五项企业文化工程;“3”是要经济杠杆、法制力量、文化影响三力协同;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公平。
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一度不为人所看好。这也难怪,当时国有企业都濒临倒闭,国有企业集技术、资金的优势都没有把传统制造搞上去,一个民营企业进入传统制造产业,门都没有。
当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体状况是行业生产集中度低、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的创新能力弱。这种状况导致了残酷的现实: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几乎是洋品牌一统天下,国内市场95%以上是洋货,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属于中国人自己品牌的工程机械寥若晨星。
梁稳根冷静地审视了中国重工机械领域面临的内忧外患后发现,从国内的行情来看,传统产业虽然暂处于劣势,但终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同时也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他果断地决策:“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全球化中,经济确实是没有国界了,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盛宴中,13亿人口的中国再也不能依赖日本的相机、美国的软件、德国的混凝土泵了。
梁稳根说:三一重工的两大核心竞争优势就在于服务与创新能力上。思路决定出路,正是有了这样正确的战略决策,三一才有今天。
从2000年7月24日美国约翰·迪尔建筑与森林设备公司首次派人访问三一,到2001年11月18日双方正式签订合作经销协议,三一重工与迪尔公司在相互考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联手合作,拉开了三一国际化战略经营的序幕。去年,公司出口业务已拓展到土耳其、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台湾、澳门地区,今年公司又新拓展了俄罗斯、韩国、南美等地市场。
日前,三一重工将首次亮相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代表三一最高质量水准的8台工程机械产品已运往法国,将参加于4月下旬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06年巴黎国际建筑及土木工程机械展,与工程机械世界级品牌同台竞技。这是三一首次参加这一世界性行业盛会。
责编:周 瑾曹晓娟
1993年,梁稳根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并于1998年、2003年连续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实业报国”的他所创建的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标志性企业之一。2006年十届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分在湖南团的梁稳根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2006年“两会”上,已是几届人大代表的梁稳根受到了媒体的关注,一则因为媒体对“民族工业”的认同,二则他刚刚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之前,梁稳根在离开公司赴京时就表示:十个五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的痕迹甚至比过去5000年还要深刻。在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来时,人们看到:计划变成了规划,引进变成了创新,索取变成了给予,新农村、新城区、新思维、新概念、新出路等字眼诠释了同一个理念,那就是“变”!
也正是这个“变”字,使“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成功入选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5年12月28日晚上,在颁奖会现场,《对外大传播》的记者与他有过短暂的交流。当时的梁稳根和网络新贵李彦宏同桌,所有的媒体纷纷过来和醒目的李彦宏递送名片,狭小的空间里,梁稳根难免为莽撞的记者所碰撞,但他言语间始终豁达。当《对外大传播》的记者递上杂志和名片时,他说:“我没有手机,我把秘书的电话留给你吧。”最终,梁稳根成功入选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走下颁奖台,他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拱手示意,之后便安静地坐在位置上专注地看晚会。
湖南人的性格就是坚韧、精明、富于气魄。曾有人这样说,如果你在石油开采会战中,听到众人发出的“嘿呦嘿呦”吼声,那多半是震人心魄的“川江号子”;如果你看见一个女孩背着背包,穿着牛仔裤行走在旷野上,可能是美国人;但是如果你看见一群人扛着扁担走上街头,贩卖塑料等物品,那可能就是坚韧而精明的湘军。梁稳根正是这样的人,他坚韧、精明、富于气魄,他使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走出国门,于是怀揣振兴“民族工业”梦想的他,也因此成为了走出国门的“湘军”领袖。
1986年梁稳根辞去公职,和朋友凑了6万元钱决意下海创业,他刚开始选择做焊接材料。据说在当年9月他就收到了第一批货款,虽然只有8000元,但他和朋友欣喜若狂。之后由于梁稳根发现人造金刚石产业有较大的赢利机会,遂转入该行业并凭此获利不菲。
凭借这些积累,1993年梁稳根决定进军工程机械行业,主要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当时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国企,由于竞争力低下,国内市场已经被几家外资巨头瓜分完毕。面对这种依然“沦陷”的产业,梁稳根反而认为这里孕育着三一的巨大机会,并且力排众议坚持进入。
梁稳根勉励他的团队,要通过三一的发展来探寻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并且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也是三一企业名称的来历。这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民营企业很快凭借自有知识产权,在沦陷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1994年三一成为全国第一家生产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的工厂,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获得8项国家博览会金奖,随后该产品迅速在1997年高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位,并在当年出口海外。
由此,三一逐步将产品线扩张至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摊铺机、推土机、平地机、沥青转运车、塔式起重机等,十年间三一集团已经成为年销售收入逾20亿元,年产值达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大鳄”,并创造了年均80%的增长速度。
三一从进入工程机械行业开始就直接和垄断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并不断从洋品牌手中收复失地。以混凝土输送泵为例,1995年国外品牌垄断95%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已骤降至5%,这个重大变化使业内盛赞三一对该产业创造了新的竞争机制,引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三一的成长,很多国际巨头先后将他们的收购目标锁定三一,包括全球行业居首的卡特·彼勒集团,但梁稳根几乎全部拒绝了。业界因此流传“三一是最难收购的公司”。“三一”解释说,三一不是拒绝股权合作,而是拒绝任何对方有控股性意图的股权合作,针对这次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会否大量减少持疑问,梁对此坚决表示:“有生之年绝不放弃对公司的控股权。”熟悉梁稳根的一些人认为,48岁的梁身上有很强的民族产业情结,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下谈话中,梁经常会流露其“产业报国”的梦想,在三一内部员工看来这个梦想曾使很多人激动不已。
10年前,中国的重工机械制造产品市场全是“洋品牌一统天下”。10年后,三一重工,一个最初仅有几百万元资产的乡村小厂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年产值达到40亿元的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大鳄”——以年均80%的增长速度为世界同行第一。它俨然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一张最引人注目的名片。
曾几何时,中国重工业发展一直是国有企业唱重头戏,而以民营身份参与国家重工业发展,始于三一重工。
不同于一般传统民营企业的是,三一创业伊始就抛弃了家族式企业模式。国内许多经济专家在分析民营企业发展时指出,家族式管理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相当大的障碍。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三一的创业班子对企业管理实行高起点、高要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一律不允许安排自己的亲戚朋友进企业,三一的管理体制是融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思想的结晶。对于他们科学的方法论“11531”,三一人是这样解释的:
第一个“1”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期望值;第二个“1”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理念体系;“5”是要打造五项企业文化工程;“3”是要经济杠杆、法制力量、文化影响三力协同;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公平。
三一重工初探工程机械领域时,一度不为人所看好。这也难怪,当时国有企业都濒临倒闭,国有企业集技术、资金的优势都没有把传统制造搞上去,一个民营企业进入传统制造产业,门都没有。
当时,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总体状况是行业生产集中度低、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的创新能力弱。这种状况导致了残酷的现实:市场上的主导产品几乎是洋品牌一统天下,国内市场95%以上是洋货,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上,属于中国人自己品牌的工程机械寥若晨星。
梁稳根冷静地审视了中国重工机械领域面临的内忧外患后发现,从国内的行情来看,传统产业虽然暂处于劣势,但终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同时也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他果断地决策:“与其引进技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沦为‘生产车间’,不如另辟蹊径,以自我创新掌握发展主动权。”
在全球化中,经济确实是没有国界了,但企业和企业家是有国籍的。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盛宴中,13亿人口的中国再也不能依赖日本的相机、美国的软件、德国的混凝土泵了。
梁稳根说:三一重工的两大核心竞争优势就在于服务与创新能力上。思路决定出路,正是有了这样正确的战略决策,三一才有今天。
从2000年7月24日美国约翰·迪尔建筑与森林设备公司首次派人访问三一,到2001年11月18日双方正式签订合作经销协议,三一重工与迪尔公司在相互考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联手合作,拉开了三一国际化战略经营的序幕。去年,公司出口业务已拓展到土耳其、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台湾、澳门地区,今年公司又新拓展了俄罗斯、韩国、南美等地市场。
日前,三一重工将首次亮相巴黎国际工程机械展。代表三一最高质量水准的8台工程机械产品已运往法国,将参加于4月下旬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006年巴黎国际建筑及土木工程机械展,与工程机械世界级品牌同台竞技。这是三一首次参加这一世界性行业盛会。
责编:周 瑾曹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