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按照“紧扣专业、拓宽路径、创新平台”的基本思路,重点研究创新创业平台的宽专业与多口径创新培养模式、厚指导与薄基础创新教育模式、扁层级与优评价创新质量模式、高准入与先退出创新管理模式、实验式与协同式创新合作模式、活策略与逆思维创新导引模式等,大数据与国际化共辅共促,分模块多维度建立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多点共促、特色培育,探索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高校特色创新创业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探索
一、研究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
“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党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在十六大提出来的宏伟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态势。基于此,创新型人才队伍就是这一任务的重要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deCantillon首次提出创业者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研究范畴,指出其本质是“承担风险”。1876年,关于创业者的第一本书籍《工资问题》面世,作者是美国学者FrancisWalker,1884年,该作者又出版《政治经济学》一书,绘制了创业者模型并进行相关阐释。“创业是资本主义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如此描述。而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起始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主讲人是MylesMace。
普遍教育原则、创新教育理念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催生出创新创业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点
以终身化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在经济行为层面,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自己、接触社会、深化专业、夯实梦想的直接诉求。
(二)创新、创业目标
以基础教育为规律,经济活动为牵引,将理性的逻辑化思维指向社会经济效益,系统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经济要求、拓宽学生就业路径,进而构筑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化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大平台教育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一个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需要若干个校外实践基地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于实际,光有校内的实践基地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才能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于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拓宽,笔者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各学科、专业发挥资源优势在地方特色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经济产业密集区积极开拓,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
(二)加大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依托于地方政府的,其办校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是伴生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也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免息贷款、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除了资金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社保、职称评审、工龄计算等其他保障问题。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解除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给予大学生创业补贴和相关培训。
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协调相关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KAB培训;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整合资源,促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与高校间的合作,鼓励合作单位在高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支持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让校内孵化基地与地方企业融合,促进项目的成果转换,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三)整合地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与地方企业联系紧密,部分学科、专业也与地方产业相契合,学校应发挥此优势,主动与企业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并使之延伸,通过设立企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企业开发项目等形式,借用企业的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强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展积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系统引进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二是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三是与国外高校互换交流生,选送一批学生接受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四是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为今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三、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依托,在这种背景下,有利于各高校针对
市场环境及时作出创新创业战略部署,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指导高校学生进行创业,促进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玉香,安立龙,林年冬.地方涉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28-31.
[2]李政,唐绍祥.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64-66.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路径探索
一、研究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
“国家发展战略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党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在十六大提出来的宏伟目标,力争在2020年前形成全社会的创新态势。基于此,创新型人才队伍就是这一任务的重要基石,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RicharddeCantillon首次提出创业者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研究范畴,指出其本质是“承担风险”。1876年,关于创业者的第一本书籍《工资问题》面世,作者是美国学者FrancisWalker,1884年,该作者又出版《政治经济学》一书,绘制了创业者模型并进行相关阐释。“创业是资本主义变革过程的关键驱动引擎”,1934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的理论》一书中如此描述。而现代创业教育的序幕起始于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主讲人是MylesMace。
普遍教育原则、创新教育理念与经济理论相结合,催生出创新创业理论的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点
以终身化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在经济行为层面,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自己、接触社会、深化专业、夯实梦想的直接诉求。
(二)创新、创业目标
以基础教育为规律,经济活动为牵引,将理性的逻辑化思维指向社会经济效益,系统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专业知识适应社会经济要求、拓宽学生就业路径,进而构筑具有地方特点的区域化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大平台教育模式的路径探索
(一)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一个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需要若干个校外实践基地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应用于实际,光有校内的实践基地是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才能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对于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拓宽,笔者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寻求和整合各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做一些延伸和探索,各学科、专业发挥资源优势在地方特色经济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经济产业密集区积极开拓,为学生打造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
(二)加大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应用型本科院校绝大部分是依托于地方政府的,其办校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同时也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责任,是伴生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也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免息贷款、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除了资金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社保、职称评审、工龄计算等其他保障问题。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解除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可以给予大学生创业补贴和相关培训。
另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协调相关部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KAB培训;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整合资源,促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与高校间的合作,鼓励合作单位在高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支持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让校内孵化基地与地方企业融合,促进项目的成果转换,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
(三)整合地方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与地方企业联系紧密,部分学科、专业也与地方产业相契合,学校应发挥此优势,主动与企业对接,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并使之延伸,通过设立企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企业开发项目等形式,借用企业的资源,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
(四)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加强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展积极合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健康地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系统引进国外成熟的课程体系;二是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培训学习,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三是与国外高校互换交流生,选送一批学生接受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四是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合作,促进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为今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三、结论
高校创新、创业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依托,在这种背景下,有利于各高校针对
市场环境及时作出创新创业战略部署,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指导高校学生进行创业,促进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乔玉香,安立龙,林年冬.地方涉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01:28-31.
[2]李政,唐绍祥.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