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陈寅恪有《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一首,原诗如下: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因此诗作于1952年,历来解陈诗的人,都判断出本诗暗含的意义是写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至于“衰翁”具体何指,众说不一,刘梦溪、黄裳认为是指陈垣。还有人认为是代指当时北京名校教授。本诗余英时、刘梦溪、胡文辉均有解说,但都没有坐实。
陈诗所咏内容,如同时可由抽象和具体处解释时,以具体所咏可能性为高,因作诗习惯,多由感性事物引起。此诗写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周恩来和翁文灏。陈诗诗题多有深旨,凡出“戏”字,均别有深意。
《十三妹》由《儿女英雄传》改编,我们就先从这里说起。
陈寅恪《论再生缘》一开始即说他从小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他也喜读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中,陈寅恪最欣赏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为“转胜于曹书”,原因即在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陈寅恪诗文中常用《儿女英雄传》故实,足证他对这部小说的熟悉和喜爱。
鲁迅对《儿女英雄传》评价不高,但胡适、周作人都很喜欢这部白话长篇小说。冯友兰也说过,中国小说中,《儿女英雄传》最好,认为它技巧很高,十三妹出场不交代家门,乃中国小说中首见。他常和女儿宗璞交流这个感想。
1950年9月18日,陈寅恪给吴宓的信中,感慨《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书以后恐无再出版机会后,有这样两句话:“《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吾辈之困苦,精神、肉体两方面有加无已,自不待言矣。”(《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此信由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转来,原书有一处笔误“第三十回”应当是“第十三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系《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吴学昭原书将“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这几句省略了,可见当时确有忌讳。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敦古意集腋报师门,感旧情挂冠寻孤女”,此回前一段叙安学海在山阳县河工知县任上,为人陷害,后得学生乌明阿重金帮助,原书写道:“乌大爷道:‘这也非门生一人的意思。没接着老师的信以前,并且还不曾看见京报,便接着管子京、何麦舟他两家老伯的急脚信,晓得了老师这场不得意。门生即刻给同门受过师恩的众门生分头写了信去,派了数儿,教他们量力尽行。因门生差次不久,他们又不能各各的专人前来,便教他们只发信来,把银子汇京,都交到门生家里。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京的一万银子。门生合他说明,先用了他的,到京再由门生家里归还。这万金内一半作为门生的尽心,一半作为众门生的集腋。将来他们汇到门生那里,再从门生那里扣存也是一样。此时且应老师的急用。老师接到他们的信,只要付一封收到的回信就完了事了。”(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和吴宓提这个典故,意思甚明,他的学生靠不住。“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当指他的老朋友如俞大维、傅斯年、胡适、梅贻琦、杭立武、朱家骅等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语极愤怒,此处虽不能坐实所指何人,但可以理解为那些迎合时势的老朋友和旧门生,“《儒林外史》”限制了所指范围,当是学术界熟人无疑。
了解这个背景,则能理解陈寅恪1954年给科学院答复中“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深意。
再回到思想改造运动。1952年9月29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兴起后,周恩来受中央委托,向京津高校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同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分清革命和反革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陈寅恪内心对思想改造运动反感。周恩来的报告,讲到思想改造不能强迫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一个是1951年取道法国由香港回中国的地质学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他当时是中共的“战犯”之一。陈寅恪1949年曾有《哀金圆》诗,讽刺当时的币制改革,诗中明讽王云五,但此事恰是翁文灏主政行政院时发生的。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一语双关。第二句中“衰翁”即用习语暗出“翁”字,此句明用《儿女英雄传》故事,实写周的讲话中表扬翁文灏回国一事。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酒合欢义结邓九公,话投机演说十三妹”,写的是绿林中人,绰号“海马”的周三周得胜,五年前在牤牛山为邓九公一鞭所败,后乘邓九公在家设宴,前来寻衅,想用男扮女装登台演戏的方式羞辱邓九公,邓九公时年八十有七,“衰翁”是也。被激不过,比武论输赢,因年迈力衰,几为所败,幸得十三妹出场解围。
周三对邓九公说:“我这盒里装着一碗儿双红胭脂,一匣滴珠香粉,两朵时样的通草花儿,你打扮好了,就在这台上扭个周遭儿我瞧瞧,我尘土不沾,拍腿就走。”(《儿女英雄传》)
陈寅恪明白知识分子改造为何事,所以用了《十三妹》中的这个情节,发出如此感叹。故事情节恰好与思想改造意涵相应——
学界曾流传一则掌故,抗战时期,陈寅恪一度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曾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讲过留学时代的一则趣事。一天晚上,陈寅恪去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遇到周恩来和曹谷冰等几个中国人,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是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中竟误入了老板娘房间。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顶住,任凭外面如何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谷冰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才出来。
如此则掌故不虚,某些意味与陈诗比喻相合。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红柳村是《儿女英雄传》中一地名,全称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陈寅恪为诗为文,极有智慧,此为高妙暗喻,“二十八”令人联想中国习语“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红柳村”中“红”字,不言而喻。“闲人燕北”是文康别称。“怪事多”即思想改造运动。
陈寅恪有玩文字游戏的习惯,“对对子”是他终身爱好,这已广为人知。在大背景确定的前提下,由陈诗中寻出与诗意有关的暗示,哪怕流于穿凿附会,在学术研究中,也不能说没有意义。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即指出明清人作诗,习惯在诗中暗藏人名或姓氏,他常用此法解释钱柳诗。
陈诗结句用姓氏暗示,恰合周恩来动员思想改造运动意义时表扬翁文灏主动回国一事,此处极见陈诗造语之妙。
最后说一句,《儿女英雄传》中,周三、邓九公一段故事的发生地在淮安府山阳县,此处恰是周恩来的家乡。
(作者系文史学者、厦门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
周三狡计原因尔,邓九甘心可奈何。
因此诗作于1952年,历来解陈诗的人,都判断出本诗暗含的意义是写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至于“衰翁”具体何指,众说不一,刘梦溪、黄裳认为是指陈垣。还有人认为是代指当时北京名校教授。本诗余英时、刘梦溪、胡文辉均有解说,但都没有坐实。
陈诗所咏内容,如同时可由抽象和具体处解释时,以具体所咏可能性为高,因作诗习惯,多由感性事物引起。此诗写思想改造运动中的周恩来和翁文灏。陈诗诗题多有深旨,凡出“戏”字,均别有深意。
《十三妹》由《儿女英雄传》改编,我们就先从这里说起。
陈寅恪《论再生缘》一开始即说他从小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他也喜读林译小说。在中国小说中,陈寅恪最欣赏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以为“转胜于曹书”,原因即在其“结构精密,颇有系统”。陈寅恪诗文中常用《儿女英雄传》故实,足证他对这部小说的熟悉和喜爱。
鲁迅对《儿女英雄传》评价不高,但胡适、周作人都很喜欢这部白话长篇小说。冯友兰也说过,中国小说中,《儿女英雄传》最好,认为它技巧很高,十三妹出场不交代家门,乃中国小说中首见。他常和女儿宗璞交流这个感想。
1950年9月18日,陈寅恪给吴宓的信中,感慨《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书以后恐无再出版机会后,有这样两句话:“《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吾辈之困苦,精神、肉体两方面有加无已,自不待言矣。”(《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2000年版)
《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此信由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转来,原书有一处笔误“第三十回”应当是“第十三回”。“敦古意集腋报师门”系《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吴学昭原书将“今日四海困穷,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而《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这几句省略了,可见当时确有忌讳。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题目“敦古意集腋报师门,感旧情挂冠寻孤女”,此回前一段叙安学海在山阳县河工知县任上,为人陷害,后得学生乌明阿重金帮助,原书写道:“乌大爷道:‘这也非门生一人的意思。没接着老师的信以前,并且还不曾看见京报,便接着管子京、何麦舟他两家老伯的急脚信,晓得了老师这场不得意。门生即刻给同门受过师恩的众门生分头写了信去,派了数儿,教他们量力尽行。因门生差次不久,他们又不能各各的专人前来,便教他们只发信来,把银子汇京,都交到门生家里。正愁缓不济急,恰好有现任杭州织造的富周三爷,是门生的大舅子,他有托门生带京的一万银子。门生合他说明,先用了他的,到京再由门生家里归还。这万金内一半作为门生的尽心,一半作为众门生的集腋。将来他们汇到门生那里,再从门生那里扣存也是一样。此时且应老师的急用。老师接到他们的信,只要付一封收到的回信就完了事了。”(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
陈寅恪和吴宓提这个典故,意思甚明,他的学生靠不住。“有财力足以济人之急者皆已远走高飞”,当指他的老朋友如俞大维、傅斯年、胡适、梅贻琦、杭立武、朱家骅等当年帮助过他的人。“《儒林外史》中作八股之徒触处皆是”,语极愤怒,此处虽不能坐实所指何人,但可以理解为那些迎合时势的老朋友和旧门生,“《儒林外史》”限制了所指范围,当是学术界熟人无疑。
了解这个背景,则能理解陈寅恪1954年给科学院答复中“所有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的深意。
再回到思想改造运动。1952年9月29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兴起后,周恩来受中央委托,向京津高校教师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同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的指示》,要求在学校教职员和高中以上学生中普遍开展学习运动,号召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目的主要是分清革命和反革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此后运动由教育界逐步扩展到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1952年秋基本结束。陈寅恪内心对思想改造运动反感。周恩来的报告,讲到思想改造不能强迫时,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一个是1951年取道法国由香港回中国的地质学家、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翁文灏,他当时是中共的“战犯”之一。陈寅恪1949年曾有《哀金圆》诗,讽刺当时的币制改革,诗中明讽王云五,但此事恰是翁文灏主政行政院时发生的。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一语双关。第二句中“衰翁”即用习语暗出“翁”字,此句明用《儿女英雄传》故事,实写周的讲话中表扬翁文灏回国一事。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酒合欢义结邓九公,话投机演说十三妹”,写的是绿林中人,绰号“海马”的周三周得胜,五年前在牤牛山为邓九公一鞭所败,后乘邓九公在家设宴,前来寻衅,想用男扮女装登台演戏的方式羞辱邓九公,邓九公时年八十有七,“衰翁”是也。被激不过,比武论输赢,因年迈力衰,几为所败,幸得十三妹出场解围。
周三对邓九公说:“我这盒里装着一碗儿双红胭脂,一匣滴珠香粉,两朵时样的通草花儿,你打扮好了,就在这台上扭个周遭儿我瞧瞧,我尘土不沾,拍腿就走。”(《儿女英雄传》)
陈寅恪明白知识分子改造为何事,所以用了《十三妹》中的这个情节,发出如此感叹。故事情节恰好与思想改造意涵相应——
学界曾流传一则掌故,抗战时期,陈寅恪一度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曾对他的研究生石泉讲过留学时代的一则趣事。一天晚上,陈寅恪去柏林一家华侨开的饭馆,无意中遇到周恩来和曹谷冰等几个中国人,打过招呼,同在一桌吃饭。由于政见不同,彼此争论起来。周恩来颇为雄辩,曹谷冰等人都说不过他,于是恼羞成怒中放下面包,抡拳便打,顺便把陈寅恪也抡了几拳。周恩来自感力不能敌,与陈寅恪撒腿便跑,情急中竟误入了老板娘房间。多亏老板娘此时正在外面张罗客人饭菜,未闹出更大的乱子。周与陈二人急忙把门关上,并用肩膀拼命顶住,任凭外面如何捶打,就是置之不理,直到曹谷冰等人自感无趣退走后才出来。
如此则掌故不虚,某些意味与陈诗比喻相合。
“红柳村中怪事多,闲人燕北费描摹”,红柳村是《儿女英雄传》中一地名,全称是“二十八棵红柳树”。陈寅恪为诗为文,极有智慧,此为高妙暗喻,“二十八”令人联想中国习语“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红柳村”中“红”字,不言而喻。“闲人燕北”是文康别称。“怪事多”即思想改造运动。
陈寅恪有玩文字游戏的习惯,“对对子”是他终身爱好,这已广为人知。在大背景确定的前提下,由陈诗中寻出与诗意有关的暗示,哪怕流于穿凿附会,在学术研究中,也不能说没有意义。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即指出明清人作诗,习惯在诗中暗藏人名或姓氏,他常用此法解释钱柳诗。
陈诗结句用姓氏暗示,恰合周恩来动员思想改造运动意义时表扬翁文灏主动回国一事,此处极见陈诗造语之妙。
最后说一句,《儿女英雄传》中,周三、邓九公一段故事的发生地在淮安府山阳县,此处恰是周恩来的家乡。
(作者系文史学者、厦门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