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授课的重点,夯实"双基"的灵魂。通过创设创新素材、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意识、培养质疑问难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努力联想、勇于尝试、敢于猜想、积极创造,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创新精神;数学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了适应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摇篮的作用,为了配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授课的重点,夯实"双基"的灵魂。
这里,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创设创新素材。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说教、灌输等途径是绝不可行的,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教学"把两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们大都以为是将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合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列成2×4+2×4=16(厘米)。这时我让学生拿铁丝做成两个正方形铁丝框拼一拼,大家才恍然大悟,两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后,两条边长不计入长方形的周长,应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列式为{(2+2)+2}×2=12(厘米),也有的同学列为2×6=12(厘米),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学前一天,我布置学生用铁丝给正方形纸片做一个框架,并问:"有几种做法?哪一种做法最妙?"这样学生为比别人先学到知识,好胜的特点促使他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在操作中独立思考锻炼了学生独立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想出了好几种做法,其中用四个铁钉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固定后再做的方法,连老师也没想到。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创造的乐趣,深化了创造的能力。
第二,激发创新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善师生的交往,使师生之间人格互容、互相尊重,真正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贯彻"以情启情、以情启思"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活跃的创造氛围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和展现思想的机会,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一次应用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长72米,每次用8米,用了5次以后,还剩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举手了,我请他回答,他刚开了个头"72÷8"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哄笑,我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同学们说:"大家不要笑,刚才这位同学没有说错,只是没说完。"然后,我启发这位同学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8×(72÷8-5)"。我当即给予肯定、表扬,同时趁热打铁:创新,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机遇总是偏爱那些善于动脑的人,今天,这位同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信我们班会出现更多的解法。"从此,全班同学的创造欲望空前高涨,创造"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第三,训练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催化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0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要求:1.一个0也不读出来;2.读出一个0;3.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又如,学习了加、减解法:(1)197+98=197+100-2=295;(2)197+98=200+98-3=295;(3)197+98=190+90+7+8=295;(4)197+98=200+100-3-2=295;(5)197+98=200+100-(3+2)=295。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了两种最简便的方法。上面两个例题中,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第四,培养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育主要训练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丧失了学生自由表現的机会,抑制了创新思维的萌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做"学答"到做"学问"。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四年一闰?""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创新精神;数学
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了适应全球性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挥教育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摇篮的作用,为了配合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授课的重点,夯实"双基"的灵魂。
这里,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创设创新素材。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说教、灌输等途径是绝不可行的,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在一定的具体可感的情境中进行渗透……。这里的载体是指创新素材,需要教师去捕捉,这里的情境要符合创新素材的特点,需要教师去创设。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激励学生在手指尖上创新。例如教学"把两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们大都以为是将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合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列成2×4+2×4=16(厘米)。这时我让学生拿铁丝做成两个正方形铁丝框拼一拼,大家才恍然大悟,两个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后,两条边长不计入长方形的周长,应用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列式为{(2+2)+2}×2=12(厘米),也有的同学列为2×6=12(厘米),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学前一天,我布置学生用铁丝给正方形纸片做一个框架,并问:"有几种做法?哪一种做法最妙?"这样学生为比别人先学到知识,好胜的特点促使他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在操作中独立思考锻炼了学生独立思维的独立性。学生想出了好几种做法,其中用四个铁钉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固定后再做的方法,连老师也没想到。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创造的乐趣,深化了创造的能力。
第二,激发创新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改善师生的交往,使师生之间人格互容、互相尊重,真正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应贯彻"以情启情、以情启思"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活跃的创造氛围中有足够的表现自我和展现思想的机会,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一次应用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长72米,每次用8米,用了5次以后,还剩多少米?"全班同学都争着回答,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也举手了,我请他回答,他刚开了个头"72÷8"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哄笑,我敛住微笑,冷静地对同学们说:"大家不要笑,刚才这位同学没有说错,只是没说完。"然后,我启发这位同学顺着他的思路往下说,不一会儿,一种极有创造性的思路便呈现在大家的面前:"8×(72÷8-5)"。我当即给予肯定、表扬,同时趁热打铁:创新,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机遇总是偏爱那些善于动脑的人,今天,这位同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信我们班会出现更多的解法。"从此,全班同学的创造欲望空前高涨,创造"成果"一个接着一个。
第三,训练创新意识。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催化剂"。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思路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完"亿以内数的读法"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思维训练题:用3个0和4个7组成一个7位数,使组成的数要符合下面要求:1.一个0也不读出来;2.读出一个0;3.读出两个0。这道题的每一小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相当活跃,每一个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的同学还把符合条件的数都找出来了。又如,学习了加、减解法:(1)197+98=197+100-2=295;(2)197+98=200+98-3=295;(3)197+98=190+90+7+8=295;(4)197+98=200+100-3-2=295;(5)197+98=200+100-(3+2)=295。经过大家讨论,选择了两种最简便的方法。上面两个例题中,既重视求异,又重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意识,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第四,培养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传统教育主要训练对现成问题的被动的"应答式"的能力,丧失了学生自由表現的机会,抑制了创新思维的萌发。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从做"学答"到做"学问"。如在学习"年、月、日"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书上讲的数拳法能不能倒过来数呢?""为什么要规定四年一闰?""二月为什么只有28天或29天?"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