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浅析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指出师德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外”与“内”的关系、“予”与“取”的关系、“德”与“能”的关系。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关系
师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水平,是衡量教育工作的重要尺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一、 中职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 师德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师德修养不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主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华民族历来将“学高”与“身正”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典范。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师德不仅是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纵观古今,从教育先贤孔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在四川地震灾害中为了学生而舍弃生命的感动中国的十大灾区教师谭千秋、严蓉等人民教师,及现在活跃在平凡教育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能够有不平凡的壮举,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做出卓越的成绩,都与教师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师德修养有关。
2. 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行业工作所需的必备生产技能;二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两方面的任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健康合格的公民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成绩与学生的品德,成绩与学生心理特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因此,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学生的品德,只有心灵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灵,只有行为才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要使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外”与“内”的关系。
“外”指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师朝夕工作学习的学校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德行影响重大,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下,学校环境也受到冲击。例如,个别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激情;个别同样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领导,官本位风气日浓。学校领导以权谋私的个别案例不时被媒体披露。前武汉大学某校领导触犯刑律的报道在教育界引起不少的震动。有的领导在台上大唱高调,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把教师摆在首位,但言不由衷。在内部分配制度上,以官位作为分配标准;在人才使用上,以亲疏好恶,而不是以能力、业绩作为使用的标准。这样的外部环境必然导致人心涣散,法纪观念淡薄,个人私欲横流,师德建设从何谈起呢?
“内”即自我修养,自我反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提高师德修养,离不开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学习和修炼。自省自悟,自修自养,这是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手段。
营造学校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加法制建设。法制之剑高悬,让违法乱纪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让谨小慎微者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制度建设是最好的监督措施。再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善的德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校园内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普通教职员工的震撼力、感染力是十分巨大的。孔子早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外部环境净化了,教师内省过程中就不会缺乏参照体系,就不会迷惘,就会目标明确,方向正确。
2.“予”与“取”的关系。
“予”指的是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千百年来教师的德行之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是对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取”就是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学校、学生对教师劳动的价值给予应有的承认与尊重。在“予”的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光辉的典范,“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只要奉献,不要索取与回报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深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在教育界掀起的下海热,经商热无疑对教师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就广东而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东西两翼,特别是粤北山区教师缺乏的现实不得不引起对“取”的重视。
正确处理“予”与“取”的关系要求必须摆正教师的位置,要求师德建设措施要和教育的用人机制改革相协调,要和引进人才、稳定教师队伍相配套,同时和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职称的晋升及待遇相联系,和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相协调。从教师劳动的特点出发,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工作态度、劳动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真正实现从教育事业的大局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上强化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落实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之中。此外,还要注重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注重加强对教师的精神关怀。
如果说要求教师奉献,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是播种,那么承认教师劳动价值,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创设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就是土壤。播下希望之种,要生根发芽需要提供适合的土壤,要茁壮成长还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加强师德建设仅在舆论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机制上重视优秀骨干教师,让优秀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而对那些投领导个人所好,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利益银行不断储蓄的人的生存空间一定要压缩,否则像经济领域一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旦形成,对师德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3.“德”与“能”的关系。
“德”即师德内涵。对师德的内涵可以综述为下述几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二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三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四是更新观念、课堂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五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教育新任务、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能”包括教师的知识、智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智能之意。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师德感召力。因为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手中的文明薪火,照亮了蒙昧,连接着历史、现在和未来。面对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现实,教师更加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吸纳新新鲜知识与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如果没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就如同一只没有点亮的蜡烛,师德的光芒永远无法发散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知识贫乏,能力平庸的教师是无法谈高尚师德的。
师德与师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教育专家提出,教师的教学力=师德×(专业知识 职业技能)。师德与师能的乘数效应显示,只有两个因子均提高,乘积应才会相应提高。爱学生、爱教学事业不是一句空话,教学能力低下势必制约着师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产业所需的初级人才的重任,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既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经济学的意义。正确处理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是师德建设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朱守锂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德建设;关系
师德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素质的水平,是衡量教育工作的重要尺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时期,必须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一、 中职学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1. 师德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
师德修养不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主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华民族历来将“学高”与“身正”作为教师职业形象的典范。因此,教师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师德不仅是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纵观古今,从教育先贤孔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在四川地震灾害中为了学生而舍弃生命的感动中国的十大灾区教师谭千秋、严蓉等人民教师,及现在活跃在平凡教育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能够有不平凡的壮举,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做出卓越的成绩,都与教师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师德修养有关。
2. 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两方面的重要任务:一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某行业工作所需的必备生产技能;二是为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两方面的任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健康合格的公民更为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一些调查,统计分析显示成绩与学生的品德,成绩与学生心理特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的一个广义的界说。”因此,只有品德才能影响学生的品德,只有心灵才能影响学生的心灵,只有行为才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中职学校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笔者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要使师德建设卓有成效,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外”与“内”的关系。
“外”指师德建设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教师朝夕工作学习的学校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德行影响重大,在市场经济思潮的冲击下,学校环境也受到冲击。例如,个别教师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不安心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敷衍塞责,缺乏工作的激情;个别同样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的领导,官本位风气日浓。学校领导以权谋私的个别案例不时被媒体披露。前武汉大学某校领导触犯刑律的报道在教育界引起不少的震动。有的领导在台上大唱高调,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把教师摆在首位,但言不由衷。在内部分配制度上,以官位作为分配标准;在人才使用上,以亲疏好恶,而不是以能力、业绩作为使用的标准。这样的外部环境必然导致人心涣散,法纪观念淡薄,个人私欲横流,师德建设从何谈起呢?
“内”即自我修养,自我反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提高师德修养,离不开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但最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学习和修炼。自省自悟,自修自养,这是提高师德修养的根本手段。
营造学校师德建设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加法制建设。法制之剑高悬,让违法乱纪者付出高昂的代价,让谨小慎微者有章可循。其次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制度建设是最好的监督措施。再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使善的德行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校园内领导班子的示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普通教职员工的震撼力、感染力是十分巨大的。孔子早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外部环境净化了,教师内省过程中就不会缺乏参照体系,就不会迷惘,就会目标明确,方向正确。
2.“予”与“取”的关系。
“予”指的是在师德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提倡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无私奉献精神。无私奉献是千百年来教师的德行之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是对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取”就是社会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学校、学生对教师劳动的价值给予应有的承认与尊重。在“予”的方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光辉的典范,“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集中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
只要奉献,不要索取与回报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深刻。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在教育界掀起的下海热,经商热无疑对教师队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就广东而言,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东西两翼,特别是粤北山区教师缺乏的现实不得不引起对“取”的重视。
正确处理“予”与“取”的关系要求必须摆正教师的位置,要求师德建设措施要和教育的用人机制改革相协调,要和引进人才、稳定教师队伍相配套,同时和教师劳动成果的评价、职称的晋升及待遇相联系,和教师工作生活的实际相协调。从教师劳动的特点出发,把重点放在教师的工作态度、劳动质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真正实现从教育事业的大局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上强化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落实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之中。此外,还要注重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人文环境的建设,注重加强对教师的精神关怀。
如果说要求教师奉献,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是播种,那么承认教师劳动价值,给予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创设利于教师成长的氛围就是土壤。播下希望之种,要生根发芽需要提供适合的土壤,要茁壮成长还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加强师德建设仅在舆论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机制上重视优秀骨干教师,让优秀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而对那些投领导个人所好,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利益银行不断储蓄的人的生存空间一定要压缩,否则像经济领域一样“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旦形成,对师德建设是极其不利的。
3.“德”与“能”的关系。
“德”即师德内涵。对师德的内涵可以综述为下述几方面:一是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二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三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四是更新观念、课堂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五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爱岗敬业是对一切职业的共同要求,教师职业自不例外。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教师工作的具体内容,师德所引发的效果如何,必须由此来体现,它是师德的载体。而为人师表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所承担的职责具有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比一般职业道德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品行所具有的感召力,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故而它是师德的支柱。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教育新任务、新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能”包括教师的知识、智慧、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智能之意。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慧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产生师德感召力。因为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手中的文明薪火,照亮了蒙昧,连接着历史、现在和未来。面对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现实,教师更加需要潜心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吸纳新新鲜知识与研究成果,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业务素养和知识水平,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如果没有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就如同一只没有点亮的蜡烛,师德的光芒永远无法发散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知识贫乏,能力平庸的教师是无法谈高尚师德的。
师德与师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高尚的师德是提高师能的前提,精湛的师能又是实践师德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教育专家提出,教师的教学力=师德×(专业知识 职业技能)。师德与师能的乘数效应显示,只有两个因子均提高,乘积应才会相应提高。爱学生、爱教学事业不是一句空话,教学能力低下势必制约着师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产业所需的初级人才的重任,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既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也具有经济学的意义。正确处理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是师德建设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