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比人生简单,比人生理想,它的魅力也在于此。
——李安
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美国《时代》周刊
像李安那样能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人。
——张艺谋
我在北京,听说李安在成名前也曾经做过六年的全职父亲,恨不得飞到纽约去亲他一下。
——徐小平
这本书有一个功能,它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现实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
——蔡康永
牵手走一生
我拍片后,许多人都很好奇我太太是个什么样的贤内助。有一次,北一女(“台北第一女子高等学校”的简称)北美校友会因为她是“李太太”颁发杰出校友奖给她。她对“妻以夫贵”的事情很不以为然,在致辞时就很不上道地一语道破:“我只是不管他,‘leave him alone’。”其实这正是我最需要的,她给了我时间与空间,让我去发挥、去创作。要不是碰到我的太太,我可能没有机会追求我的电影生涯。
我和林惠嘉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前去世界青少棒球联赛为台湾荣工当拉拉队加油时认识的。1983年8月19日,我们于相识五周年纪念日结婚。
婚后我和惠嘉人隔两地,她继续念书,我在纽约剪辑毕业制作。1984年5月,大儿子阿猫诞生时,我这个爸爸还不知情地在纽约公园里玩棒球、丢飞盘。直到晚上回家,才知太太已经生产,第二天赶忙搭机飞去伊利诺伊看妻儿。当我傻傻地冲进医院时,大家一见我来都高兴地鼓掌。原来头天半夜惠嘉独自进医院时,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她说:“不必。”问要不要通知友人,她也说:“不必。”她的个性就是很独立,自己能做的事就不愿麻烦别人。所以老二石头出生时早产,我就特别盯在一旁,她还是频频赶我走:“杵在这儿干嘛,你又不能帮忙,你又不能生!”孩子出生时,我去拉她手,她还把我挡开,让我一点儿参与感都没有。
我和太太是典型的互补性格,我委婉柔和又心不在焉,不太懂得照顾自己和别人;太太性情刚直专注、独立聪明,和她所学的微生物科学理性中带细腻的性质很像。
我觉得,夫妻间相处如一切事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做适度调整,甚至以变化来保持不变。以前我在外面谦卑,回家一样谦卑。现在我在外面比较神气活现,回家再谦卑,就觉得是在调整,其实是保持不变。
前些日子我和太太到纽约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菜,我把菜装上车,太太到停车场对面买西瓜,有位台湾来的太太对她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
“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那位太太听到我太太这么说,一时气结,半天接不上话。其实以前她就很少陪我买菜,现在也一样。不过她管家有她的一套,儿子们服服帖帖,我也很服气。
中国人造词很有意思,“恩爱”,恩与爱是扯不开的。
蜗居的六年
1985年2月,我把所有的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被运往港口的前一晚,我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得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美国三大经济公司的经纪人当场要与我签约,说我在美国有发展,要我留下试试。
当时太太惠嘉还在伊利诺伊念博士,带着不到一岁的阿猫(李涵),学位还差半年就拿到。我想,孩子还小,太太学位还没拿到,也好,在美国呆一阵子陪陪他们,也试试运气。
那时每隔一阵子,就有人说,看到我的学生片,很棒,我们来谈谈怎么合作吧!因为经纪人会把学生片拷贝一大堆,送到各公司去推销。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所以老不死心,人像是悬在半空中。
直到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回台湾?老是举棋不定,台湾电影那时也不景气。有时惠嘉看我精神上有点儿吃不下来,就会带我出去吃个饭,那时我们最奢侈的就是去吃肯德基,老大阿猫就说:“我们去吃老公公炸鸡。”
平常我在家负责煮饭、接送小孩,分担家事,惠嘉也不太干涉我,我们经济不够宽裕,所以我也不太愿意进城。我天天呆在家里很无聊,有时间就看报纸练英文,也没什么进步。我这个人是有片拍就来劲,没片拍就没劲,所以惠嘉说过:“他不拍片像个死人,我不需要一个死人丈夫。”如果有案子做,我就会很高兴,到城里找人写剧本,自己做研究,很来劲。如果我看起来很忙,她就不来管我;如果看我从早到晚呆坐在那儿,她就会问:“你到底在干嘛?无聊的话就找个事做,不一定要是赚钱的事。”
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每过一阵子,你会看见某位同学时来运转。我那时发现,身边当上导演的,又做出点儿成绩来的,都是持续写剧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许多人一出校门就有工作,如剧务、剪接或制作,到后来就继续那份工作,很难再往导演方面发展。
这期间,我偶尔去帮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儿事等等。为了身份,我还曾干过两天的剧务打杂,做得很笨拙,大家一看我去挡围观的人就觉得好笑,有个非裔女人见我来挡就凶我:“敢挡?我找人揍你!”我连忙走开,闹了很多笑话。后来我只好去做些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情由别人去做。
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电影梦
我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的局面,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
说来幸运,出道至今,我碰到一群好伙伴,他们激发我,同时也帮我控制了许多东西,包括我的选材。他们不只帮我过滤,还按照我的志向及兴趣去寻找题材。要是我一个人坐在家里空想,真会憋得慌或做出很傻气的决定。其实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群人的成绩,只是以我做代表,以我的意愿出发,还不一定以我的意愿收尾。
当然,我主导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冒险。在整个过程里,我要去体验,得承担后果。但不管我体验到什么,结果并不会因为我认知的不同而改变。每次我都是拼命去做,尽最大的努力,毫无保留。总觉得唯有个人的奋斗意志到位,才对得起大家,我才能够坦然。
这就是我的生活。十年来,我到各地拍片,但不论在台湾、英国、大陆或美国,都是我跟制片,跟演员及工作人员,跟这个系统,跟我的天性想法,跟观众等等的协调过程。有些能解决,有些不能,我就得应变。我觉得,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每过一条路、翻一座山,我便要去克服或绕道。
不论好与不好、成与不成、顺与不顺,我都必须面对这些记录,明了它矛盾与无常不全的本质,我才能够坦然,才能继续以后的创作与生活。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显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有时我真想留在电影世界里不出来了。而从银幕的另一端观赏现实人生,说不定比电影还好看吧。
刘杨摘编自《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安
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美国《时代》周刊
像李安那样能拍中文、英文电影,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他一人。
——张艺谋
我在北京,听说李安在成名前也曾经做过六年的全职父亲,恨不得飞到纽约去亲他一下。
——徐小平
这本书有一个功能,它可以让你看到从构想到现实之间,要克服多少困难。
——蔡康永
牵手走一生
我拍片后,许多人都很好奇我太太是个什么样的贤内助。有一次,北一女(“台北第一女子高等学校”的简称)北美校友会因为她是“李太太”颁发杰出校友奖给她。她对“妻以夫贵”的事情很不以为然,在致辞时就很不上道地一语道破:“我只是不管他,‘leave him alone’。”其实这正是我最需要的,她给了我时间与空间,让我去发挥、去创作。要不是碰到我的太太,我可能没有机会追求我的电影生涯。
我和林惠嘉是在伊利诺伊大学、前去世界青少棒球联赛为台湾荣工当拉拉队加油时认识的。1983年8月19日,我们于相识五周年纪念日结婚。
婚后我和惠嘉人隔两地,她继续念书,我在纽约剪辑毕业制作。1984年5月,大儿子阿猫诞生时,我这个爸爸还不知情地在纽约公园里玩棒球、丢飞盘。直到晚上回家,才知太太已经生产,第二天赶忙搭机飞去伊利诺伊看妻儿。当我傻傻地冲进医院时,大家一见我来都高兴地鼓掌。原来头天半夜惠嘉独自进医院时,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她说:“不必。”问要不要通知友人,她也说:“不必。”她的个性就是很独立,自己能做的事就不愿麻烦别人。所以老二石头出生时早产,我就特别盯在一旁,她还是频频赶我走:“杵在这儿干嘛,你又不能帮忙,你又不能生!”孩子出生时,我去拉她手,她还把我挡开,让我一点儿参与感都没有。
我和太太是典型的互补性格,我委婉柔和又心不在焉,不太懂得照顾自己和别人;太太性情刚直专注、独立聪明,和她所学的微生物科学理性中带细腻的性质很像。
我觉得,夫妻间相处如一切事体,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做适度调整,甚至以变化来保持不变。以前我在外面谦卑,回家一样谦卑。现在我在外面比较神气活现,回家再谦卑,就觉得是在调整,其实是保持不变。
前些日子我和太太到纽约法拉盛的华人区去买菜,我把菜装上车,太太到停车场对面买西瓜,有位台湾来的太太对她说:“你真好命,你先生现在还有空陪你来买菜!”
“你有没有搞错啊,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来买菜的!”那位太太听到我太太这么说,一时气结,半天接不上话。其实以前她就很少陪我买菜,现在也一样。不过她管家有她的一套,儿子们服服帖帖,我也很服气。
中国人造词很有意思,“恩爱”,恩与爱是扯不开的。
蜗居的六年
1985年2月,我把所有的东西打包成八个纸箱,准备回台湾发展。就在行李被运往港口的前一晚,我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在纽约大学影展中得到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个奖,美国三大经济公司的经纪人当场要与我签约,说我在美国有发展,要我留下试试。
当时太太惠嘉还在伊利诺伊念博士,带着不到一岁的阿猫(李涵),学位还差半年就拿到。我想,孩子还小,太太学位还没拿到,也好,在美国呆一阵子陪陪他们,也试试运气。
那时每隔一阵子,就有人说,看到我的学生片,很棒,我们来谈谈怎么合作吧!因为经纪人会把学生片拷贝一大堆,送到各公司去推销。就这样,一个计划不成,另一个又来了,总有几个在进行,所以老不死心,人像是悬在半空中。
直到计划全部死光,锐气磨尽,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回台湾?老是举棋不定,台湾电影那时也不景气。有时惠嘉看我精神上有点儿吃不下来,就会带我出去吃个饭,那时我们最奢侈的就是去吃肯德基,老大阿猫就说:“我们去吃老公公炸鸡。”
平常我在家负责煮饭、接送小孩,分担家事,惠嘉也不太干涉我,我们经济不够宽裕,所以我也不太愿意进城。我天天呆在家里很无聊,有时间就看报纸练英文,也没什么进步。我这个人是有片拍就来劲,没片拍就没劲,所以惠嘉说过:“他不拍片像个死人,我不需要一个死人丈夫。”如果有案子做,我就会很高兴,到城里找人写剧本,自己做研究,很来劲。如果我看起来很忙,她就不来管我;如果看我从早到晚呆坐在那儿,她就会问:“你到底在干嘛?无聊的话就找个事做,不一定要是赚钱的事。”
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却一直怀着希望,每过一阵子,你会看见某位同学时来运转。我那时发现,身边当上导演的,又做出点儿成绩来的,都是持续写剧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许多人一出校门就有工作,如剧务、剪接或制作,到后来就继续那份工作,很难再往导演方面发展。
这期间,我偶尔去帮人家拍片,看看器材,帮剪接师做点儿事等等。为了身份,我还曾干过两天的剧务打杂,做得很笨拙,大家一看我去挡围观的人就觉得好笑,有个非裔女人见我来挡就凶我:“敢挡?我找人揍你!”我连忙走开,闹了很多笑话。后来我只好去做些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其他机灵的事情由别人去做。
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电影梦
我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的局面,大概是时势造英雄吧。
说来幸运,出道至今,我碰到一群好伙伴,他们激发我,同时也帮我控制了许多东西,包括我的选材。他们不只帮我过滤,还按照我的志向及兴趣去寻找题材。要是我一个人坐在家里空想,真会憋得慌或做出很傻气的决定。其实任何一部电影,都是一群人的成绩,只是以我做代表,以我的意愿出发,还不一定以我的意愿收尾。
当然,我主导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冒险。在整个过程里,我要去体验,得承担后果。但不管我体验到什么,结果并不会因为我认知的不同而改变。每次我都是拼命去做,尽最大的努力,毫无保留。总觉得唯有个人的奋斗意志到位,才对得起大家,我才能够坦然。
这就是我的生活。十年来,我到各地拍片,但不论在台湾、英国、大陆或美国,都是我跟制片,跟演员及工作人员,跟这个系统,跟我的天性想法,跟观众等等的协调过程。有些能解决,有些不能,我就得应变。我觉得,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周旋协调,人没有绝对的自由。每过一条路、翻一座山,我便要去克服或绕道。
不论好与不好、成与不成、顺与不顺,我都必须面对这些记录,明了它矛盾与无常不全的本质,我才能够坦然,才能继续以后的创作与生活。
我觉得电影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显现我们未知的部分,而非已知的部分。有时我真想留在电影世界里不出来了。而从银幕的另一端观赏现实人生,说不定比电影还好看吧。
刘杨摘编自《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