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ChERS结合UPLC-MS/MS法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14种农药残留

来源 :中成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WL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建立茵栀黄口服液中14种农药残留的测定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以0.1%乙酸乙腈提取,经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提取液加入乙二胺-N-丙基硅烷、石墨化炭黑和无水硫酸镁进行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进行确证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各农药含量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5),目标化合物在低、中、高3个浓度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1.64%~127.58%(RSD<15%),定量限(LOQ)为0.04~3.58μg/L.6批茵栀黄注射液均未检测到14种农药,而32批茵栀黄口服液均检测到啶虫脒、吡虫啉,含量分别为在4.7~7.9、8.0~14.6μg/L范围内.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适合于茵栀黄口服液中14种农药残留的测定.
其他文献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豆甾醇抗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网站和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预测豆甾醇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OMIM、DrugBank、TTD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靶点,韦恩图获取豆甾醇与炎症之间的交集靶点,STRING 11.0数据库结合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的插件挖掘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利用R软件进行GO和KEGG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红花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筛选红花注射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构建“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和潜在蛋白互作网络.筛选核心靶标,并对潜在靶点进行GO分析、KEGG通路富集及与临近基因的富集分析.建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考察红花注射液干预后相关通路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共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23种,作用于EGFR、Akt1、MAPK、TNF-α、IL-6等43个潜在靶点,以及13个核心靶点,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来参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方干预对小鼠膝骨关节炎模型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方低、高剂量组.补肾活血方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补肾活血方灌胃,模型组、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干预8周后取材,采用HE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进行OARSI评分,RT-qPCR法检测小鼠软骨中iNOS、COX-2、IL-6、TNF-α、MMP13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软骨中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Ⅱ)、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