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项国家绝密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并批准实施,工程代号“921”。
从选择技术路径、设计技术方案、组织工程论证,到最后国家领导人决策拍板,“921”工程决策前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飞船从6种方案中胜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著名的“863”计划。但早在1971年4月,中国就曾试图发展载人航天工作,代号为“714”工程。由于当时技术储备、大推力运载火箭等因素制约,毛泽东表态“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说”,“714”工程于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马。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长达十年的沉寂期。除相关医学领域外,航天部门其他单位都停止了载人飞船的研究。
“863”计划将中止了11年的载人航天重新提上日程。该计划得到国家财政100亿经费支持,其中航天技术领域就占了40%。
1987年2月,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国防科工委组建“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代号863-2),委员会包括两个专家组,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代号863-204;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代号863-205。
当年4月,863-204专家组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2个月内,航天部、航空部、国家教委、中科院、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提出11种技术方案。专家组随后筛选出6种方案。
受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影响,6种备选方案中,有5种是航天飞机。唯一主张载人飞船方案的是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8所。该方案类似苏联的“联盟”号飞船,用火箭把飞船发射升空,飞船靠降落伞定点返回。
虽然飞船方案有投资小和技术风险较低的优势,但从1988年7月开始评定,到飞船方案最终成为专家组的共识,期间经历了长达2年的学术之争。
专家组成员请教钱学森时,钱学森以“这是国家最高决策”,将该方案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两弹”计划并提,称“不是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1990年11月,历经4年始告完成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系列研究报告),被呈送中央政治局及时任总理李鹏。《报告》提出中国载人航天“不能不搞、不能大搞、飞船起步、平稳发展”的战略思想。
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1991年1月30日,被认为对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航天高技术报告会”召开。当天,时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通知计划司总工程师张宏显,把《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送給一同参会的二炮副参谋长栗前明。
栗前明是邓小平的妹夫。张宏显将封在牛皮纸袋里的文件交给栗时,只说了一句话,“这是刘副部长让我交给你的。”栗前明说:“你告诉刘副部长,我一定送到。”
钱学森的“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的观点,就写在这份《建议》中,意在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1991年3月15日下午3时,李鹏召见时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的任新民及专家组代表。李鹏开门见山,“今天主要是想听一听有关载人飞船方面的情况。除了关注技术可行性外,飞船工程要花多少钱,发展速度和投资的关系如何,都是我这个总理要考虑的。”
在听取为何要从多用途飞船起步,以及飞船工程需要30亿元的投资和6~7年的研制周期的汇报后。李鹏笑笑说道:“钱是有困难,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要搞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5天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转来对《航空航天重大情况系列报告(5)》报批件的批示。该报告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3月1日提交国家领导人,他在报告中写道:
“最近几年来,许多专家都希望中央尽快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技术,建议中央下决心干起来,不要再拖延。经济是个大问题,但二十多年的时间,每年分担出也是可行的,实在当前财政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拿出点也得干。妥否请批示。”
批示上留下了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一连串领导人的名字。显示李鹏已于3月7日阅过,并批示“此事由专委讨论后报中央”。江泽民总书记“3月9日已阅”。
工程论证:载人航天“三步走”
中央批示下来后,航空航天部便着手研究载人飞船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研制分工问题。此前,航空航天部成立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成员包括19位经验丰富的航天专家,李颐黎是其中之一。
4月初,航空航天部在北京北安河召开讨论会,研究《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航天一院、五院、八院三个总体单位深入论证,进一步提出各自实施方案,以备择优选用。
从5月起,航空航天部先后邀请数批俄罗斯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俄罗斯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联盟号”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20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6月,863—2专家委员会正式提出《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11月,三个总体单位分别提交了《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李颐黎所在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的论证绿皮书厚达0.3米。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会在第5次会议上终于做出结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会后,航空航天部正式成立载人航天工程论证评审组。组长任新民,副组长王大珩和屠善澄。成员有: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杨嘉墀、童铠、谢光选等院士。
1992年8月1日,李鹏主持中央专委第7次会议,听取航空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成的论证组汇报。每个到会的专委成员都在这次会议纪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时专委成员之一的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正在国外访问,回来后补签了名字。 这份纪要立即报送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审议,随后转到了邓小平手里。
8月25日,中央专委向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请示》建议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載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一艘试验无人飞船要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首飞,即“争八保九”。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这事要“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江泽民主持会议,李鹏、乔石、姚依林、李瑞环等常委参加,杨尚昆、薄一波、万里、刘华清、杨白冰、丁关根、温家宝列席会议。一早进入中南海的丁衡高、林宗棠、刘纪原、王永志、王盛涛等人负责汇报。
丁衡高除了谈到工程的意义、作用和培养人才外,也谈到了可能要花点冤枉钱的“风险”。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表态说,“航空航天部完全赞成、拥护中央专委的决定。”
江泽民拿起那份报中央的纪要,一一点签字的人名,说:“你们几位都签字了。”
李鹏说:“对历史负责,都签字了,迟总长在国外待签。”
接着江泽民请常委们发言。李鹏说:“这个事是我主持办的,开了三次专委会,最后一次专委意见一致。载人航天,我们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不搞,很难再前进一步,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项目。”
李鹏决心很大,“如果钱不够,2000年奥运会不申办了也要办这个事。”
江泽民最后总结发言,一锤定音。“这是个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下决心搞这个东西。”他说,“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今天我们就做这样一个决策,发展载人航天。”
江泽民还要求“这个事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多干、少说”,“只干、不说”,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接向中央报告。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出于高度保密的需要,工程代号“921”。
“921”会议以后,中央军委批准,在解放军总装备部纳入编制,设立“921”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门机构,对工程实施专项管理”。
从选择技术路径、设计技术方案、组织工程论证,到最后国家领导人决策拍板,“921”工程决策前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飞船从6种方案中胜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著名的“863”计划。但早在1971年4月,中国就曾试图发展载人航天工作,代号为“714”工程。由于当时技术储备、大推力运载火箭等因素制约,毛泽东表态“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说”,“714”工程于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马。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长达十年的沉寂期。除相关医学领域外,航天部门其他单位都停止了载人飞船的研究。
“863”计划将中止了11年的载人航天重新提上日程。该计划得到国家财政100亿经费支持,其中航天技术领域就占了40%。
1987年2月,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国防科工委组建“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代号863-2),委员会包括两个专家组,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代号863-204;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代号863-205。
当年4月,863-204专家组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2个月内,航天部、航空部、国家教委、中科院、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提出11种技术方案。专家组随后筛选出6种方案。
受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影响,6种备选方案中,有5种是航天飞机。唯一主张载人飞船方案的是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8所。该方案类似苏联的“联盟”号飞船,用火箭把飞船发射升空,飞船靠降落伞定点返回。
虽然飞船方案有投资小和技术风险较低的优势,但从1988年7月开始评定,到飞船方案最终成为专家组的共识,期间经历了长达2年的学术之争。
专家组成员请教钱学森时,钱学森以“这是国家最高决策”,将该方案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两弹”计划并提,称“不是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1990年11月,历经4年始告完成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系列研究报告),被呈送中央政治局及时任总理李鹏。《报告》提出中国载人航天“不能不搞、不能大搞、飞船起步、平稳发展”的战略思想。
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1991年1月30日,被认为对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航天高技术报告会”召开。当天,时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通知计划司总工程师张宏显,把《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送給一同参会的二炮副参谋长栗前明。
栗前明是邓小平的妹夫。张宏显将封在牛皮纸袋里的文件交给栗时,只说了一句话,“这是刘副部长让我交给你的。”栗前明说:“你告诉刘副部长,我一定送到。”
钱学森的“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的观点,就写在这份《建议》中,意在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1991年3月15日下午3时,李鹏召见时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的任新民及专家组代表。李鹏开门见山,“今天主要是想听一听有关载人飞船方面的情况。除了关注技术可行性外,飞船工程要花多少钱,发展速度和投资的关系如何,都是我这个总理要考虑的。”
在听取为何要从多用途飞船起步,以及飞船工程需要30亿元的投资和6~7年的研制周期的汇报后。李鹏笑笑说道:“钱是有困难,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要搞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5天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转来对《航空航天重大情况系列报告(5)》报批件的批示。该报告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3月1日提交国家领导人,他在报告中写道:
“最近几年来,许多专家都希望中央尽快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技术,建议中央下决心干起来,不要再拖延。经济是个大问题,但二十多年的时间,每年分担出也是可行的,实在当前财政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拿出点也得干。妥否请批示。”
批示上留下了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一连串领导人的名字。显示李鹏已于3月7日阅过,并批示“此事由专委讨论后报中央”。江泽民总书记“3月9日已阅”。
工程论证:载人航天“三步走”
中央批示下来后,航空航天部便着手研究载人飞船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研制分工问题。此前,航空航天部成立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成员包括19位经验丰富的航天专家,李颐黎是其中之一。
4月初,航空航天部在北京北安河召开讨论会,研究《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航天一院、五院、八院三个总体单位深入论证,进一步提出各自实施方案,以备择优选用。
从5月起,航空航天部先后邀请数批俄罗斯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俄罗斯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联盟号”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20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6月,863—2专家委员会正式提出《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11月,三个总体单位分别提交了《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李颐黎所在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的论证绿皮书厚达0.3米。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会在第5次会议上终于做出结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会后,航空航天部正式成立载人航天工程论证评审组。组长任新民,副组长王大珩和屠善澄。成员有: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杨嘉墀、童铠、谢光选等院士。
1992年8月1日,李鹏主持中央专委第7次会议,听取航空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成的论证组汇报。每个到会的专委成员都在这次会议纪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时专委成员之一的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正在国外访问,回来后补签了名字。 这份纪要立即报送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审议,随后转到了邓小平手里。
8月25日,中央专委向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请示》建议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載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一艘试验无人飞船要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首飞,即“争八保九”。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这事要“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江泽民主持会议,李鹏、乔石、姚依林、李瑞环等常委参加,杨尚昆、薄一波、万里、刘华清、杨白冰、丁关根、温家宝列席会议。一早进入中南海的丁衡高、林宗棠、刘纪原、王永志、王盛涛等人负责汇报。
丁衡高除了谈到工程的意义、作用和培养人才外,也谈到了可能要花点冤枉钱的“风险”。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表态说,“航空航天部完全赞成、拥护中央专委的决定。”
江泽民拿起那份报中央的纪要,一一点签字的人名,说:“你们几位都签字了。”
李鹏说:“对历史负责,都签字了,迟总长在国外待签。”
接着江泽民请常委们发言。李鹏说:“这个事是我主持办的,开了三次专委会,最后一次专委意见一致。载人航天,我们应当占有一席之地。不搞,很难再前进一步,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项目。”
李鹏决心很大,“如果钱不够,2000年奥运会不申办了也要办这个事。”
江泽民最后总结发言,一锤定音。“这是个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下决心搞这个东西。”他说,“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今天我们就做这样一个决策,发展载人航天。”
江泽民还要求“这个事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多干、少说”,“只干、不说”,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接向中央报告。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出于高度保密的需要,工程代号“921”。
“921”会议以后,中央军委批准,在解放军总装备部纳入编制,设立“921”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门机构,对工程实施专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