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从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整合发展布局,规范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的角度提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西北部湾地区
1 引言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反映了沿海地区民众在不同时空的思维图式、生产生活方式,是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海洋非遗,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它们的生态或者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或者严重失衡而岌岌可危,海洋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以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2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科学研究价值,而实现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更是符合活态传承对其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近年来,北海市、防城港市先后印发了《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市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施建设提供了政策引导;广西北部湾地区各级政府以奖励、贴息、资助等经济形式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及文化企业的发展[1],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支撑。其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形式日渐多样化。广西北部湾地区以“设厅立馆”或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方式[2],借助海洋非遗翔实的史料、实物、场景、工艺、技艺等,向民眾系统地展示当地海洋非遗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价值功能以及传习技能;海洋非遗的旅游开发、“非遗进校园”等也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形式。再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广西北部湾地区已响应国家号召,在海洋非遗的挖掘、整理、认定、记录、建档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分级别建立了海洋非遗名录管理体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非遗档案数据库,提高了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管理效率。
3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存在问题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来源不足。目前,该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民营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融资渠道较窄,筹措的资金不足,阻碍了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其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海洋非遗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尚未掌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长远、持续的运营技能,影响到当地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成效。再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出现过度商业化。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对海洋非遗内涵的保护与传承,导致海洋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逐渐被歪曲甚至丧失原有的文化内涵。
4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对策
4.1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整合发展布局
从科学资源利用规划的高度,整合生产性保护发展布局,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以保证生产性保护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明确生产性保护总体目标。各地区政府部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扎实生产性保护资源调查。通过政府牵头的方式,会同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非遗行业协会、相关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形成普查小组,全面把握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数量、类型、特征、分布等,并深入了解生产性保护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现况。第三,合理规划布局。结合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强区”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从全域化角度出发进行资源整合和全要素调动,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生产性保护,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同质化开发。第四,综合考虑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辅助支持系统。相关部门在制定生产性保护规划时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以保证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开展。
4.2规范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广西北部湾地区各级政府从生产性保护的生产、流通、销售领域规范海洋非遗的市场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性保护发展环境,旨在解决市场调控不足、商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第一,在生产领域,完善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品与要素市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应在保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开发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海洋非遗产品,以丰富海洋非遗产品供给,提供个性化的海洋非遗文化服务;同时,加强海洋非遗相关文化产品的内容审查,对海洋非遗随意扭曲、任意捏造的过度商业化行为,从源头出发,严格规范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发展环境。第二,在流通领域,积极采取措施拓宽流通渠道与范围。发挥企业竞争与合作对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推动作用,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从事流通渠道建设和积极发展现代化流通形式。第三,在销售领域,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海洋非遗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社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方式,发挥专业机构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专业推广、宣传与销售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 4.3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遗产保护、资源普查、产品设计、宣传推广、销售流通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顺利实现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通过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与政策性资金形成互补、互动关系,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第一,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不断加大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的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产性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和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品牌推广等环节,以发挥社会资本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支持作用。第二,创新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融资方式。为有效解决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可推动海洋非遗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针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特点与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文化金融产品。最后,优化融资服务。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环境,通过创造更加公平、规范、开放的市场环境,提高社会资本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的配置效率。
4.4加強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一,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通过大力实施行政领导干部轮训、积极开发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如通过“生产性保护领军人才培训”、“生产性保护专家库建设项目”、“生产性保护青年技术人才提升计划”等提高重点人才的实力与影响力,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关键支撑力量。第二,加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教育。积极促进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与职业教育融合,发挥职业教育在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加强生产性保护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提高生产性保护人才的综合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国外高端海洋非遗开发人才和创新人才,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服务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810603224
参考文献
[1]北海市政府.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EB/OL].[2015-12-21].http://www.beihai.gov.cn/.
[2]陈炜,凌亚萍,劳国炜.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1):46-51.
作者简介:
钟丽芳(1999-),广东潮汕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7级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蒋若蕾(2000-),女,湖南长沙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7级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
关键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西北部湾地区
1 引言
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反映了沿海地区民众在不同时空的思维图式、生产生活方式,是我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海洋非遗,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它们的生态或者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或者严重失衡而岌岌可危,海洋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以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借鉴参考。
2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作为该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及科学研究价值,而实现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更是符合活态传承对其原真性、完整性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近年来,北海市、防城港市先后印发了《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建设海洋文化名市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政策文件,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施建设提供了政策引导;广西北部湾地区各级政府以奖励、贴息、资助等经济形式扶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及文化企业的发展[1],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支撑。其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形式日渐多样化。广西北部湾地区以“设厅立馆”或建立生产性保护基地等方式[2],借助海洋非遗翔实的史料、实物、场景、工艺、技艺等,向民眾系统地展示当地海洋非遗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价值功能以及传习技能;海洋非遗的旅游开发、“非遗进校园”等也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新形式。再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广西北部湾地区已响应国家号召,在海洋非遗的挖掘、整理、认定、记录、建档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分级别建立了海洋非遗名录管理体系,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海洋非遗档案数据库,提高了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管理效率。
3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存在问题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致使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来源不足。目前,该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民营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融资渠道较窄,筹措的资金不足,阻碍了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其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海洋非遗相关的企业工作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尚未掌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长远、持续的运营技能,影响到当地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施成效。再次,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出现过度商业化。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度地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对海洋非遗内涵的保护与传承,导致海洋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逐渐被歪曲甚至丧失原有的文化内涵。
4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对策
4.1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整合发展布局
从科学资源利用规划的高度,整合生产性保护发展布局,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布局体系,以保证生产性保护的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明确生产性保护总体目标。各地区政府部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扎实生产性保护资源调查。通过政府牵头的方式,会同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非遗行业协会、相关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形成普查小组,全面把握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数量、类型、特征、分布等,并深入了解生产性保护发展现状与市场需求现况。第三,合理规划布局。结合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强区”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从全域化角度出发进行资源整合和全要素调动,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进行差异化、特色化的生产性保护,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同质化开发。第四,综合考虑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辅助支持系统。相关部门在制定生产性保护规划时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与反馈机制,以保证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有效开展。
4.2规范市场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广西北部湾地区各级政府从生产性保护的生产、流通、销售领域规范海洋非遗的市场管理体系,优化生产性保护发展环境,旨在解决市场调控不足、商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第一,在生产领域,完善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品与要素市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应在保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开发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的海洋非遗产品,以丰富海洋非遗产品供给,提供个性化的海洋非遗文化服务;同时,加强海洋非遗相关文化产品的内容审查,对海洋非遗随意扭曲、任意捏造的过度商业化行为,从源头出发,严格规范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发展环境。第二,在流通领域,积极采取措施拓宽流通渠道与范围。发挥企业竞争与合作对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推动作用,鼓励各类企业依法从事流通渠道建设和积极发展现代化流通形式。第三,在销售领域,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海洋非遗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社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方式,发挥专业机构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专业推广、宣传与销售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产品。 4.3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
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遗产保护、资源普查、产品设计、宣传推广、销售流通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顺利实现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保障。通过健全投融资体系,拓宽资金来源,与政策性资金形成互补、互动关系,成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途径。第一,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不断加大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的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产性保护的配套设施建设和产品生产、销售流通、品牌推广等环节,以发挥社会资本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支持作用。第二,创新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融资方式。为有效解决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可推动海洋非遗资源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针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特点与需求,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文化金融产品。最后,优化融资服务。优化社会资本参与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环境,通过创造更加公平、规范、开放的市场环境,提高社会资本在非遗生产性保护领域的配置效率。
4.4加強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
人才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一,实施重点人才开发计划。通过大力实施行政领导干部轮训、积极开发培训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如通过“生产性保护领军人才培训”、“生产性保护专家库建设项目”、“生产性保护青年技术人才提升计划”等提高重点人才的实力与影响力,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关键支撑力量。第二,加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教育。积极促进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与职业教育融合,发挥职业教育在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为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生产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第三,加强生产性保护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广西北部湾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联合培养工作,提高生产性保护人才的综合水平。同时,大力引进国外高端海洋非遗开发人才和创新人才,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服务于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1810603224
参考文献
[1]北海市政府.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EB/OL].[2015-12-21].http://www.beihai.gov.cn/.
[2]陈炜,凌亚萍,劳国炜.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1):46-51.
作者简介:
钟丽芳(1999-),广东潮汕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7级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蒋若蕾(2000-),女,湖南长沙人,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2017级旅游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