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究竟采取怎样的教学法才能不违编辑的心衷,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文的作用呢?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现就文言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一个宗旨
文言文教学应抱这样一个宗旨:“遵循课标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借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工夫。
二、完成三个目标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真正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的目的。教学中应抓好以下三点:
1、帮助学生过好背诵关。切实使学生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落实课文的背诵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训练为主,以知识为辅。现在很多学生对重点文言句、段、篇能背,却不能写,甚至不能背。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求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词语有重点地比较、辨析,使学生熟悉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和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3、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线索、思想内涵,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
三、实践三种做法
1、放手。为了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就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学习活动,即“抄”、“记”、“读”。首先是“抄”,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其二是“记”,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做好记录,课堂上听课就有侧重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读”,即要求学生在“抄”与“记”的基础上读课文,并实现大致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目标。
2、点拨。即教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适时予以点拨。点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通读”的点拨。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通读的指导,学生还可以掌握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2)词与句理解的点拨。(3)段与篇在思想内涵的理解方面与全文在结构与语言等特色的归纳鉴赏方面的点拨。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词句作过细的语法分析,而是要读懂、会意,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内容和思想,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引导他们从语言角度进行鉴赏:或音韵和谐,或整散结合,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从情感角度鉴赏: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豁达超然,或沉郁冷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致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是语言美、音律美的典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
3、督促。即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应包括对学生在“抄”、“记”、“读”各个学习环节上的督促,对学生背诵课文的督促,以及适当布置作业、检查课本阅读情况等。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有教会学生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明确一个宗旨
文言文教学应抱这样一个宗旨:“遵循课标要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传授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为出发点,借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下工夫。
二、完成三个目标
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真正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的目的。教学中应抓好以下三点:
1、帮助学生过好背诵关。切实使学生了解每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落实课文的背诵要求。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训练为主,以知识为辅。现在很多学生对重点文言句、段、篇能背,却不能写,甚至不能背。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求学生对学过的文言词语有重点地比较、辨析,使学生熟悉常用文言实词的义项和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3、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线索、思想内涵,培养其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
三、实践三种做法
1、放手。为了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就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思考,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三方面的学习活动,即“抄”、“记”、“读”。首先是“抄”,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其二是“记”,即要求学生对注释未涉及而自己又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做好记录,课堂上听课就有侧重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读”,即要求学生在“抄”与“记”的基础上读课文,并实现大致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目标。
2、点拨。即教师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以导师的身份对学生适时予以点拨。点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通读”的点拨。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通读的指导,学生还可以掌握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2)词与句理解的点拨。(3)段与篇在思想内涵的理解方面与全文在结构与语言等特色的归纳鉴赏方面的点拨。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词句作过细的语法分析,而是要读懂、会意,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内容和思想,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引导他们从语言角度进行鉴赏:或音韵和谐,或整散结合,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从情感角度鉴赏:或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或豁达超然,或沉郁冷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致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感情。例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的“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的艺术境界,是语言美、音律美的典范。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到全文洋溢着一种平和、愉悦的情调。
3、督促。即督促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具体工作应包括对学生在“抄”、“记”、“读”各个学习环节上的督促,对学生背诵课文的督促,以及适当布置作业、检查课本阅读情况等。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只有教会学生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