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牛津
无论在剑桥或是牛津访问的外国学者,都会抽空到另外一所大学一日游。有一条速度奇慢的巴士路线似乎专门为此类人设计,每日从两地对开数趟,票价低廉,往返10英镑。按照现在的汇率,相当于杭州与上海浦东机场之间的单程车票。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乘坐头班汽车从剑桥出发。如果说剑桥、牛津和伦敦刚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话,那么我们走的是斜边。这个三角形对英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智慧方面。
上午10点左右,大巴慢悠悠地开进了牛津城,作为城市,她果然要比剑桥大。12世纪,牛津大学因为巴黎大学拒收英国留学生而创建,直到19世纪初,这座城市的人口仍只有1万多一点,进入20世纪后,随着印刷业和出版业以及蜜饯和橘子酱(书生们的最爱)加工业的兴旺发达,人口骤然扩大了数倍。
大巴向西拐到了乔治街,在车站外面把乘客全部放下来。我向东步行不到5分钟,便走到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刚好开过来一辆双层观光大巴,顶层的游客要么挥舞着双臂,要么拿着相机狂拍。人行道上的游人更多,不少是从伦敦来的中学生,前来朝拜慕名已久的学府。我从广场边的旅游中心要来一张导游图,选择东边宽街上的巴利奥尔学院作为起点,开始漫步牛津。
钱钟书的门牙
巴利奥尔学院看起来比较陈旧,墙壁的颜色泛黄,它创建于1263年,比剑桥任何一所学院都要古老。巴利奥尔的毕业生和教授里,分别有5位和7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两个数字虽与剑桥的三一学院无法相比,却在牛津独领风骚。
巴利奥尔学院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叫特尔街,长度不过100来米,宽度仅够两辆小车对开,却坐落着三座历史悠久的学院,分别是埃克塞斯学院、林肯学院和耶稣学院。
埃克塞斯学院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它的毕业生里有两位中国人。一位是钱钟书,这位儒雅的学者因为小说《围城》享誉华语世界。20世纪30年代,他在夫人杨绛的陪同下来牛津攻读文学学士,注册的正是埃克塞斯学院。他们的爱女也在牛津降生。晚年的杨绛在回忆录《我们仨》里记述,青年钱钟书初到牛津,便在下公车时“亲吻了大地”,磕掉半颗门牙,不得已拔掉剩下的半颗,镶上假牙。另一位你可能未必听说过,他是我导师的导师——数学家闵嗣鹤。当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其论文就是由闵先生审读并通过的。
标志性建筑
结束了特尔街的探访,我回到宽街,继续向东走上几十米,见到了一座古建筑,在绿顶白塔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它便是牛津的标志之一,建于17世纪的谢尔登剧场,是牛津大学授予学位的地方,亨德尔曾在此演奏音乐,王尔德曾在此朗诵诗歌。
剧场的设计者雷恩爵士原先是个天文学家及几何学家,29岁时出任牛津大学天文学教授,同时在生理学和化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科学研究受到同时代的牛顿的高度赞扬,后来他却深深地迷上了建筑设计。除了谢尔登剧场,他的杰作还有著名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牛津圣灵学院的日晷、圣体学院的入口,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新图书馆等。不可否认,他是一个让剑桥人嫉妒的家伙。
而在牛津最负盛名的拉德克里夫(Radcliffe)广场南侧,坐落着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博德利图书馆。这家图书馆有两个特点:一是凡在英国出版的书籍,它都有权免费接受,因而藏书十分丰富,在英国仅次于伦敦的国家图书馆;二是所有图书只供阅览,概不外借。照片上这座圆形建筑叫Radcliffe Camera,是图书馆的一个分馆,也是牛津大学的另一大标志。
Camera在英语里的意思是照相机,而在拉丁文里的意思则是房间。这座分馆落成于1749年,那时还没发明照相机呢。而拉德克里夫是一位名医,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后来成为国王的御医,他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好学生,坏学生
离开拉德克里夫广场,沿着高街向东,一会儿就到了大学学院。这名字听起来有些别扭。在学院外墙上有一块牌子,写着化学家玻意耳早年在此寄居,并发现了玻意耳定律,即恒温下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大学学院的正式学生里,最值得骄傲的是写下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人雪莱。可是,他只读了半年书便被开除了。那是在1811年初春,原因是他“思想激进”,四处散发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性》,又拒绝声明自己与这本小册子毫无关系。事实上,早在伊顿公学读书时,雪莱就被冠以“疯人”的别号。进入牛津以后,他变本加厉,甚至把电通到门把上,把酸液倒在导师的地毯上。如今,学院里设有雪莱纪念室,诗人的白色裸体雕像静静地横躺着。
与雪莱相反,另一位大学学院毕业生比尔·克林顿,他读书时很乖巧,唯一的“污点”是尝试吸食过一次大麻。当他竞选美国总统遭到攻击时,院方甚至站出来为之辩护,称他的品德无懈可击。结果在他的总统第二任之初,便和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上演了一出举世瞩目的“桃色丑闻”。
历史与魔幻
走到圣体学院,仿佛走近了一段每个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的历史。17世纪中叶,国王查理一世在此居住了三年半,把牛津当成临时首都,学院成了他的寝宫。因为他和议会的争执引发了一场内战,国王败在护国公克伦威尔手下,最后竟被处死。
而在圣体学院南面,是赫赫有名的基督教堂学院。想要进去看看,得先掏9英镑买门票,贵得令人咋舌,但他们似乎根本不担心没人愿意掏钱。这强大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哲学家洛克、诗人奥登、艺术家拉斯金、国王爱德华七世、四度任首相的格莱斯顿,甚至也不是写了《艾丽丝漫游奇遇记》的数学老师路易丝·卡洛尔(他在院内居住了将近半个世纪),而是因为电影《哈利·波特》的许多场景是在这里面拍摄的——尽管J.K.罗琳女士当年的入学申请惨遭拒绝。
瞧,这就是学院的大门,游客纷至沓来。这个古色古香的入口,是由刚才我们提到的大建筑师雷恩爵士亲自设计的。
基督教堂学院大门向南,是一条宽阔的林阴大道,一直通向泰晤士河。细石路面的一侧是一座牧场,路边有个露天的牛棚,关着十几头黄牛,每头黄牛都有编号。这让我想起牛津名字的来历——牛儿涉水过河之处。
无论在剑桥或是牛津访问的外国学者,都会抽空到另外一所大学一日游。有一条速度奇慢的巴士路线似乎专门为此类人设计,每日从两地对开数趟,票价低廉,往返10英镑。按照现在的汇率,相当于杭州与上海浦东机场之间的单程车票。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乘坐头班汽车从剑桥出发。如果说剑桥、牛津和伦敦刚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话,那么我们走的是斜边。这个三角形对英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智慧方面。
上午10点左右,大巴慢悠悠地开进了牛津城,作为城市,她果然要比剑桥大。12世纪,牛津大学因为巴黎大学拒收英国留学生而创建,直到19世纪初,这座城市的人口仍只有1万多一点,进入20世纪后,随着印刷业和出版业以及蜜饯和橘子酱(书生们的最爱)加工业的兴旺发达,人口骤然扩大了数倍。
大巴向西拐到了乔治街,在车站外面把乘客全部放下来。我向东步行不到5分钟,便走到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刚好开过来一辆双层观光大巴,顶层的游客要么挥舞着双臂,要么拿着相机狂拍。人行道上的游人更多,不少是从伦敦来的中学生,前来朝拜慕名已久的学府。我从广场边的旅游中心要来一张导游图,选择东边宽街上的巴利奥尔学院作为起点,开始漫步牛津。
钱钟书的门牙
巴利奥尔学院看起来比较陈旧,墙壁的颜色泛黄,它创建于1263年,比剑桥任何一所学院都要古老。巴利奥尔的毕业生和教授里,分别有5位和7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两个数字虽与剑桥的三一学院无法相比,却在牛津独领风骚。
巴利奥尔学院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叫特尔街,长度不过100来米,宽度仅够两辆小车对开,却坐落着三座历史悠久的学院,分别是埃克塞斯学院、林肯学院和耶稣学院。
埃克塞斯学院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它的毕业生里有两位中国人。一位是钱钟书,这位儒雅的学者因为小说《围城》享誉华语世界。20世纪30年代,他在夫人杨绛的陪同下来牛津攻读文学学士,注册的正是埃克塞斯学院。他们的爱女也在牛津降生。晚年的杨绛在回忆录《我们仨》里记述,青年钱钟书初到牛津,便在下公车时“亲吻了大地”,磕掉半颗门牙,不得已拔掉剩下的半颗,镶上假牙。另一位你可能未必听说过,他是我导师的导师——数学家闵嗣鹤。当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其论文就是由闵先生审读并通过的。
标志性建筑
结束了特尔街的探访,我回到宽街,继续向东走上几十米,见到了一座古建筑,在绿顶白塔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它便是牛津的标志之一,建于17世纪的谢尔登剧场,是牛津大学授予学位的地方,亨德尔曾在此演奏音乐,王尔德曾在此朗诵诗歌。
剧场的设计者雷恩爵士原先是个天文学家及几何学家,29岁时出任牛津大学天文学教授,同时在生理学和化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科学研究受到同时代的牛顿的高度赞扬,后来他却深深地迷上了建筑设计。除了谢尔登剧场,他的杰作还有著名的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牛津圣灵学院的日晷、圣体学院的入口,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新图书馆等。不可否认,他是一个让剑桥人嫉妒的家伙。
而在牛津最负盛名的拉德克里夫(Radcliffe)广场南侧,坐落着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博德利图书馆。这家图书馆有两个特点:一是凡在英国出版的书籍,它都有权免费接受,因而藏书十分丰富,在英国仅次于伦敦的国家图书馆;二是所有图书只供阅览,概不外借。照片上这座圆形建筑叫Radcliffe Camera,是图书馆的一个分馆,也是牛津大学的另一大标志。
Camera在英语里的意思是照相机,而在拉丁文里的意思则是房间。这座分馆落成于1749年,那时还没发明照相机呢。而拉德克里夫是一位名医,毕业于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后来成为国王的御医,他将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好学生,坏学生
离开拉德克里夫广场,沿着高街向东,一会儿就到了大学学院。这名字听起来有些别扭。在学院外墙上有一块牌子,写着化学家玻意耳早年在此寄居,并发现了玻意耳定律,即恒温下气体的体积与压力成反比。
大学学院的正式学生里,最值得骄傲的是写下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人雪莱。可是,他只读了半年书便被开除了。那是在1811年初春,原因是他“思想激进”,四处散发小册子《无神论的必要性》,又拒绝声明自己与这本小册子毫无关系。事实上,早在伊顿公学读书时,雪莱就被冠以“疯人”的别号。进入牛津以后,他变本加厉,甚至把电通到门把上,把酸液倒在导师的地毯上。如今,学院里设有雪莱纪念室,诗人的白色裸体雕像静静地横躺着。
与雪莱相反,另一位大学学院毕业生比尔·克林顿,他读书时很乖巧,唯一的“污点”是尝试吸食过一次大麻。当他竞选美国总统遭到攻击时,院方甚至站出来为之辩护,称他的品德无懈可击。结果在他的总统第二任之初,便和白宫女实习生莱温斯基上演了一出举世瞩目的“桃色丑闻”。
历史与魔幻
走到圣体学院,仿佛走近了一段每个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的历史。17世纪中叶,国王查理一世在此居住了三年半,把牛津当成临时首都,学院成了他的寝宫。因为他和议会的争执引发了一场内战,国王败在护国公克伦威尔手下,最后竟被处死。
而在圣体学院南面,是赫赫有名的基督教堂学院。想要进去看看,得先掏9英镑买门票,贵得令人咋舌,但他们似乎根本不担心没人愿意掏钱。这强大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哲学家洛克、诗人奥登、艺术家拉斯金、国王爱德华七世、四度任首相的格莱斯顿,甚至也不是写了《艾丽丝漫游奇遇记》的数学老师路易丝·卡洛尔(他在院内居住了将近半个世纪),而是因为电影《哈利·波特》的许多场景是在这里面拍摄的——尽管J.K.罗琳女士当年的入学申请惨遭拒绝。
瞧,这就是学院的大门,游客纷至沓来。这个古色古香的入口,是由刚才我们提到的大建筑师雷恩爵士亲自设计的。
基督教堂学院大门向南,是一条宽阔的林阴大道,一直通向泰晤士河。细石路面的一侧是一座牧场,路边有个露天的牛棚,关着十几头黄牛,每头黄牛都有编号。这让我想起牛津名字的来历——牛儿涉水过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