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车辆过热烧车给用户和厂家造成很多损失、影响和苦恼,本文从过热烧车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整车系统防过热设计,总结了一系列的开发避免措施和发生防过热处理措施,为从事研发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车辆 防过热 设计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18;TP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035-01
1 前言
汽车整车系统在设计中考虑不周,生产操作不规范,加之早期研发流程不健全,售出车辆时使用就会存在烧车隐患。经过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及知识沉淀,防过热烧车设计目前已经作为系统性的设计过程,贯穿于整车开发设计中。
2 车辆过热烧车的主要原因
(1)电路:经统计因电路引起的车辆过热烧车占总烧车比约60%,主要有两种原因:因线束磨损、绝缘层破裂、线路接地,就會产生高电阻、高电流,造成大量热量,引发烧车;电器过载,导致实际负荷超过导线安全载流量,进而引燃绝缘保护层,大面积线路过火,引发烧车。
(2)燃油泄露:燃油车辆的管路磨损或接头返松后,燃油滴落在电器线路连接处,导致起火烧车。
(3)燃气泄露:燃气车辆的管路磨损或接头返松后,在机舱内或封闭区域燃气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后遇火花或明火,引发烧车。
(4)发动机缺缸失火:缺缸失火会造成排气系统温度过高,排气管端部温度过高,如有杂物会引燃,引发烧车。
3 整车系统防过热设计
整车的设计师系统工程,为避免引起过热烧车,就要全面考虑发动机舱布置设计、电线束设计、进排气系统设计、燃料供给系统设计等的防过热设计。
3.1 发动机舱布置设计
发动机舱布置,汇集了全车各专业设计因素,集材料、性能、安全、加工、装配、维修、成本及美观等诸方面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整车的设计理念及思路。发动机舱布置应从管路的布置、电器件的布置、运动校核等考虑。管路的布置,包括制动硬管、燃油管、水管、空调管等的布置,不能有干涉;电器件的布置,发动机舱内的元器件特别是ECU等都有一定的工作温度要求,应远离排气管热源;布置发动机舱内时,需考虑舱内的空气动力性,应充分考虑外面冷空气的进入,里面热空气的排出;发动机跳动包络图,应考虑发动机的跳动量,保证足够的空间。
3.2 电线束设计
线束系统是车辆的神经网络,负责整车动力和信号的传输,线束可靠性设计是整车防过热设计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发电机正极直接和电瓶正极相连处应安装防护罩;保险盒内部接线应可靠连接,避免大电流引起过热熔化保险盒,使电路异常接通,引起着火;线束不得与车身锐边接触,必要时增加保护层,防止线束绝缘层破损,造成短路;安装在振动件和运动件上的线束,应预留长度,避免线束受拉;线束应有效固定并与运动件有安全距离,避免与周边零部件干涉;线束不得布置在纵梁下部,防止积水飞溅积留,腐蚀线束。
3.3 燃料供给系统设计
燃料供给系统设计,包括燃油和燃气车辆。通用设计要求:燃油、燃气系统管路布置应避开线束,防止线束短路,引燃管路。整车布置时主燃油油管、燃气气管与主线束应左右分开布置;燃油、燃气系统管路首先应避开排气系统,与排气管等热源间隙不小于100mm(小于此间隙需安装隔热装置)排气系统不得和燃油管路布置同一侧;各专用件应安装可靠,经震动、颠簸不得脱落。
(1)燃油系统设计:燃油管禁止在排气管上方通过,如不可避免时应增加隔热罩,避免燃油泄漏滴落在排气管上;因发动机为运动部件,燃油管与发动机相连时,连接端应预留伸缩长度,避免造成接口脱开或管路损伤;燃油管不得从发电机及起动机之前穿过,保证管路与其间隙不小于120mm,并且增加铝箔护套,避免起动机及发电机漏电击穿燃油管造成起火;燃油箱安装应使其在车辆遭到前、后碰撞的事故中受到车身结构的保护;碳罐尽可能的远离热源及容易产生火花位置。
(2)燃气系统设计:燃气管一般采用刚性管,相对位移部件间必须采用柔性管,且能消除热胀冷缩的影响以及抗震;手动截止阀不得直接安装在驾驶室内,应安装在易于操作位置;气瓶阀和接头应有防止碰撞和倾覆的保护装置,与车身外轮廓边缘距离不小于200mm;气瓶在车架下方或外漏时应该具备防护装置,气瓶附件不允许布置在汽车前轴之前,与载人空间有效分离;波纹管及通气接口等可能泄漏的气体排出车外,通气接口与排气管及其他热源不小于250mm。
3.4 进排气系统设计
进排气系统防过热设计时管路走向应顺畅且尽量短,避免气阻,进气口不得设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负压区,避免吸入发动机舱内的热空气、散热器排出的热风和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空滤的放置部位要保证发动机得到充足和清洁空气;排气系统为热源件,与周边管路、橡胶件间隙小时,需增加隔热装置;排气管口不允许指向车身右侧,一般斜向下布置。
3.5 转向管路布置
转向系统是车辆行驶时方向控制系统,防过热烧车设计时转向管路应远离热源件,防止油液温度过高,损坏零部件;转向油液在车辆运转中,因热辐射和油液自身的阻力使转向油液温度升高,一般将管路延伸到散热器前部,进行通风散热。
3.6 制动系统设计
制动系统作为车辆安全性能关键系统,影响整车安全运行,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整个系统的散热:制动管路布置应远离排气系统等热源件,防止制动液汽化影响制动效能;制动软管与制动分泵连接时,需考虑车轮跳动行程,软管必要时增加防护,防止运动过程中与轮胎、钣金干涉。
3.7 内饰材料选择
内饰材料选择不但关系到人体健康,内饰材料的阻燃性关系到发生过热烧车时乘员的安全。内饰材料设计时应具有阻燃性,燃烧特性必须满足燃烧速度不大于100mm/min要求。 4 开发避免措施
(1)法规识读:设计时对各系统进行法规识读,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行业规范、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针对各法规,编制设计检查清单进行逐项检查。
(2)失效模式分析:对各总成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分析,评估各总成部件结构、材质等失效后是否引起过热隐患,针对问题点进行设计避免。
(3)样车审查:通过总布置、各专业的数字样车检查和工艺、法规、质量等部门参与的实车评审,确定状态与设计状态是否相符,对各部件的布置、安装专业性检查评审,零部件总成状态一致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不符点进行改善。
(4)装车验证:多轮次装车验证工艺规程、工艺方法,在下轮次装车中整改体现上轮次过热隐患问题。
(5)整车可靠性试验:通过可靠性路试,检测零部件系统设计可靠性以及工艺的可靠性。
(6)经验借鉴:车辆过热烧车的原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以往的案例会为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在设计实践中总结同行业、本公司的以往车辆过热烧车经验,形成典型案例进行知识沉淀,在设计中借鉴运用。
5 过热处理措施
(1)問题分析:市场问题小组组织研发、生产、质量部门对发生烧车车辆进行分析,确定问题发生根本原因。
(2)临时措施:在永久措施出来前,制定可行的临时性措施,消除过热烧车隐患。
(3)车辆围堵:对在制车辆、企业库存车辆和社会库存车辆都要制定围堵方案,由质量部门监督监控围堵。
(4)永久措施:对开发平台产品进行分析,制定永久避免措施。
(5)改进跟踪:记录改进车辆起始VIN,跟踪后续市场车辆表现。
6结论
本文就汽车防过热烧车设计,介绍了系统的开发方法,为企业研发提供了思路。企业应注重对标分析、方案评审、工程化设计、开发验证、实车评审,对防过热进行管控,在开发中不断总结适合企业的管理方法,杜绝上市车辆过热烧车隐患。
参考文献
[1]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S].
[2]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S]
[3] 王霄峰.汽车底盘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苏晓明,性别:男,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出生年月: 1980.07,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汽车总体布置设计。
[关键词]车辆 防过热 设计 措施
中图分类号:TP18;TP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9-0035-01
1 前言
汽车整车系统在设计中考虑不周,生产操作不规范,加之早期研发流程不健全,售出车辆时使用就会存在烧车隐患。经过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及知识沉淀,防过热烧车设计目前已经作为系统性的设计过程,贯穿于整车开发设计中。
2 车辆过热烧车的主要原因
(1)电路:经统计因电路引起的车辆过热烧车占总烧车比约60%,主要有两种原因:因线束磨损、绝缘层破裂、线路接地,就會产生高电阻、高电流,造成大量热量,引发烧车;电器过载,导致实际负荷超过导线安全载流量,进而引燃绝缘保护层,大面积线路过火,引发烧车。
(2)燃油泄露:燃油车辆的管路磨损或接头返松后,燃油滴落在电器线路连接处,导致起火烧车。
(3)燃气泄露:燃气车辆的管路磨损或接头返松后,在机舱内或封闭区域燃气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后遇火花或明火,引发烧车。
(4)发动机缺缸失火:缺缸失火会造成排气系统温度过高,排气管端部温度过高,如有杂物会引燃,引发烧车。
3 整车系统防过热设计
整车的设计师系统工程,为避免引起过热烧车,就要全面考虑发动机舱布置设计、电线束设计、进排气系统设计、燃料供给系统设计等的防过热设计。
3.1 发动机舱布置设计
发动机舱布置,汇集了全车各专业设计因素,集材料、性能、安全、加工、装配、维修、成本及美观等诸方面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整车的设计理念及思路。发动机舱布置应从管路的布置、电器件的布置、运动校核等考虑。管路的布置,包括制动硬管、燃油管、水管、空调管等的布置,不能有干涉;电器件的布置,发动机舱内的元器件特别是ECU等都有一定的工作温度要求,应远离排气管热源;布置发动机舱内时,需考虑舱内的空气动力性,应充分考虑外面冷空气的进入,里面热空气的排出;发动机跳动包络图,应考虑发动机的跳动量,保证足够的空间。
3.2 电线束设计
线束系统是车辆的神经网络,负责整车动力和信号的传输,线束可靠性设计是整车防过热设计的重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发电机正极直接和电瓶正极相连处应安装防护罩;保险盒内部接线应可靠连接,避免大电流引起过热熔化保险盒,使电路异常接通,引起着火;线束不得与车身锐边接触,必要时增加保护层,防止线束绝缘层破损,造成短路;安装在振动件和运动件上的线束,应预留长度,避免线束受拉;线束应有效固定并与运动件有安全距离,避免与周边零部件干涉;线束不得布置在纵梁下部,防止积水飞溅积留,腐蚀线束。
3.3 燃料供给系统设计
燃料供给系统设计,包括燃油和燃气车辆。通用设计要求:燃油、燃气系统管路布置应避开线束,防止线束短路,引燃管路。整车布置时主燃油油管、燃气气管与主线束应左右分开布置;燃油、燃气系统管路首先应避开排气系统,与排气管等热源间隙不小于100mm(小于此间隙需安装隔热装置)排气系统不得和燃油管路布置同一侧;各专用件应安装可靠,经震动、颠簸不得脱落。
(1)燃油系统设计:燃油管禁止在排气管上方通过,如不可避免时应增加隔热罩,避免燃油泄漏滴落在排气管上;因发动机为运动部件,燃油管与发动机相连时,连接端应预留伸缩长度,避免造成接口脱开或管路损伤;燃油管不得从发电机及起动机之前穿过,保证管路与其间隙不小于120mm,并且增加铝箔护套,避免起动机及发电机漏电击穿燃油管造成起火;燃油箱安装应使其在车辆遭到前、后碰撞的事故中受到车身结构的保护;碳罐尽可能的远离热源及容易产生火花位置。
(2)燃气系统设计:燃气管一般采用刚性管,相对位移部件间必须采用柔性管,且能消除热胀冷缩的影响以及抗震;手动截止阀不得直接安装在驾驶室内,应安装在易于操作位置;气瓶阀和接头应有防止碰撞和倾覆的保护装置,与车身外轮廓边缘距离不小于200mm;气瓶在车架下方或外漏时应该具备防护装置,气瓶附件不允许布置在汽车前轴之前,与载人空间有效分离;波纹管及通气接口等可能泄漏的气体排出车外,通气接口与排气管及其他热源不小于250mm。
3.4 进排气系统设计
进排气系统防过热设计时管路走向应顺畅且尽量短,避免气阻,进气口不得设在车辆行驶时产生的负压区,避免吸入发动机舱内的热空气、散热器排出的热风和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空滤的放置部位要保证发动机得到充足和清洁空气;排气系统为热源件,与周边管路、橡胶件间隙小时,需增加隔热装置;排气管口不允许指向车身右侧,一般斜向下布置。
3.5 转向管路布置
转向系统是车辆行驶时方向控制系统,防过热烧车设计时转向管路应远离热源件,防止油液温度过高,损坏零部件;转向油液在车辆运转中,因热辐射和油液自身的阻力使转向油液温度升高,一般将管路延伸到散热器前部,进行通风散热。
3.6 制动系统设计
制动系统作为车辆安全性能关键系统,影响整车安全运行,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整个系统的散热:制动管路布置应远离排气系统等热源件,防止制动液汽化影响制动效能;制动软管与制动分泵连接时,需考虑车轮跳动行程,软管必要时增加防护,防止运动过程中与轮胎、钣金干涉。
3.7 内饰材料选择
内饰材料选择不但关系到人体健康,内饰材料的阻燃性关系到发生过热烧车时乘员的安全。内饰材料设计时应具有阻燃性,燃烧特性必须满足燃烧速度不大于100mm/min要求。 4 开发避免措施
(1)法规识读:设计时对各系统进行法规识读,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行业规范、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针对各法规,编制设计检查清单进行逐项检查。
(2)失效模式分析:对各总成进行潜在失效模式分析,评估各总成部件结构、材质等失效后是否引起过热隐患,针对问题点进行设计避免。
(3)样车审查:通过总布置、各专业的数字样车检查和工艺、法规、质量等部门参与的实车评审,确定状态与设计状态是否相符,对各部件的布置、安装专业性检查评审,零部件总成状态一致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对不符点进行改善。
(4)装车验证:多轮次装车验证工艺规程、工艺方法,在下轮次装车中整改体现上轮次过热隐患问题。
(5)整车可靠性试验:通过可靠性路试,检测零部件系统设计可靠性以及工艺的可靠性。
(6)经验借鉴:车辆过热烧车的原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以往的案例会为设计提供宝贵的经验。在设计实践中总结同行业、本公司的以往车辆过热烧车经验,形成典型案例进行知识沉淀,在设计中借鉴运用。
5 过热处理措施
(1)問题分析:市场问题小组组织研发、生产、质量部门对发生烧车车辆进行分析,确定问题发生根本原因。
(2)临时措施:在永久措施出来前,制定可行的临时性措施,消除过热烧车隐患。
(3)车辆围堵:对在制车辆、企业库存车辆和社会库存车辆都要制定围堵方案,由质量部门监督监控围堵。
(4)永久措施:对开发平台产品进行分析,制定永久避免措施。
(5)改进跟踪:记录改进车辆起始VIN,跟踪后续市场车辆表现。
6结论
本文就汽车防过热烧车设计,介绍了系统的开发方法,为企业研发提供了思路。企业应注重对标分析、方案评审、工程化设计、开发验证、实车评审,对防过热进行管控,在开发中不断总结适合企业的管理方法,杜绝上市车辆过热烧车隐患。
参考文献
[1]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 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S].
[2]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B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S]
[3] 王霄峰.汽车底盘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苏晓明,性别:男,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出生年月: 1980.07,学历:本科,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汽车总体布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