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与日寇激战中流尽最后一滴热血,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倒下去了,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从此巍然屹立于天地间。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杨靖宇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从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再到奔赴抗日战场,无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怎样残酷,对敌斗争如何激烈,杨靖宇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杨靖宇等率领确山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攻占确山县城并建立了临时治安委员会。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在敌人疯狂搜捕、屠杀革命力量的险恶形势下,杨靖宇临危不惧,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领导刘店秋收起义、创建四望山革命根据地、在豫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工作,在开封、洛阳等白区从事党的工作。1929年,杨靖宇被党中央派往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中国抗战史上,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个抗日武装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随即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救亡号召,并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1932年11月初,杨靖宇在“目前磐石党已在存亡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到吉林磐石、海龙等地进行巡视指导,此后,正式调入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斗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转战南满大地,配合全国抗战。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东北抗日战场艰苦异常,特别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失去了组织联系,此后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络也完全断绝。在孤悬敌后的情况下,杨靖宇带领抗联将士独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设法与党中央恢复联系。1936年,党中央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得知主力红军东征消息后,1936年6月和11月,杨靖宇连续两次组织抗联第一路军部队西征热河,虽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及天气等原因未能實现预期目的,但消灭了敌人一批有生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敌人视线,减轻了老游击区压力,同时西征部队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凸显了抗联将士一心向党、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领导东北抗战期间,杨靖宇十分重视根据地创建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磐石、濛江那尔轰、金川河里、桓仁老秃顶子、辑安老岭等多处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成立。以这些根据地为战略依托,杨靖宇领导南满抗日军民,坚持独立对日作战,成为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之一。在长期对敌斗争实践中,杨靖宇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包括“三大战术”“四不打”原则等在内的抗日游击战略战术,被巴黎《救国时报》称为“东三省抗日游击第一人”。七打汉奸邵本良,消灭日寇所谓“东北三大厉害”之首;围歼伪军索景清旅,让所谓“满洲剿匪之花”凋谢在长白山下;连续破袭日伪通辑铁路建设工程,使敌人感慨“未曾发生的最悲惨之事”;粉碎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智取大荒沟、蚊子沟战斗、长岗战斗、岔沟突围战、柳树河子“摸火堆”战斗、木箕河战斗、大蒲柴河战斗……在杨靖宇的坚强指挥下,抗联将士将武装抗日的熊熊烈火燃遍南满大地,被日本侵略者视为“满洲治安之癌”“关东军心腹大患”。
为巩固侵华后方基地,日本侵略者采取“大讨伐”“集团部落”“经济封锁”等政策,对抗联部队进行疯狂绞杀。冰天雪地、饥寒交迫、铁壁合围,抗联部队每次从敌人手中夺取给养,都要经过激烈战斗,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正如彭真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在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将士始终保持着高昂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誓死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战斗之频繁、生活之艰苦,牺牲之惨烈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
向死而战的英雄气概
宁死不屈是杨靖宇最坚定的价值取向。“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如果没有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定与忠诚,何来向死而战的无畏、敢于牺牲的壮烈。
杨靖宇一生中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牢狱生活对其身体造成了极大损伤,肺部经常性疼痛,鼻子不断流出清水,严重的关节炎导致他行走困难,即便是这样的身体状况,他仍然在东北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中行军宿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跋涉前行,其中的艰辛和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
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重新部署了在东北的兵力,东北抗联进入极端艰难时期。在此情况下,有人曾建议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或隐蔽于长白山深处,保存实力、以图再战,但都被杨靖宇拒绝了。他坚定地指出:“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日的队伍……抗联就是打鬼子,就得坚持战斗”“我们不能走,尤其是我,更不能走!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我不走,就是死也得死在抗日战场上!”
1940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在濛江(今靖宇县)一带陷入日伪军重围。2月22日,身患重感冒、臂负枪伤、数日粒米未进的杨靖宇将军扯出大衣里的棉花,就着雪水,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元宵夜。2月23日,敌人集结5批共200多人的“讨伐”队,向杨靖宇藏身处进行包抄。杨靖宇双手持枪、奋起应战,用子弹坚决回击劝降的敌人,最终壮烈殉国,时年35岁。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不会忘记,80年前,杨靖宇将军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的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国人不会忘记,80年来,这位“伟大的战士”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白山松水不会忘记,80年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杨靖宇精神,并以此呼唤千千万万个“自己的英雄”“时代的英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 文
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杨靖宇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从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到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再到奔赴抗日战场,无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怎样残酷,对敌斗争如何激烈,杨靖宇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杨靖宇等率领确山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攻占确山县城并建立了临时治安委员会。1927年,中国革命陷入低潮,在敌人疯狂搜捕、屠杀革命力量的险恶形势下,杨靖宇临危不惧,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大革命失败后,杨靖宇领导刘店秋收起义、创建四望山革命根据地、在豫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工作,在开封、洛阳等白区从事党的工作。1929年,杨靖宇被党中央派往东北。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第一时间发表中国抗战史上,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第一个抗日武装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随即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救亡号召,并陆续向东北派出大批干部,发动组织民众,创建游击队,开辟游击区,以武装斗争反抗日本侵略者。1932年11月初,杨靖宇在“目前磐石党已在存亡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以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身份到吉林磐石、海龙等地进行巡视指导,此后,正式调入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斗争。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转战南满大地,配合全国抗战。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被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东北抗日战场艰苦异常,特别是红军主力长征后,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失去了组织联系,此后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络也完全断绝。在孤悬敌后的情况下,杨靖宇带领抗联将士独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设法与党中央恢复联系。1936年,党中央决定组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与日军直接作战。得知主力红军东征消息后,1936年6月和11月,杨靖宇连续两次组织抗联第一路军部队西征热河,虽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及天气等原因未能實现预期目的,但消灭了敌人一批有生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敌人视线,减轻了老游击区压力,同时西征部队一路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凸显了抗联将士一心向党、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领导东北抗战期间,杨靖宇十分重视根据地创建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磐石、濛江那尔轰、金川河里、桓仁老秃顶子、辑安老岭等多处抗日游击根据地相继成立。以这些根据地为战略依托,杨靖宇领导南满抗日军民,坚持独立对日作战,成为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之一。在长期对敌斗争实践中,杨靖宇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包括“三大战术”“四不打”原则等在内的抗日游击战略战术,被巴黎《救国时报》称为“东三省抗日游击第一人”。七打汉奸邵本良,消灭日寇所谓“东北三大厉害”之首;围歼伪军索景清旅,让所谓“满洲剿匪之花”凋谢在长白山下;连续破袭日伪通辑铁路建设工程,使敌人感慨“未曾发生的最悲惨之事”;粉碎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智取大荒沟、蚊子沟战斗、长岗战斗、岔沟突围战、柳树河子“摸火堆”战斗、木箕河战斗、大蒲柴河战斗……在杨靖宇的坚强指挥下,抗联将士将武装抗日的熊熊烈火燃遍南满大地,被日本侵略者视为“满洲治安之癌”“关东军心腹大患”。
为巩固侵华后方基地,日本侵略者采取“大讨伐”“集团部落”“经济封锁”等政策,对抗联部队进行疯狂绞杀。冰天雪地、饥寒交迫、铁壁合围,抗联部队每次从敌人手中夺取给养,都要经过激烈战斗,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正如彭真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在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二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抗联将士始终保持着高昂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誓死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其战斗之频繁、生活之艰苦,牺牲之惨烈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
向死而战的英雄气概
宁死不屈是杨靖宇最坚定的价值取向。“为了革命,我们要坚持到底,就是死,也不能向敌人屈服。”如果没有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定与忠诚,何来向死而战的无畏、敢于牺牲的壮烈。
杨靖宇一生中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牢狱生活对其身体造成了极大损伤,肺部经常性疼痛,鼻子不断流出清水,严重的关节炎导致他行走困难,即便是这样的身体状况,他仍然在东北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中行军宿营,在齐膝深的大雪中跋涉前行,其中的艰辛和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
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重新部署了在东北的兵力,东北抗联进入极端艰难时期。在此情况下,有人曾建议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或隐蔽于长白山深处,保存实力、以图再战,但都被杨靖宇拒绝了。他坚定地指出:“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日的队伍……抗联就是打鬼子,就得坚持战斗”“我们不能走,尤其是我,更不能走!有我在,东北抗联的旗帜就不能倒。我不走,就是死也得死在抗日战场上!”
1940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和抗联第一路军总部在濛江(今靖宇县)一带陷入日伪军重围。2月22日,身患重感冒、臂负枪伤、数日粒米未进的杨靖宇将军扯出大衣里的棉花,就着雪水,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元宵夜。2月23日,敌人集结5批共200多人的“讨伐”队,向杨靖宇藏身处进行包抄。杨靖宇双手持枪、奋起应战,用子弹坚决回击劝降的敌人,最终壮烈殉国,时年35岁。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历史不会忘记,80年前,杨靖宇将军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的血性与忠诚诠释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中国人不会忘记,80年来,这位“伟大的战士”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和永久怀念;白山松水不会忘记,80年后,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杨靖宇精神,并以此呼唤千千万万个“自己的英雄”“时代的英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