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r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第二季《朗读者》开始时,我焦虑得不得了,因为第一季反响太好了,盛名之下,我还能怎么去改进?但最后决定还是咬牙要做。
  因为有很多人在等。和其他节目比起来,《朗读者》的意义在于是能够“见人”,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创作里面,最触动人心的就是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宝贵了,这个是我应该倾注所有心血去做的。
  我对内容有一种别人不太能理解的狂热,比如说我们的嘉宾采访大约是2小时,2万字。我要把2万字的稿子反复看几遍,因为删稿子的时候已经和录制的时候隔了很长的时间。然后我还要再回忆当时的情景,他的语速等等。我要进入他讲话的语境当中,要想象他好像还在我的对面,然后根据那个语境开始删稿,把2万字删成2000字。我有很强烈的完美主义,接近强迫症,每一个字都是我一个一个删出来的,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会觉得不舒服。
  我记得有一次把一个导演训哭了。嘉宾丘成桐,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数学奖的大满贯,是哈佛大学教授,现在依然活跃。他朗读《归去来兮辞》,大屏幕上用竖版把读本打出来,跟随他的朗读,字一行一行出现,但那个字幕和朗读的速度一直对不上,一遍、两遍、三遍,丘成桐很耐心,一遍读、两遍读、三遍读。
  结束之后,我当时特别愤怒,怎么可以这样去浪费大家的时间?没有敬畏心,你不配做这个节目组的导演。丘成桐的时间是以分秒来计算的,却因为我们耽误了。
  我们最后一场录制完成后,是凌晨2点。最后二十几位核心导演留下来,在舞台上,我说每个人都说几句话吧,平时都是你们在听我说,现在我也很想听你们说。我才知道原来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这一年多的时间,团队里有人离婚了,有人大病,有家人生病,有自己在写论文、答辩……大家都是焦头烂额。
  这些他们平时都不敢跟我讲。我很内疚,但我依然觉得,走完这个过程,最终的收获是他自己,不管这个过程当中你是表扬他也好、责备他也好,成长是最重要的。
  《朗读者》对我自己也是一样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你发现自己还有成长的可能。“你做得可以了,你已经做到顶了。”我大概在好多年前就听到这种话,其实每个人依然有成长的可能,这个成长不只是在专业领域,还有很多别的方面。

2


  《朗读者》请过吴孟超,中国著名的肝脏外科医生,他读的是张晓风的那篇《念你们的名字》,写给医学院的学生的,“你需要学习多少东西才能使自己免于无知,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以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其实任何职业都要提防职业性的冷漠和麻木。
  我在2012年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所谓的“职业性的冷漠”。那段时间蛮痛苦的,所有交到我手上的节目,觉得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做无谓的消耗。我不想再做了,不想再那样重复。
  我决定自己按一下暫停。
  2013年下半年,我开始申请美国的学校。当时晚上整宿睡不着,没有安全感。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因为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激烈。为了这个位置我花了差不多20年时间,只有我知道我为它付出了多少。曾经在我心里,只有工作是最重要的,我可以为了它什么都不要。
  我父母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你40岁了,留学是20岁时做的事情。很多人说,你在国内学学不行吗?你停下来,去报个什么班。我知道那停不下来的,只要还在国内,就会有工作派下来。
  在国外读书的日子,其实就是克服那种恐惧感的过程,让自己真正地平静下来。那时我连微信都没有,只偶尔看手机新闻报,iPad只有两个界面,一个是英汉辞典,还有一个是菜谱,因为我要自己做饭。我让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有规律,不管在课堂上能提问还是不能提问,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都让自己不要焦虑。
  在美国读书时有一些朋友,他们的确很放松,一周工作5天,周末一定关机。我刚去的时候差点儿被他们逼疯,周末租房子联系不上一个房屋中介,全部是留言,不会有人回复你,一定要等到星期一。
  这个过程,你不能说像重生,它像在打磨你的心灵。慢慢地就切换到了非工作模式。
  打破平静的是哈文。2015年春节前,她给我打电话,说让我主持春晚,我觉得不太可能,当时已经有整整一年没有化妆,没有穿高跟鞋,也根本不考虑穿哪条裙子还是哪条裤子的问题。我不在那个状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以很好的状态回到舞台上。
  所以我就拒绝了,后来她又打了两个电话给我。
  那年主持春晚感觉很神奇,觉得很开心,就像是久别重逢。你发现有些东西是在你的血液里的,就像你学会骑自行车,你可能10年不骑,你还是会骑。你掌握了某种语言,可能你很久不说它,你还是会说。
  我当时还有一种感觉,如果再有人来找我做节目,我一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节目,而不再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挑战不可能》《中国诗词大会》,还有《朗读者》。

3


  我爸爸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爷爷过世很早,奶奶是农村妇女,家里特别贫穷。我父亲骨子里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他的人生信条,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我。他让我从小要做家务,要读书,要练习长跑,要锻炼所有的独立生活能力。
  这种严苛的教育可能曾经伤害过我,让我觉得不太自信,我必须要做得比别人好很多,才有自信心。还有一个就是,不喜欢依赖任何人,只靠自己。所以我很多时候亲力亲为,是因为我不喜欢去埋怨别人做得不够好,只能自己去做。
  我在工作当中是充满防备的、充满战斗性的。我以前累到一年主持130多场,累到摔成尾椎骨第四节骨裂,然后瘸着撑下来,累到生理期紊乱,整个脸全都是痘痘。我不知道怎么松弛。你获得越多,你的负担也越大。
  因为不想辜负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我会那么努力,不管交给我什么,我都能够百分之百地超出导演的预期去完成。我并没有觉得有比别人更强的地方,但是你只要把这件事情交给我,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我们有撰稿人给主持人写好台本,但我不会完全按照这个台本说,我觉得照台本读稿是我的一种失职。我的记忆力非常好,一个10页纸的台本,我大概2个小时能够全背下来,但是,这样你就敢上台了吗?那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情。
  但20年前我敢。20年前我更关注的是,怎么样把我的头发弄好,从哪借套更好看的衣服,我一定要比站在我边上的人更白、更高、更瘦,那样才好。但是后来,我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一天我觉得,这样对吗?
  现在的危机感可能来自对自己能有多少超越,是跟自己之间的那种较量。
  这一季《朗读者》的札记,很多都是我特别喜欢的话。比如:“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么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
  我是一个活得特别用力的人,用力不够的话我自己会觉得不过瘾,会觉得日子似乎白过了,多可惜呀。
  (摘自《启迪与智慧》)
其他文献
风流的时代里最具风采的父子三杰  从商周到两汉,两汉到唐宋元明清,都是名气极盛的统一时代——如果要说中国古史上最混乱、最无序的时代的话,魏晋南北朝当之无愧。  但是,它又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有一个词“魏晋风度”,诉说了真正风流倜傥的文人们的另外一面。  而在这个神奇的时代里,最具传奇色彩的非曹氏三父子莫属:曹操、曹丕、曹植。这三人中,名气最响的是曹操和曹植。曹丕,则远远地后于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  
连老年人都不放过  相较于其他朝代而言,唐代的工作制度最为人性化,除了延续从汉代以来每五天休一天的“休沐”制度以外,唐代的官员们全年还享受53个节庆假日,其中包括皇帝的生日放假3天,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日放假1天,婚丧这些重大事宜也都有相应明确的假期规定。然而即使有这样健全的工作制度,唐代的官员们仍然过得不轻松。  在唐代都城长安的官署里,共有官员2600多人,他们又分为常参官和非常参官,常参官是每
2019年底,77岁的迈克尔·布隆伯格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  这位白手起家、身家逾500亿美元的富豪信奉这么一句话——“人生80%的时间,只是让自己到场而已。”他参选美国总统,也只是一次“及时出席”,与其在2001年“9·11事件”后当选纽约市长类似。“到场”的执念  与资金相关的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获得,对金融从业者来说攸关成败。让数据及时“到场”,成就了布隆伯格的商业帝国。所谓“到场”,就是及
在皮克斯的大会议室里,我们有一张叫作“西一”的办公桌。这张桌子是乔布斯欣赏的一名设计师选的,桌子的确高端大气,却妨碍了我们的工作。  我们经常坐在这张桌子旁开会讨论电影制作事宜,30个人面对面地坐成长长的两排,还经常有人不得不背靠墙壁坐着。彼此之间的距离太大,连沟通都成了问题。而那些不幸坐在長桌尽头的人,不伸长脖子就几乎无法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致使灵感也几近枯竭。除此之外,电影导演和制片人需要接收
在诗人这个身份之外,苏轼的社会身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出仕的士大夫。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变法的发生,朝廷分为两派——改革派与保守派,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朝廷中很多人在政治上处于敌对态势。他是如何处理与这些“敌人”的关系的呢?苏轼和王安石  苏轼的“敌人”,从政治上说,最大的政敌自然非王安石莫属。  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关于“新法”的争论,但政治斗争中难免用到一些手段。苏轼的同年林希写过一部笔记叫
对老区要有感情  周恩来对老区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51年,他在战斗英雄代表和老根据地代表联欢会上指出:  我们的胜利是依靠了农村的,但今后农民生活的改善,还必须依靠城市。革命就是为了使全国人民不再过苦日子,要过上好的生活。应该下山,应该进城。但是正如老根据地的同志所说的那样,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  正是受这种真实感情的驱使,周恩来对老区人民给予无限关怀,
我们即将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与那些聒噪者的悲观论调相比,也许事实恰恰相反,中美两国共同塑造的世界将是一个两极世界,这个世界不大可能爆发世界大战。形成这一局面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并不怀有西方外交界所認为的巨大野心。中国目前并不觊觎美国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因为未来数十年内,中国仍将全力聚焦其维持现有地位的必要条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为了维持这一态势将会避免全面对抗美国及其盟友。随之而来
腦死亡  北约的墓地上摆放着一束法国总统马克龙的献花,墓碑上则写着RIP(语带双关,兼有“安息”和“裂痕”之意)。今天,欧洲各国间矛盾重重,北约未来命运也频遭质疑,马克龙甚至声称北约处于“脑死亡”状态。  (原载美国《一周》周刊网站)自我膨胀  康 林  (摘自《幽默与笑话》)
刘伯温著有一本寓言集《郁离子》,其中一则寓言,题为《蚁垤》。  “南山之隈有大木,群蚁萃焉。穿其中而积土其外,于是木朽而蚁日蕃,则分处其南北之柯,蚁之垤瘯如也。一日野火至,其处南者走而北,处北者走而南,不能走者漸而迁于火所未至,已而俱爇无遗者。”   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蚂蚁有盲点,人也是一样的。   (摘自《海燕》)
毛主席提出游长江  1956年5月上旬,毛主席乘专列到广州,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间隙,毛主席畅游了珠江,又提出要游长江。  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于安全的考虑,都劝毛主席不要游长江。  毛主席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对我和李银桥说:“我游珠江成功啦,给他们看看!什么不安全呀、太危险,无非是怕我游长江冒风险出事。他们既不知道我的水性,又不了解我的心情!我不怕!我心中有数。干什么事情你不敢冒点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