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世纪上半叶至13世纪初,在西域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史称西辽,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他是由中国境内北方的契丹族人建立起的强大帝国。西辽王朝是一个仅仅在西域存在了八十多年的王朝,但在她短暂的生命中,曾吞并了河中地区的各个割据政权,统一了中亚,成为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外历史上留下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西辽王朝的建立,即耶律大石率族人西迁并统一中亚的过程和西辽时期中原文化对西域的影响作出分析探讨。
契丹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源于东胡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辽朝存在200多年,疆域广阔,同高丽、北宋、西夏接壤,称霸于亚洲东部。但是这个赫赫王朝从11世纪中期开始逐渐衰落,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在短短十一年内彻底推翻辽朝,建立起金朝。在辽朝覆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国,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
西辽的辉煌,全都集中在它建国初期的十几年中,也就是其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在位的时期。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生于1087年。耶律大石幼年时受过很好的契丹族的传统骑射训练和文化教育,又接受过汉族的文化教育,史称其“通辽、汉字,善骑射”,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也正是他这一身过人的技艺和胆识,使他成为乱世的枭雄。
耶律大石踏上仕途时,辽朝已入残年,内部起义不断,外部又遭到宋朝和女真人的进攻。作为皇族,他为匡扶大辽朝廷,挽救契丹政权,尽上了一切努力。在五京(辽朝的五座重要城池)俱失,天祚皇帝一意孤行的情况下。耶律大石看到辽朝大势已去,于是他率200铁骑向西北方远行,并自立为王。他们一行穿越沙漠,到达辽朝北疆重镇——可敦城。在此,耶律大石召开七州、十八部的首领和部众开会。他说:“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番,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凭借这篇激昂慷慨、忧国忧民,又极富感染力的讲话和无穷的个人魅力,他得到各部的支持,获精兵万余人,紧接着他设置官吏,建立排甲,准备武器,重新组织起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掌握实权后,并未像他在演说中所说的那样,出兵去“救君父、济生民”,而是贯彻他的既定方针,“养兵待时而动”。 可敦城的地理条件对他们十分有利,有水草丰茂的牧场,其南部又有宽阔的沙漠,穿越困难,成为天然的防线,这为耶律大石政权提供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条件。
耶律大石政权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决定向外发展。为此,耶律大石对周围作了调查研究,并进行过军事侦察。“翦我仇敌,复我疆宇”,重建大辽帝国,固然是他和臣下最向往的,也是最为神圣的事业,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他们此路不通:新兴的大金帝国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其实力大大超过他们。而当时西域的情况则相反,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忙于内争,已进入衰退时期,无力对外。于是耶律大石政权决定先向西发展,扩大领域,建立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然后再来消灭金朝。
1130年,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进入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今额敏河)地区。耶律大石西征军在叶密里(今新疆自治区额敏县)修筑城池,建立根据地,招抚当地突厥语各部族,以他们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立足于这个政局纷乱的地区。叶密里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宜于放牧,但是处于高山、沙漠包围之中,地面狭小,不可能长期供养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一个统摄中亚的国家。于是耶律大石决定通过高昌回鹘王国,向西扩展。他率军出发之前给回鹘毕勒哥送去一信,说辽朝“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回鹘王收到这封信后,耶律大石的军队已兵临城下,即使“致疑”,也毫无办法,便大开城门,把耶律大石迎进宫中,大宴三日,在耶律大石临行时又献上马100头、羊3000只,并表示愿送质子孙,作为附庸。
耶律大石率领军队翻过天山后,向西推进。东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马德汗集合军队进行抵抗。耶律大石的军队被击溃,通过高昌回鹘王国撤退。但这次回鹘王毕勒哥却再不“迎接”、“大宴”,而是掩杀、追袭。耶律大石带领败兵回到叶密里后,接受了这次出征的教训,再回头执行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养兵待时而动”。
耶律大石政权西征喀喇汗王朝虽遭惨败,但及时调整了方针,与民休息,得到了当地突厥语各部族的拥护,户数达到4万。疆域空前扩大,东起土兀剌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练成一片。于是他在文物百官的拥戴下,1132年,在新修成的叶密里城登基称帝。根据当地人民的习惯,号菊儿汗(或译为葛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不久改称天祐皇帝,建元延庆,大封功臣。这就是史称的“西辽”,又称“喀喇契丹”。
1134年,耶律大石返回八拉沙衮、并在此建都,改名为虎思斡尔朵(契丹语:强有力的宫帐)。从此,西辽一直以虎思斡尔朵为国都,东部喀喇汗王朝则成为西辽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再次发兵东征,企图推翻金朝,恢复辽朝,但西辽军队在中途因“牛马多死”而折回,耶律大石的反金复辽的希望也最后破灭。在复国情结无法解开的情况下,耶律大石开始全力西征。1137年,西辽军与喀喇汗王朝交战,西辽军获胜,同年又攻打高昌,攻下别失八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至此西州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属国。1141年,西辽又与西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汗国联军决战于撒马尔罕,西辽再胜,西喀喇汗王朝归属西辽。以后西辽又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剌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表示愿效忠菊儿汗和缴纳年贡3万金第纳尔及其他贡品。这一连串的胜利,使耶律大石迅速完成了其西域霸业,统一了中亚地区。这时西辽的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剌子模;东到今新疆中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成为整个中亚最强大的王国。
西辽帝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各国内部纷争不已和各国之间相互侵袭的局面;大一统的出现,使社会秩序比其前其后的朝代都为安定。在国内,西辽王朝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对人民“轻徭薄赋”,每居民只征纳一个第纳尔。不久,百姓兴旺,牲畜肥壮。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 对归属他的国王让他们继续统治本土,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这些附庸国王一般都受到菊儿汗的礼遇。在属国只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那里。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汉、唐时期我国汉文化对西域和中亚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辽时期是汉唐之后中原文化影响西域的又一高峰。契丹族在北中国建立的辽朝,是一个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王朝。西辽时期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是汉、唐之后汉文化向西域传播的又一个新浪潮、新高峰。西辽王朝的创建者耶律大石,更是一位汉文化修养很高的契丹贵族。在耶律大石心里,西辽是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辽王朝的传统,帝王一律采用汉族帝王的帝号和年号。整个西辽王朝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字,其钱币上都印有汉文年号。
西辽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当时的斡端(今和田)、可失哈尔 (今喀什噶尔)、阿里麻里(今霍城)、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等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西辽与内地及中亚、西欧各国均有商人进行贸易往来。通用的货币,除西辽铸造的钱币外,还有宋钱输入西辽。从事商业的包括各个民族的人。从事东西方商业贸易的商人足迹所至,东到中原的宋朝,西达地中海沿岸和埃及。阿里麻里“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
这一切,都使这个在中亚统治不足百年的西辽,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最明显的是“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名称,后来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俄罗斯和欧洲,俄语中的китай和英语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词的谐音。由此可见契丹人在我国历史及中亚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耶律楚材曾作诗一首赞颂耶律大石和他创建的西辽,并自注说:“大石林牙……克西域数十国,幅员数万里,传数主,凡百余年,颇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
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
参考文献
[1] 《辽史·天祚皇帝本纪》
[2] 《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 《新疆史纲》 苗普生 田卫疆主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中亚通史》 王治来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辽宋金卷》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收稿日期:2011-06-19
契丹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源于东胡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在中国北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辽。辽朝存在200多年,疆域广阔,同高丽、北宋、西夏接壤,称霸于亚洲东部。但是这个赫赫王朝从11世纪中期开始逐渐衰落,1114年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在短短十一年内彻底推翻辽朝,建立起金朝。在辽朝覆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先后降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部喀喇汗王朝、花刺子模国,建立起强大的西辽帝国。
西辽的辉煌,全都集中在它建国初期的十几年中,也就是其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在位的时期。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代孙,生于1087年。耶律大石幼年时受过很好的契丹族的传统骑射训练和文化教育,又接受过汉族的文化教育,史称其“通辽、汉字,善骑射”,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也正是他这一身过人的技艺和胆识,使他成为乱世的枭雄。
耶律大石踏上仕途时,辽朝已入残年,内部起义不断,外部又遭到宋朝和女真人的进攻。作为皇族,他为匡扶大辽朝廷,挽救契丹政权,尽上了一切努力。在五京(辽朝的五座重要城池)俱失,天祚皇帝一意孤行的情况下。耶律大石看到辽朝大势已去,于是他率200铁骑向西北方远行,并自立为王。他们一行穿越沙漠,到达辽朝北疆重镇——可敦城。在此,耶律大石召开七州、十八部的首领和部众开会。他说:“我祖宗艰难创业,历世九主,历年二百,金以臣属,逼我国家,残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尘于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义而西,欲借力诸番,翦我仇敌,复我疆宇。惟尔众亦有轸我国家,忧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济生民于难者乎?”凭借这篇激昂慷慨、忧国忧民,又极富感染力的讲话和无穷的个人魅力,他得到各部的支持,获精兵万余人,紧接着他设置官吏,建立排甲,准备武器,重新组织起了一支新的军事力量。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掌握实权后,并未像他在演说中所说的那样,出兵去“救君父、济生民”,而是贯彻他的既定方针,“养兵待时而动”。 可敦城的地理条件对他们十分有利,有水草丰茂的牧场,其南部又有宽阔的沙漠,穿越困难,成为天然的防线,这为耶律大石政权提供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条件。
耶律大石政权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已经相当强大,决定向外发展。为此,耶律大石对周围作了调查研究,并进行过军事侦察。“翦我仇敌,复我疆宇”,重建大辽帝国,固然是他和臣下最向往的,也是最为神圣的事业,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他们此路不通:新兴的大金帝国处于全面上升时期,其实力大大超过他们。而当时西域的情况则相反,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忙于内争,已进入衰退时期,无力对外。于是耶律大石政权决定先向西发展,扩大领域,建立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然后再来消灭金朝。
1130年,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传统,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进入翼只水(今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今额敏河)地区。耶律大石西征军在叶密里(今新疆自治区额敏县)修筑城池,建立根据地,招抚当地突厥语各部族,以他们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立足于这个政局纷乱的地区。叶密里水草丰美,气候凉爽,宜于放牧,但是处于高山、沙漠包围之中,地面狭小,不可能长期供养一支强大的军队,成为一个统摄中亚的国家。于是耶律大石决定通过高昌回鹘王国,向西扩展。他率军出发之前给回鹘毕勒哥送去一信,说辽朝“与尔国非一日之好”,“今我将西至大食,假道尔国,其勿致疑”。回鹘王收到这封信后,耶律大石的军队已兵临城下,即使“致疑”,也毫无办法,便大开城门,把耶律大石迎进宫中,大宴三日,在耶律大石临行时又献上马100头、羊3000只,并表示愿送质子孙,作为附庸。
耶律大石率领军队翻过天山后,向西推进。东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马德汗集合军队进行抵抗。耶律大石的军队被击溃,通过高昌回鹘王国撤退。但这次回鹘王毕勒哥却再不“迎接”、“大宴”,而是掩杀、追袭。耶律大石带领败兵回到叶密里后,接受了这次出征的教训,再回头执行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养兵待时而动”。
耶律大石政权西征喀喇汗王朝虽遭惨败,但及时调整了方针,与民休息,得到了当地突厥语各部族的拥护,户数达到4万。疆域空前扩大,东起土兀剌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里河,练成一片。于是他在文物百官的拥戴下,1132年,在新修成的叶密里城登基称帝。根据当地人民的习惯,号菊儿汗(或译为葛儿汗),意为“大汗”或“汗中之汗”,不久改称天祐皇帝,建元延庆,大封功臣。这就是史称的“西辽”,又称“喀喇契丹”。
1134年,耶律大石返回八拉沙衮、并在此建都,改名为虎思斡尔朵(契丹语:强有力的宫帐)。从此,西辽一直以虎思斡尔朵为国都,东部喀喇汗王朝则成为西辽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再次发兵东征,企图推翻金朝,恢复辽朝,但西辽军队在中途因“牛马多死”而折回,耶律大石的反金复辽的希望也最后破灭。在复国情结无法解开的情况下,耶律大石开始全力西征。1137年,西辽军与喀喇汗王朝交战,西辽军获胜,同年又攻打高昌,攻下别失八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至此西州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属国。1141年,西辽又与西喀喇汗王朝和塞尔柱汗国联军决战于撒马尔罕,西辽再胜,西喀喇汗王朝归属西辽。以后西辽又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剌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表示愿效忠菊儿汗和缴纳年贡3万金第纳尔及其他贡品。这一连串的胜利,使耶律大石迅速完成了其西域霸业,统一了中亚地区。这时西辽的疆域: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剌子模;东到今新疆中部,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成为整个中亚最强大的王国。
西辽帝国的建立,结束了西域各国内部纷争不已和各国之间相互侵袭的局面;大一统的出现,使社会秩序比其前其后的朝代都为安定。在国内,西辽王朝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对人民“轻徭薄赋”,每居民只征纳一个第纳尔。不久,百姓兴旺,牲畜肥壮。对属国属部,“柔远怀来”, 对归属他的国王让他们继续统治本土,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这些附庸国王一般都受到菊儿汗的礼遇。在属国只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那里。对宗教信仰,“循俗”、“宽容”。因此,当地比较紧张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都有所缓和,形成了一种比较安宁、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
汉、唐时期我国汉文化对西域和中亚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西辽时期是汉唐之后中原文化影响西域的又一高峰。契丹族在北中国建立的辽朝,是一个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王朝。西辽时期汉文化对西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是汉、唐之后汉文化向西域传播的又一个新浪潮、新高峰。西辽王朝的创建者耶律大石,更是一位汉文化修养很高的契丹贵族。在耶律大石心里,西辽是原辽王朝在西域的延续,因此它的政治制度仍保持辽王朝的传统,帝王一律采用汉族帝王的帝号和年号。整个西辽王朝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字,其钱币上都印有汉文年号。
西辽商业发达,城市繁荣。当时的斡端(今和田)、可失哈尔 (今喀什噶尔)、阿里麻里(今霍城)、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等都是重要的商业中心。西辽与内地及中亚、西欧各国均有商人进行贸易往来。通用的货币,除西辽铸造的钱币外,还有宋钱输入西辽。从事商业的包括各个民族的人。从事东西方商业贸易的商人足迹所至,东到中原的宋朝,西达地中海沿岸和埃及。阿里麻里“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
这一切,都使这个在中亚统治不足百年的西辽,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最明显的是“契丹”一词变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名称,后来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俄罗斯和欧洲,俄语中的китай和英语中的Cathay,都是契丹一词的谐音。由此可见契丹人在我国历史及中亚史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耶律楚材曾作诗一首赞颂耶律大石和他创建的西辽,并自注说:“大石林牙……克西域数十国,幅员数万里,传数主,凡百余年,颇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
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
参考文献
[1] 《辽史·天祚皇帝本纪》
[2] 《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3] 《新疆史纲》 苗普生 田卫疆主编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中亚通史》 王治来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5] 《新疆历史研究论文选编·辽宋金卷》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
收稿日期:2011-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