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涵盖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入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点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农者,天下之本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有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强调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他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二、要明确目标方向
首先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总一保障”,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振兴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展开。产业兴旺,要强化项目支撑,突出特色、打响品牌,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思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核心任务,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引导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体验农业,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把握乡村振兴之要;生态宜居,要有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新理念,要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扩大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彰显乡村振兴之美;乡风文明,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公共文化资源“沉下去”,精神文明建设“树新风”,要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铸牢乡村振兴之魂;治理有效,要创新村民自治形式、着力建设法治乡村、提升农村德治水平,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生活富裕,要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增收、精准脱贫,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乡村振兴之本。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近两年来,宁德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紧紧围绕宁德“一二三”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行动至上”的工作作风和“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从强化统筹布局、强化产业引领、强化项目支撑三个方面来打造升级版特色新乡村。坚持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一体规划、联动发展,梳理提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乡村类型及振兴时序节点,确保到2022年,2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0年,5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全部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配套制定乡村振兴产业、交通、人才专项规划,出台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配套政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见效。对其它地区有借鉴意义。
三、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对此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如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以农业发展需要、农民群众满意为评价基准,培养一批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真正让科技兴农扎根在田间地头。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配强基层组织班子,选好村“两委”带头人。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力度。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按照相关规定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给予表彰,对受表彰人员在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给予政策倾斜。
四、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长短结合、分步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重在用活用好“两只手”:一手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另一手要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推动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尤其是稀缺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興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和领域,决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抓住关键,打造升级版特色新乡村。(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入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点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农者,天下之本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有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强调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他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
二、要明确目标方向
首先要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从“三个全面”到“五个振兴”再到“三总一保障”,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振兴规律认识的深化。
其次要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展开。产业兴旺,要强化项目支撑,突出特色、打响品牌,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思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核心任务,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引导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休闲体验农业,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把握乡村振兴之要;生态宜居,要有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的新理念,要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护和修复重要生态系统,扩大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彰显乡村振兴之美;乡风文明,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公共文化资源“沉下去”,精神文明建设“树新风”,要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水平,培养农民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既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铸牢乡村振兴之魂;治理有效,要创新村民自治形式、着力建设法治乡村、提升农村德治水平,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生活富裕,要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增收、精准脱贫,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乡村振兴之本。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应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近两年来,宁德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紧紧围绕宁德“一二三”发展战略部署,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行动至上”的工作作风和“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统筹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从强化统筹布局、强化产业引领、强化项目支撑三个方面来打造升级版特色新乡村。坚持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一体规划、联动发展,梳理提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类乡村类型及振兴时序节点,确保到2022年,2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0年,50%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35年,全部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配套制定乡村振兴产业、交通、人才专项规划,出台有针对性、差异化的配套政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见效。对其它地区有借鉴意义。
三、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
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十九大对此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如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以农业发展需要、农民群众满意为评价基准,培养一批基层一线的农技人员,真正让科技兴农扎根在田间地头。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配强基层组织班子,选好村“两委”带头人。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加大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力度。完善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按照相关规定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表现突出的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给予表彰,对受表彰人员在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时给予政策倾斜。
四、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长短结合、分步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重在用活用好“两只手”:一手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另一手要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推动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尤其是稀缺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興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一系列问题和领域,决不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思路,深化认识,抓住关键,打造升级版特色新乡村。(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