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也是塑造人类自身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的片面教学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心灵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现已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社会的多方面发展,尤其是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中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由于年龄和身心变化的影响,其审美能力的发展深受外界的影响。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用高尚的情感教育学生,以维持人的心灵和谐。只有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从既丰富又杂乱无章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在完善自身人格的前提下,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美。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审美感受的培养
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创造力,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始的基本心理因素。离开对感受能力的培养,其他能力就无法形成。
1. 从欣赏作品开始引导学生
美术是视觉艺术,“看”是感受美的前提,也是美术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受。这就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看”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视觉放在首位。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因此,教师所选择的审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美术语言入手,使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基本知识,如构图、明暗、色彩关系以及内容、主题等等,并可适当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如: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颜色如何?画中什么最重要?给你什么感觉等等。
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象的教育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去直观形象地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名家名画,讲述艺术家的光辉人生,用美的作品熏陶学生,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得到对作品内容和美术语言两方面知识的认识,达到对作品认识的全面性。在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作品的内容、题材及画家生平等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对美术语言、形式法则等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综合起来看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美术语言来为学生提供解读作品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欣赏方法并学以致用,学会对其他作品进行评论。另外,由于人的审美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联想也有所不同。故教师不应该去限制学生,而要使学生保留一种独特感觉,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理解,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
2. 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罗丹语)美术教育应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诸如浩瀚的大海,壮丽的山河,婉转的鸟鸣等,通过观外形、听声音等活动,使学生面对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认识、理解和体验美,学会描绘生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学生以审美的眼睛看世界,以增强其审美感知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审美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全身心的情感体验,是对事物所传递出的情感的再度体验。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力求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审美情感具有自发性。学生在看到自己熟悉的或者具有写实性、形象完美的作品时,往往会自觉地表露出钦佩、赞美的情感。所以,让学生多看优秀作品,多接触富有美感的作品,是充实学生审关情感的首要方法。
自发的情感体验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作品形式和内容与学生原有的审美认识差距较大,(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克的《呐喊》等),学生就会无法接受,甚至排斥。教师要通过创设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去引领学生体验作品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三、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能力是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
1.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以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创造的源泉在于想象,那么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在教学前,师生可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内容、资料,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思维,结合各种生活现象、日常体验,通过审美记忆、审美联想、审美想象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全新形象。例如,让学生欣赏一则录像,录像描绘的是干旱地区人类的生活状况,环境非常恶劣,借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联象和想象,让他们发表见解,从中得到感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如运用发现法、讨论法、情景法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以多种多样的内容进行呈现和教学。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造力。
综上所述,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实质所在,三者之间逐层递进、互相渗透,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应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闻 英
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审美感受的培养
中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创造力,都是在感受能力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始的基本心理因素。离开对感受能力的培养,其他能力就无法形成。
1. 从欣赏作品开始引导学生
美术是视觉艺术,“看”是感受美的前提,也是美术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受。这就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看”入手,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视觉放在首位。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因此,教师所选择的审视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美术语言入手,使学生认识、了解更多的基本知识,如构图、明暗、色彩关系以及内容、主题等等,并可适当提出问题加以引导。如: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颜色如何?画中什么最重要?给你什么感觉等等。
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象的教育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引导学生去直观形象地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名家名画,讲述艺术家的光辉人生,用美的作品熏陶学生,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得到对作品内容和美术语言两方面知识的认识,达到对作品认识的全面性。在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作品的内容、题材及画家生平等知识的教学,还要加强对美术语言、形式法则等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综合起来看就是:在“看”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和美术语言来为学生提供解读作品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欣赏方法并学以致用,学会对其他作品进行评论。另外,由于人的审美个性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和联想也有所不同。故教师不应该去限制学生,而要使学生保留一种独特感觉,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理解,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能力。
2. 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罗丹语)美术教育应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诸如浩瀚的大海,壮丽的山河,婉转的鸟鸣等,通过观外形、听声音等活动,使学生面对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使学生认识、理解和体验美,学会描绘生活,表现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让学生以审美的眼睛看世界,以增强其审美感知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审美情感的培养
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全身心的情感体验,是对事物所传递出的情感的再度体验。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体验作品的丰富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情感状态入手,指导学生在充分体验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意境,力求对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审美情感具有自发性。学生在看到自己熟悉的或者具有写实性、形象完美的作品时,往往会自觉地表露出钦佩、赞美的情感。所以,让学生多看优秀作品,多接触富有美感的作品,是充实学生审关情感的首要方法。
自发的情感体验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作品形式和内容与学生原有的审美认识差距较大,(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蒙克的《呐喊》等),学生就会无法接受,甚至排斥。教师要通过创设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去引领学生体验作品深层次的思想情感。
三、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能力是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能力。
1.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以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创造的源泉在于想象,那么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在教学前,师生可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内容、资料,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思维,结合各种生活现象、日常体验,通过审美记忆、审美联想、审美想象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想象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蕴的全新形象。例如,让学生欣赏一则录像,录像描绘的是干旱地区人类的生活状况,环境非常恶劣,借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联象和想象,让他们发表见解,从中得到感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作品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式,如运用发现法、讨论法、情景法和问题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相适应,以多种多样的内容进行呈现和教学。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其创造力。
综上所述,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实质所在,三者之间逐层递进、互相渗透,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应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闻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