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南欠发达山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创业能力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素匮乏,在此,培养新型农民需抓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几大目标,着力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升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环环相扣、节节过关,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能自主创业、应对市场的新型农业主体。
【关键词】西南欠发达山区;新型农民;培育
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为西南欠发达地区腹地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三农现状和特点在西南欠发达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本文就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农民培育中的实战为例,探究在西南欠发达山区如何培育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在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中,新型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已逐渐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中,他们是在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涤荡中精选出来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新型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生产;又是经营者,懂经营、会管理、熟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新型农民就是农商。
二、石柱县农民培育凸显的问题
(一)农民产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欠缺
首先,农民产业自主性较差。石柱县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农业生产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积极帮助农民探寻产业发展之路,先后投入过黄连、长毛兔、蚕桑、烤烟、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马铃薯等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多数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销售渠道等几乎全靠政府安排,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农民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重复种养,对于市场的需求,诸如商品规格、质量以及市场行情等知之甚少。
其次,缺乏产业系统思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项目中,全县黄连、长毛兔、桑蚕、烤烟等产业曾一度形势大好,90年代以来,又相继发展了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中蜂等产业,但到目前为止,除辣椒、马铃薯、肉牛等产业在逐渐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外,其余大多数产业仍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一旦市场变故,初级农产品的鲜活易腐特性注定了农民只能低价出售或根本无法卖出。
(二)农民参训动力不足
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社会养成了农民深厚的小农意识,常年深居深山的村民对“农民”的定义仍定格在祖先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自给自足”,在很多人眼中,集中培训就是“开会”,耗时误工。勉强参加培训的学员,或出于对村委的指派免不过人情,或冲着培训补助金而来,对于培训本身他们很难表现出多大兴趣,部分学员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混日子”的心态。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滞后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石柱农民普遍还处在采用传统手段,以分散和兼营的方式组织生产的阶段,主要仍是靠天吃饭,生产合作性组织稀少,农民很难倚靠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生产技术和产业信息助推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用药、防病、科学种养等方面,农民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抗灾害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难于达到高标准,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部分产业日渐萎缩,比石柱如长毛兔、蚕桑等,种养规模日渐缩小。
三、西南欠发达山区新型农民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脱毛换羽、脱胎换骨
对于像石柱这样的西南欠发达山区而言,培育新型农民首先需在思想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以新型农民的标准和要求去武装他们的头脑,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问题,也是其难点。
首先,通过培训,转变传统的小农意识。近年来,西南欠发达山区部分农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经济宽裕了,家庭富裕了,但在思想上却少有变化,他们较少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农闲时节多数村民三五成群聚众打牌搓麻将,进城享乐消费。因此,对于收入逐渐增加而思想观念和内在素质仍在原地踏步的传统农民而言,新型农民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变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思维观念,力争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头脑、宽视野、会打算、善规划的职业型农民。
其次,通过培训,树立科学生产的职业农民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几十年农村、农民一直在社会上相对处于弱势,很多人(包括农民自身)对农民这一身份在认识上形成某些偏见。通过培训,消除农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传统偏见,让农村更多年轻有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投身到农业中来;同时也要让农民转变传统自然农业的观念,懂得现代农业的理念:依靠科技、规模生产、提质高效、市场竞争。
再次,通过培训,使农民树立商品市场意识和产业自主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将农民真正培养成为能灵活应对市场的主体时,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浪潮中游刃有余,成为职业型农民,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更多的需转向服务。
最后,通过培训,树立农民的农业合作化意识。目前,我国的农业正由分散化、兼营化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优质化要求将越来越高。如何在农业生产中达到这样的要求,欧美一些农业出口大国往往通过农业主体的高度组织化来实现,德国“至2008年……全国每5名成人中就有1人为合作社社员。”[1]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农民参与合作社不仅可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精细分工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且能减少中间损失和债息风险。
(二)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
如果说转变观念是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配装软件的话,组建一支一流的师资团队,提升农民组织生产、经营产业、面向市场等实践能力和全方位素质,就是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组装硬件,这也是新型农民培育的重点。
1、以培训质量激发农民的参训热情
首先,作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要方式,农民培训应以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农民需求与培训供给的成功对接是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培训机构可通过研究总结往年参训农民的信息反馈和深入农户调查等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方案、设置课程、精选老师、改进方式。
其次,组建品质优良的师资团队。品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区县基层师资资源有限,农民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导致农民对培训产生不信任,参训积极性不足。作为农民培训的实施机构,应秉承“质量和实效第一”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一支品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保障培训质量。
2、提升农民素质与职业能力
通过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科学生产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对能力、现代营销能力。让他们具备科学化、机械化的生产技能;发展现代产业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灵活应对市场的本领,掌握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
(三)保驾护航、雏翅展飞
组建农民创业跟踪服务团队,为新型农民发展产业保驾护航。由于受到眼界、经验、信息渠道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对于产业的选择存在多种风险。农业部门或相关社会组织可从社会、院校等专业机构挖掘、组织人才组成创业评估指导团队为创业农民跟踪服务,主要对参训农民选择什么产业、如何生产、销售渠道、消费群體等方面作客观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引导创业农民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尽量规避投资风险。
地方涉农及产业部门,诸如:农委、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经贸、银行等多个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师资团队和咨询服务队伍对农民的产业发展提供专门的业务指导,逐步建立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为新型农民创建、壮大产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季钢. 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N]. 重庆日报第A03版,2011-9-9 .
【关键词】西南欠发达山区;新型农民;培育
早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作为西南欠发达地区腹地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三农现状和特点在西南欠发达山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本文就以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农民培育中的实战为例,探究在西南欠发达山区如何培育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而言的,在精细化的社会分工中,新型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已逐渐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中,他们是在市场竞争、价值规律优胜劣汰的涤荡中精选出来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新型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懂技术,善生产;又是经营者,懂经营、会管理、熟市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新型农民就是农商。
二、石柱县农民培育凸显的问题
(一)农民产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欠缺
首先,农民产业自主性较差。石柱县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农业生产县,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积极帮助农民探寻产业发展之路,先后投入过黄连、长毛兔、蚕桑、烤烟、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马铃薯等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多数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销售渠道等几乎全靠政府安排,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农民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重复种养,对于市场的需求,诸如商品规格、质量以及市场行情等知之甚少。
其次,缺乏产业系统思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项目中,全县黄连、长毛兔、桑蚕、烤烟等产业曾一度形势大好,90年代以来,又相继发展了辣椒、中药材、肉兔、肉牛、中蜂等产业,但到目前为止,除辣椒、马铃薯、肉牛等产业在逐渐探索农产品深加工之路,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以外,其余大多数产业仍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一旦市场变故,初级农产品的鲜活易腐特性注定了农民只能低价出售或根本无法卖出。
(二)农民参训动力不足
几千年的传统农耕社会养成了农民深厚的小农意识,常年深居深山的村民对“农民”的定义仍定格在祖先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自给自足”,在很多人眼中,集中培训就是“开会”,耗时误工。勉强参加培训的学员,或出于对村委的指派免不过人情,或冲着培训补助金而来,对于培训本身他们很难表现出多大兴趣,部分学员不自觉地会流露出“混日子”的心态。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滞后
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石柱农民普遍还处在采用传统手段,以分散和兼营的方式组织生产的阶段,主要仍是靠天吃饭,生产合作性组织稀少,农民很难倚靠专业的社会组织提供生产技术和产业信息助推产业发展,特别是在农业用药、防病、科学种养等方面,农民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抗灾害能力较差,产品质量难于达到高标准,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部分产业日渐萎缩,比石柱如长毛兔、蚕桑等,种养规模日渐缩小。
三、西南欠发达山区新型农民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脱毛换羽、脱胎换骨
对于像石柱这样的西南欠发达山区而言,培育新型农民首先需在思想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以新型农民的标准和要求去武装他们的头脑,这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问题,也是其难点。
首先,通过培训,转变传统的小农意识。近年来,西南欠发达山区部分农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经济宽裕了,家庭富裕了,但在思想上却少有变化,他们较少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农闲时节多数村民三五成群聚众打牌搓麻将,进城享乐消费。因此,对于收入逐渐增加而思想观念和内在素质仍在原地踏步的传统农民而言,新型农民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转变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思维观念,力争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头脑、宽视野、会打算、善规划的职业型农民。
其次,通过培训,树立科学生产的职业农民意识。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几十年农村、农民一直在社会上相对处于弱势,很多人(包括农民自身)对农民这一身份在认识上形成某些偏见。通过培训,消除农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传统偏见,让农村更多年轻有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投身到农业中来;同时也要让农民转变传统自然农业的观念,懂得现代农业的理念:依靠科技、规模生产、提质高效、市场竞争。
再次,通过培训,使农民树立商品市场意识和产业自主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将农民真正培养成为能灵活应对市场的主体时,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浪潮中游刃有余,成为职业型农民,在此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更多的需转向服务。
最后,通过培训,树立农民的农业合作化意识。目前,我国的农业正由分散化、兼营化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优质化要求将越来越高。如何在农业生产中达到这样的要求,欧美一些农业出口大国往往通过农业主体的高度组织化来实现,德国“至2008年……全国每5名成人中就有1人为合作社社员。”[1]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农民参与合作社不仅可通过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精细分工来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且能减少中间损失和债息风险。
(二)吸天地之灵气、吮日月之精华
如果说转变观念是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配装软件的话,组建一支一流的师资团队,提升农民组织生产、经营产业、面向市场等实践能力和全方位素质,就是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组装硬件,这也是新型农民培育的重点。
1、以培训质量激发农民的参训热情
首先,作为新型农民培育的主要方式,农民培训应以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农民需求与培训供给的成功对接是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前提。培训机构可通过研究总结往年参训农民的信息反馈和深入农户调查等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方案、设置课程、精选老师、改进方式。
其次,组建品质优良的师资团队。品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区县基层师资资源有限,农民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导致农民对培训产生不信任,参训积极性不足。作为农民培训的实施机构,应秉承“质量和实效第一”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一支品质精良的师资队伍,保障培训质量。
2、提升农民素质与职业能力
通过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科学生产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对能力、现代营销能力。让他们具备科学化、机械化的生产技能;发展现代产业所需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灵活应对市场的本领,掌握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手段。
(三)保驾护航、雏翅展飞
组建农民创业跟踪服务团队,为新型农民发展产业保驾护航。由于受到眼界、经验、信息渠道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对于产业的选择存在多种风险。农业部门或相关社会组织可从社会、院校等专业机构挖掘、组织人才组成创业评估指导团队为创业农民跟踪服务,主要对参训农民选择什么产业、如何生产、销售渠道、消费群體等方面作客观评估和可行性论证,引导创业农民科学规划、合理选择,尽量规避投资风险。
地方涉农及产业部门,诸如:农委、劳动保障、财政、工商、税务、经贸、银行等多个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师资团队和咨询服务队伍对农民的产业发展提供专门的业务指导,逐步建立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为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为新型农民创建、壮大产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周季钢. 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的新农村建设[N]. 重庆日报第A03版,201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