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心中有词、心中有句、心中有名人、心中有名篇……是这一习惯培养成型后的最大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 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选好读物
小学生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1.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自然渗透
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三、提炼反思
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让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
【关键词】语文学科教学; 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逐步培养才能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渗透、提炼、内化、外显”,可以充分发挥学法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一、选好读物
小学生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大量的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非常重要。
1.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因人而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二、自然渗透
教师要善于精讲,善于点拨,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具体感知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时,首先要在教师的示范、带领与指导下,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到学习方法是什么,一篇课文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的。其次,要通过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初步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通过示范和示例的教学去“示法”。第三,要在启发诱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蕴含着理解时所遵循的认知程序和采取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自己尝试学习,从而逐步明确究竟如何做才合适。渗透学法的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
1.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展一系列智力活动,如学习生字新词,拟订学习提纲,抓住教材重点,探索学习目标,独立完成练习,进行自我检查等。其中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参与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吸收学习信息、组织知识信息的能力。
2.渗透学法要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矛盾,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凭借教材的具体内容质疑,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而且从中领悟出学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问一问:“这个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不仅仅要学生感知到是什么,更要学生明白为什么。
3.引导学生感知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三、提炼反思
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学法指导过程中,要设法让学习方法总结的过程成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要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习方法的总结过程真正成为把学习方法从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缩影,方法来自过程。